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从传统文化扬弃看中医药发展

已有 9744 次阅读 2007-4-27 08:27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传统文化扬弃看中医药发展

Mak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Facilit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复兴路15号, 北京 100038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Wu Yishan, 15 Fuxinglu, Beijing 100038

(本文缩略版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5620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并从8个方面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用“和”字概括;2、传统文化强调继承;3、传统文化讲究策略;4、传统文化重视师徒授受;5、奇货可居现象应改变;6、传统文化不分疏;7、传统文化重视身心科学;8、改变文人相轻习气。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扬弃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t discusses 8 aspects which characteriz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int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1. The concept of Harmony; 2.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heritage; 3.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tactics; 4.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apprenticeship; 5. “Hoarding valuable things” is not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 6.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oes not distinguish things; 7.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the study on human body and mind; 8. “Intellectuals looking down upon each other is not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

Key Words: TCM, traditional culture,  acceptation and rejection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可能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像任何传统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因此,中医药事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除了在政策、管理、经费等各方面给予条件支持外,我们一定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定要认清属于糟粕性的东西。我们现在经常看见的是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另外一种就是非常热爱中医,容不得有半点对中医药的批评,实际上就是认为传统文化不包含糟粕。下面, 笔者拟就与中医药发展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一些个人看法。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很丰富的,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优秀传统文化,那就是“和”。现在党中央非常强调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体现了“和”这个字。如果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一直不见缩小,甚至还继续扩大,那么肯定不符合协调发展的精神,不符合古人说的“和”的精神。“和”字应当在人体、社会、自然各方面都表现出来。毛主席的一首诗词《沁园春·长沙》中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说的是万类而不仅仅是人类。“竞自由”,大家在自然界里生存竞争,争得一席之地,大家都有生存的权利。细菌、病毒这些微生物同样也有他们生存的权利,也要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医思想与“和”的精神是非常一致的。对西医所说的病毒、病菌, 中医最多说是排毒,而不轻言杀毒。而且,开玩笑地说,就像革命者是斩不尽杀不绝的一样,细菌、病毒也一样是斩不尽杀不绝的。“杀”这种处理问题方式与“和”的思想是对立的。凡采取杀的思路,无论在哪个领域,大家都会看到是什么样的后果。在中东,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就是杀的方式,现在是什么样的结果?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也是杀、剿灭,最后大家可以看看是什么样的结局。所以,“和”这一点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一定要记住,是统帅的思想。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强调继承的。所谓继承与发展,首先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他个人的理想,对自己的要求。有人就会说,信而好古,不要创新了吗?什么都相信古人吗?当然要创新。问题是,你把握古代经典的精髓没有?精髓都没有把握,就来创新,那只能是胡闹。在英文当中有“conservative”一词,翻译成中文就是“保守的”。在我们中文词汇里面,“保守”往往是贬义词,保守就是落后、反动。其实,看看英文词典,查查它的英文含义,“保守”这个词在他们那里往往是个褒义词。因为与conservative同词根的“conservation”就是能量守恒中的“守恒”,节约用水中的“节约”。在建筑学里面,古建筑的保护,强调“整旧如旧”。古建筑破损了,如果把它修得焕然一新,那么就完了,就把古建筑破坏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就是不能盲目地认为古旧的就是坏的。英国的著名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过一句话:“中国文化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金矿。”如果我们不好好继承的话,就等于没有把那些金矿拿来炼金,而是当作一般的石头去铺路。这将是非常可惜、非常遗憾的。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讲策略的。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里面就有很多关于策略的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所谓远交近攻、合纵连横,都是讲策略的。合纵连横的意思,用现代语言说,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我们现在在大力倡导中医药的时候,对策略问题往往注意得不够。比如说,我们希望大家都重视中医药,但是要想使这一呼吁有好的效果的话,就不要简单化地站在与西医对立的立场上。因为要承认,客观地说,中医还是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往往容易有过激反应。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碰到一些残疾人,其实没有不尊重他们的意思,但是无心说出的某一句话,做出的某一个举动,却很容易引起他们的过激反应,认为你看不起他们。西方医学的道路确实有他们自身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解放以后,在很多领域,比如在消灭传染病(血吸虫、蛔虫、疟疾等)方面还是起到了很好作用的。如果我们不注重策略,一味地认为西医其实才不科学,缺乏系统观、整体观,这样的话,就达不到什么好的效果。我们应思考怎样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学西医的人群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些人根本不接受中医,有的是将信将疑的,有的面对实实在在的证据,倾向于承认中医的价值。要振兴中医药,确实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现在,针灸在国外的被接受程度和普及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超过国内。这一接受过程是怎样开始的呢?最重要的一桩里程碑事件,就是尼克松当年访华前夕,美国派了一个打前站的访华团,在访华团中有一名记者,他在中国生病了,是中国针灸大夫给他治好的。回去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介绍针灸的效果,在《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发表。《纽约时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的发行量非常大,这上面发表的文章的作用比我们自己宣传要有力多了。当然,这不是我们有意识地利用《纽约时报》这个窗口,而是客观上他们替我们做宣传。这就启发我们,连西方的媒体都可以替我们宣传啊。我们一定要讲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师徒授受的方法。中国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也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师傅,我们中国没有一个行当是没有师傅的。一直到现在,学京剧是要拜师的,学曲艺是要拜师的,好多行当都是要拜师的。在中医这个行当,多年以来,中医药院校基本摒弃了师徒授受的方式。为什么许多行当需要师傅带?因为在这些行当,隐含知识的成分比较重。我们应恢复师徒授受方式。但是,我们要意识到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我们与所谓现代化国家对比一下,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这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特征。教育也一样,他们是大课堂讲课,一下教这么多人。到现在又有远程教育,教的人更多了。现在,发达国家的教会也在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教。在美国,每星期天打开电视,有很多频道在进行布道,观众是成千上万啊。这是他们的特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的人多,人多势众,影响力就非常厉害了。我们认为,师带徒是非常好的培养方式,但是培养出的人数必然比较少。师带徒难以大规模培养人才,而人家是人多势众啊。你培养的人比他少,在很多方面就不好办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提倡恢复师带徒的同时,应当考虑如何能吸收、学习西方这种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教学的方式。

第五,有一个成语叫“奇货可居”,这是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好的东西。现在有好多中医有很多好的疗法,但是,他们是给药而不给药方的。这可以理解,因为如果一公开,他们的看家本领就没有了,也许就断了生路。在西方国家,如果人家有一个“奇货”的话,一定不会“居”起来。并不是说他们思想好,会把奇货贡献出来,而是说,有了奇货,就可以想办法挣钱,因为他们有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现在为什么很多中医师把宝贝控制在手里面呢?因为没有适合于保护中医药古方的方式。专利程序可能并不适合。古方流传了很多年了,不符合专利所要求的“新颖性”。专利保护首先要确定拥有者(owner)是谁,谁拥有这个东西。可是,有很多方子是从古书里面抄来的,或在古方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谁“拥有”古方?不知道。更不用说,即使药方获得了专利,在中国现实条件下,能保护到什么程度?谁都怀疑。为了改变这种奇货可居的局面,让好东西既泽被众生,又惠及“奇货”的贡献者,我们就必须在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狠下功夫。中国面临的问题这么严峻,中国知识产权界应当率先想一个办法出来。现在一些国际组织,比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也在讨论传统知识的产权保护问题。我们中国的古方子,或是基于古方的新方子,应该按中国提出的标准和程序加以保护。总之,传统文化中的“奇货可居”观念和实践不太好,不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不利于传播。相形之下,西医当中的有些方法传播起来非常快,如伽马刀手术从开始传入中国到大规模推广,速度非常快;俄罗斯医生利用手术方式治疗近视,在国内的传播也比较快。他们的这些传播方式,我们是应该学习的。如果总是“奇货可居”的态度,那奇货的传承会岌岌可危,奇货的传播则根本谈不上。

第六,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不分疏,这有两面性,既有优势,又有缺点。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不很喜欢将事物分得一清二楚,我把它称为混沌思维。混沌,并不是糊涂的意思,而是指维持混沌的局面。《道德经》里面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我们古人不打算把它们弄得很清楚,也觉得没有必要。反正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分的。在传统文人里面,诗书画是不分的,既能作诗,又能画画,书法也漂亮。京剧,我们的国粹,也是一种不分家的艺术,有美术、舞蹈、杂技、武术、声乐、魔术的成分,什么都有。我们中医药也是医药不分,这与西医不一样,西医的医和药是分的。很多专家认为,中医药不能分开,中药应当是在中医指导下的中药,中医药是个整体。我刚才说,主张师徒传承方式,但是这一方式面临挑战。同样,我明白医药不分是传统中医药的正道,但是,医药不分也面临挑战。因为,我们看到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强调自我,自我设计,自我服务,自我决定,自我诊断,等等,这将成为一个潮流。那么,非处方药就顺应了这种潮流。但是,严格按照中医药不分的思路,中药只能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的话,那么这与前述大趋势是相违背的。当然,非处方药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滥用的危险。在坚持“医药不分”的合理内核的同时,我们中医界应该努力编写一些关于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的实用指南。

第七,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身心科学的。明朝的中医思想大师张景岳有两句话说,“故物理之易犹可缓,身心之易不可忽”。当初我读到这两句的时候,十分震撼。这两句话刚好概括了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不同的路线。西方科学就是从物理之易开始的,他们从力学和物理学切入,一直到现代科学中,物理学仍然是强势学科,他们用物理学的思想去研究生命科学,从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到现代的基因组的破译,都是以物理学为根基的思路。而中国强调的是身心之易,才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一开始,双方强调的方向和道路就不一样。重视身心之易,用现代语言说,重视人体科学,是我们优良的传统,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搞身心之易是有优势的。但是,现在我们科学研究的重点不在这里。比如中国的SCI论文,其中物理学、化学学科的论文有很多,生命科学的论文比较起来就要少得多。中国人确实应该在生命科学,尤其是人体科学领域投入更多的力量。

 第八,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条很不好,就是“文人相轻”。文人,当然不仅仅指的是作家。这反映出人们的心胸不够宽宏。中国知识界每个行当,包括中医药界,都存在这个问题。比如,有些中医不太听得进批评,既听不进中医以外的人士的批评,也听不进业内的批评。他们最喜欢强调,中医疗效好。但是,疗效好不等于学科体系无懈可击。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我在这里有意识把话说得绝对一些。比如,据说在回民中高寿的人比较多。假定这是事实,怎么解释?一种说法是,由于信真主,真主保佑的结果;另外一种解释是,虔诚的回民每天要做五次礼拜,做礼拜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哪种解释稍微好一些?再比如说,世界各国一些少数民族相信有山神树神,这种信仰客观上保护了森林,维护了生态平衡。但是,并不等于说,山神树神就是合理的解释。中医有好的治疗效果,不等于其理论和思想体系无懈可击。中医的方法论还需要继续研究,理论还要继续完善和创新。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心胸,虚心学习借鉴一切可为我所用的东西。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我们应该区分清楚。当然,精华和糟粕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目前看来是糟粕的东西,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也许又被视作精华。反之亦然。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一定要把传统文化中属于精华的和属于糟粕的部分,有个大致的分疏,这样才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去粗取精属于内功。内功练好了,在争取来的(或被赐予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中医药事业就一定会摆脱目前“潜龙勿用”的状态,呈“飞龙在天”之势。

 

(武夷山,男,回族,南京人,研究员,中科技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硕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684.html

上一篇:打破文理藩篱的意义与路径
下一篇:期盼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对话
收藏 IP: .*| 热度|

2 朱嘉宝 杨正瓴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