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诚信到底值不值钱?

已有 6099 次阅读 2007-5-14 07:25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诚信到底值不值钱?

 

武夷山

(本文缩略版发表于<学习时报>2005,8,15,题目被改为“算一算诚信的经济价值”)

 

    目前,国内普遍的诚信程度之低,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诚信造成的损失是不能仅用钱来衡量的。诚如康德所说,人应该畏惧两种事物:头上的星空(指自然律)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指伦理律)。但是,即使仅仅用金钱来衡量,诚信的经济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

    在这里,我们不谈公司或个人讲信用所带来的良好口碑,为今后的生意或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从更大的范围来看问题。美国1847年才出现第一张售出的邮票。73年之后的1920年就推出了邮资机。[1]有了这种机器,有大宗邮件需要处理的单位或个人就方便得多。邮局发给大家邮资表,哪一类邮件在什么重量范围该是多少钱,在表上一查就查得到。用户自己给邮件称份量后,用邮资机打出相应价值的邮资条,贴在信函上,就可以代替邮票。邮资机额定的邮资满额后,用户提着机器去邮局缴费并给机器清零。用户省去了动辄跑邮局的大量时间,邮局省去了大量工作人员,皆大欢喜。我国“大龙票”在1878年就问世了,但是,邮资机这么简单方便的东西,迄今也未能在中国推广。原因很简单:邮局不敢相信用户。明明是5元钱的邮资,若客户贴上1元钱的邮资条,怎么办?积累起来,邮局的损失将难以想象。在美国,当然也会有贪小便宜的人,但只要人数较少,就不可怕。少数人贪小便宜给邮局带来的损失,比不上邮局节省员工带来的效益,就更不用说全社会因节省时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了。

    同理,世界上第一张支票早在1659年就在英国发行了。[2]而解放后迄今中国没有出现个人支票业务,原因之一显然也是社会诚信度低,银行不敢相信用户,害怕相当一部分人会在本人的银行帐户已透支的情况下仍然开据支票。随着各种信用卡和银行卡的问世,支票的历史使命大概快要结束了。但中国居然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推行过个人支票,这在历史记载上不算光彩。在支票严重缺位的日子里,无奈之下的现金交易诱发了多少犯罪案件,给社会造成了多少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

    在美国一些大学里,一直实施着所谓“荣誉制”(Honor System),它的意思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珍视自己的荣誉,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例如,美国詹姆斯. 麦迪逊大学的荣誉守则规定了17条“不准”,简述如下:在考试时使用不允许的材料(如课本);在学术问题上给出虚假信息;考试时抄别人的卷子;允许同学抄自己的卷子;违规偷看档案中的过去的考卷;非法向同学出售或提供考卷;花钱请人写论文或完成科研项目;伪造课堂出席记录;伪造课程登记与学分的记录;为同学不听课编造理由;代别人考试;篡改学分与成绩单;伪造科学数据或其它数据;伙同同学在考试中或与学分有关的课业上共同作弊;剽窃;以不诚实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设施或图书馆资源;在就违规问题的调查中伪造证据,或威胁与影响别人提供真实情况。[3 一旦发现谁违反了规定,将给予很重的处罚(比如,考试作弊的那门课的成绩定为“不及格”,违规问题未纠正者不许毕业,严重违规的甚至可以开除,开除后不许重新入学)。绝大多数同学珍惜自己的荣誉,珍惜荣誉制带来的便利(如自由出入于无人把守的图书馆或计算机机房),不会去触犯禁则。这种做法省下的人员数量(比如图书馆与机房的值班人员)是很可观的,而且,养成了自觉习惯的人,品行良好的人,今后更有可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较少给社会添乱(治乱就得花钱)。而在我们这里呢,考试作弊现象很严重。为了对付作弊,考试当局只好规定一个考生用一张课桌(导致教室空间的浪费),增加监考人员(导致人员费用的增多),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已经有些单位在考场安装屏蔽或干扰无线信号的装置以阻止手机作弊,则花钱更海了去了。一个从小对作弊不以为耻的人,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贪官污吏和坑蒙拐骗之徒,对社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

    笔者作为两种学术刊物的负责人,深知在期刊界也存在较严重的诚信问题。比如,某些编辑人员为了尽快发表关系稿又不被发现,就伪造收稿时间,将时间往前提。于是,甚至出现过这样一个严重问题:论文收稿时间比论文中涉及的数据的时间还要早。那么,为了对付此类行为,刊物主编又要花费多少心力!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啊!

    “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节”不符合如今的现实。全社会迫切需要诚信教育。而对于只认识钱的组织或个人来说,算一算诚信的经济价值也没有坏处。

 

参考文献

[1]       Forbes, 199996230

[2]       www.u88.com.cn/html/cysq/20056299132720951.htm

[3]       www.jmu.edu/honor/printcode.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081.html

上一篇:另一种“贸易逆差”
下一篇:杰出的匈牙利科学家群
收藏 IP: .*| 热度|

2 杨正瓴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