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汉字之可怕(戏作) 精选

已有 11128 次阅读 2009-2-3 07:18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汉字之可怕(戏作)

武夷山

 

我热爱中文与汉字,但是,我也承认汉字是可怕的,因为每个字都有逃不脱的含义,除了只能做姓名的字――如武曌之“曌”――和拆分后没有单独意义的字――如葡萄之“葡”与“萄”――等个别例外。

我的名字是武夷山,除了与山名重合外,不复含有其他意义。可是,仔细一论,“夷”是蛮夷之“夷”啊,挺恐怖的。学者王一川在《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论证说:

古人云,视而不见名曰夷。《周礼. 秋官》说:薙氏掌杀草,夏日至而夷之。于是,人们以视而不见或取消主义来形容未开化的弱小部族的生存状态。(该书第18页)

巧了,我就属于“弱小”的少数民族,更得夹着尾巴做人了,否则,人家要么对你“视而不见”,要么可以将你“夷之”,就跟捏死蚂蚁似的。

那么,蛮夷之“蛮”是怎么回事呢?王一川论证说:

《诗经. 大雅》有“锦蛮黄鸟”一句。《山海经》中有一种鸟叫“蛮蛮”,可见蛮本为禽鸟名称,借用来象征未开化或野蛮的部族的生存状态。(同上书,18页)

有些人开玩笑地把自己听不懂的外国话或中国方言称为“鸟语”,他们没有意识到,玩笑的深层,是把操这种语言的人看成野蛮人呢。野蛮人简直不是人,是动物。大虫是动物,长虫是动物,“蛮”是鸟,此字拆开,“亦”是一种“虫”,还是动物。

别的国家翻译外国的国名、地名,照声音拼写就是了。中国翻译外国国名、地名,用什么字呢?就有讲究了。我在国家博物馆里看过清朝皇帝的一个圣旨原件,将英国称作“红毛英吉利”,不过,英吉利三字都加了口字旁,我找不到这三个字,没法录入。为什么加口字旁?那是因为,当时清朝仍自视为天朝大国,彼乃番邦小国,加上口字旁,就暗含了鄙视之意。这正如《清史稿》当中,将所有朱姓之朱都写成“硃”字一样:被我大清国打败的皇帝的姓,哪能让你原封不动?加一个石字旁羞辱一下。即使《清史稿》中记载的某位姓朱的是清朝的忠心耿耿的大臣,石字旁也照加不误,非常坚持原则。总之,那时的人很会在汉字上做此类文章。

再后来,英国人打胜仗了。再后来,人家不仅不是番邦小国,还代表着文明进步了。于是,口字旁统统去掉,成为“英吉利”,三个字都是好字眼。凡是帝国主义国家,翻译时几乎都给安上好字眼。你看,美国,“美”啊!怎么不译成“霉国”呢?德国,讲道“德”啊!法国,讲“法”治啊!怎么不译成“乏国”呢?意大利,同样是个个字都是好字眼。对于不如中国的国家呢,翻译时就可能毫不留情。柬埔寨,整个就是一个破村子嘛。过去,我们曾把非洲一个国家译作“莫三鼻给”,多埋汰人!多年之后,觉得这样翻译实在对人家大不敬,不符合我们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才改译为“莫桑比克”。既然蛮夷民族的首领,不能译为“大翰”(翰这个字多好,翰林啊),只能译为“大汗”,那么,一个落后的国家就只配译为“阿富汗”了。

当然啦,其实不是汉字可怕,是运用汉字的某些人可怕。如此之势利!如此之狗眼看人低!

如今没有这样的人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12676.html

上一篇:科学像什么店?(外一则)
下一篇:给研究生的忠告
收藏 IP: .*| 热度|

26 崔小云 叶绿洲 葛兆斌 陈筝 丁大勇 周可真 黎在珣 徐磊 王桂颖 刘玉平 任胜利 陈小斌 马昌凤 刘进平 张檀琴 俞立平 吴渝 杨秀海 李宁 朱教君 迟菲 刘畅 周美芳 赵宇 iwesun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