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数学家记录数学家轶事 精选

已有 6634 次阅读 2018-2-7 06:27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数学家记录数学家轶事

□ 武夷山

 

(发表于2018年2月2日出版的《科普时报》)

斯特凡·伯格曼

 

 

        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数学信使)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杂志,发表有关数学、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方面的文章。2001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了一本书,题为(数学会话:《数学信使》文章选粹)。该书第四章是《数学信使》1990年第4期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数学家轶事”,作者是Steven G. Krantz(斯蒂芬 G. 克朗茨),他出生于1951年,自身也是数学家,美国数学学会会士,曾与大数学家埃尔德什合著过论文。

        克朗茨为什么要记录数学家轶事呢?他认为,任何领域的名人身上都有些神秘兮兮的东西,比如,音乐家莫扎特流传下好多故事,但与其同时代的其他音乐家我们就知之甚少了,这是因为,莫扎特身上的神秘气质使得人们更愿意讲述他的故事。数学名家也是一样的。克朗茨精心搜集了关于著名数学家的几十个轶事。他说,这些数学家成就太大,人们简直会忘记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讲讲他们的轶事,使之从数学天神般的位置回归凡尘,其实是件好事。

        他搜集的轶事可分为三类。一是他亲身见证的;二是亲身见证这些轶事的人告诉他的;三是被人转述了不知多少遍的故事,反而难以证实真伪的。他说,自己不刻意区分哪件轶事属于哪一类,因为刻意区分之后就使轶事的趣味大打折扣了。但是,他在选择轶事的时候是高度负责的。流传的轶事很多,他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做了一些考证、甄别的。下面只介绍与数学家伯格曼相关的轶事。

        Stefan Bergman (斯特凡·伯格曼1898-1977)是出生于波兰的犹太数学家,“伯格曼核”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他赴美工作的第一站是布朗大学。他是带着情妇一起去美国的。据说,一到美国,他就对情妇说:现在我们到美国了,这里规矩不一样。以后我们与外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得叫我“斯特凡”,在家的时候,你可以继续叫我“伯格曼教授及博士”。

        认识伯格曼的人一般会说,伯格曼不是搞情妇那种人啊。千真万确拥有情妇的是伯格曼的赞助人——奥地利著名数学家冯·米西斯,大家还知道他情妇的名字叫希尔达·盖林格,也是奥地利数学家。据说有一回,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去找另一位美国数学家唐纳德·C·斯宾塞,对他说“我们应该给联邦调查局打电话举报”,斯宾塞一头雾水,问,“为什么?”维纳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冯·米西斯有一个情妇”。

        伯格曼后来又去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工作。他曾自豪地说,“我能讲12种语言,英文最棒”。事实上,他有点口吃,口吃起来,不管讲什么语言,别人都难以理解他。有一回,他与另一位著名波兰裔数学家安东尼·吉格曼用波兰语聊天。过了一会儿,吉格曼实在受不了他的期期艾艾,就说“对不起,咱俩还是说英语吧,说英语我还舒服一点”。

        伯格曼一直认为,“伯格曼核”这个想法未被人们充分重视。1975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廉姆斯顿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数学会议,很多报告人都提及或讨论了伯格曼核。伯格曼带着妻子出席了会议,他对几位出席者说:他很高兴的是,他妻子终于看到他的成果被承认了。在会上,克朗茨就坐在伯格曼旁边,他注意到,伯格曼总是聚精会神地听一个又一个报告人有没有提到“伯格曼核”,谁提到了,他就记在本子上,其他内容一概不记录。在为期三周的会议上,伯格曼至少做了20回这样的记录。在一位报告人讨论双全纯映射的过程中,伯格曼站起来说,“我觉得,你们应该试试表示性坐标系(representative coordinates,这也是伯格曼发明的东西)”。大家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都不理他。他几次发言表达同样的意思,均无人领会。谁也没想到,五年之后,S. Webster、 S. Bell和 E. Ligocka三位数学家发现,采用表示性坐标系,双全纯映射的已有结果就可大大简化和扩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98758.html

上一篇:关于SCI论文篇均成本的讨论----清点整理自己写过的评论(115)
下一篇:期刊质量不够,有科研大佬推荐意见也不行----日记摘抄606
收藏 IP: 1.202.81.*| 热度|

15 刘全慧 蒋迅 刘钢 冯大诚 史晓雷 王永晖 杜彦君 徐令予 尤明庆 胡泽春 杨正瓴 郑永军 李毅伟 李学宽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