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位计算机专家的散文集 精选

已有 4184 次阅读 2019-11-15 07:00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位计算机专家的散文集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9年11月15日)


有句俗语说,当你只有锤子这一样工具时,你看见什么都像是钉子。沃尔弗拉姆说,作为计算机专家,他往往将任何事物都视作计算类问题。


2019年10月,英国著名计算机专家、软件公司Wolfram Research(沃尔弗拉姆研究公司)的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史蒂芬·沃尔弗拉姆在他自己开的出版传媒公司沃尔弗拉姆媒体公司出版了新作Adventures of a Computational Explorer (本文作者译为“一位计算领域探索者的历险记”)。

沃尔弗拉姆具有传奇般的学术经历。他出生于1959年,少年时就读于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17岁时决定退学,并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就读,但觉得课程枯燥无味,就在入学两年后的1978年再次退学,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读了一年,就获得了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时年20岁。22岁时(1981年),他获得麦克阿瑟奖,是获奖者中最年轻者。1987年,他创办沃尔弗拉姆研究公司,经营成功,成为千万富翁。

沃尔弗拉姆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2002年出版的A New Kind of Science(本文作者译为“一种新科学”)是名声很响的畅销书,据谷歌学术搜索,该书已被引用7800多次;201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2015年一本著作的中译本《Wolfram语言入门》;2018年,他出版了How to Teach Computational Thinking(本文作者译为“如何讲授计算思维”)。这本散文集讲述了他在计算机江湖闯荡的一些有趣经历和丰富思考。

有句俗语说,当你只有锤子这一样工具时,你看见什么都像是钉子。沃尔弗拉姆说,作为计算机专家,他往往将任何事物都视作计算类问题。他曾声称,宇宙中任何自然过程的基础都是信息过程(或信息处理)。而所谓计算,就是对信息处理的研究。他在本书“序言”中写道:“无论我思考的是科学、技术、哲学还是艺术,都是由计算范式提供了总体框架和具体事实,并影响到我的思维。”

有时候,他碰到的问题确实是计算类问题,比如2016年献映的科幻片Arrival(《降临》)需要逼真的视觉效果,制作者求助于沃尔弗拉姆,沃尔弗拉姆就利用自己的编程技能帮了他们的大忙。有时候,他遇到的并非纯粹计算性的艰难问题。比如,朋友有一个科研项目请他帮忙,项目内容是要在太阳系不同位置布放一些石英圆盘,以此与外星人沟通。为此,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与文化背景不同的外星人对话?沃尔弗拉姆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思维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本书介绍了很多借助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思维来解决或回答五花八门问题的事例,例如:回答“计算机创作的音乐作品能否达到音乐家创作的作品那样的水平?”这个问题;探讨人工智能伦理学问题;追寻一种不同寻常的多面体的来源;寻找物理学的奠基性理论;探索圆周率π的位数;他所创造的一种数学语言该怎么命名,等等。对于前述的最后一个问题,他决定将那一种语言叫作“沃尔弗拉姆语言”,这个名称似乎并没有多少创意。

本书作者在下笔时是很用心的,故文章是通俗易懂的。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觉得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热情洋溢的教授讲课。比如,书中写道:“什么是rhombic hexecontahedron(菱形六十面体)?它被称为hexecontahedron,是因为它有60个面,希腊语?着ξηκοντα (hexeconta)的意思就是60。”

有书评者说,本书缺点在于,其中一些文章源自他的公司的企业博客,故难免有推销其创新产品之嫌。在这些时候,他就不像是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倒更像是推销员。

本书共有25篇文章,包括“我的嗜好:探寻宇宙”“计算机史博物馆所叙述的我的技术生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音乐、mathematica软件与计算性宇宙”“1万小时的设计评审”“数据文明进展大事记”“克服人工愚蠢”“功能命名之诗篇”“对于我的人生的个人分析”“给(高中)毕业生的演讲”,等等。


《中国科学报》 (2019-11-15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06215.html

上一篇:从读秀学术搜索看我做出贡献的图书的影响
下一篇:半个世纪前(小学五年级)写的作文----夜行军
收藏 IP: 219.142.146.*| 热度|

11 周忠浩 刘钢 蒋迅 杨正瓴 平果 李学宽 俞立平 刘浔江 张忆文 杜占池 陆仲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