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既往精神史同既往病史同样重要

已有 3124 次阅读 2017-4-17 06:29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既往精神史同既往病史同样重要

武夷山  


   2017年4月12日,美国加大旧金山分校临床医学助理教授兼医生Nikhil Barot在科学文化杂志《鹦鹉螺》网站发表博文,Why Doctors Should Start Taking Your Past Spiritual History(为什么医生应开始关注你的既往精神史)。原文见http://nautil.us/blog/why-doctors-should-start-taking-your-past-spiritual-history

   十几年前,杜克大学的医生兼医学人文学教授Farr Curlin对医学同行的精神生活是怎样的很好奇,于是就在全国范围发放了问卷,了解医生们的宗教信仰。结果发现,医生们处理重大生活决策时不依赖于“神的力量”的可能性是人口总体状况的两倍。他们也不大会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带入生活的其他领域。之后又有了类似的很多调查,这些调查都表明,医生一般不会向患者及其家属提及精神和宗教方面的话题,尽管讨论这些话题有助于人们合适地面对死亡,尽管患者经常欢迎这样的讨论。

   有证据表明,医生最好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精神史,就好像应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既往手术经历一样。既往精神史是认识疾病的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精神路径,不仅能丰富患者与健康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对话,还有助于了解,根据患者的价值体系,他们会接受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对于某些人,精神史便是其宗教传统的展开过程,对于另一些人,精神史则是哲学原理或精神体验的展开过程。

  为什么现在医学界在提供精神关怀方面踟蹰不前呢?首先,医生们自身信教的较少,他们自然就想不到患者会有精神关怀需求。其次,很多医生认为,精神关怀搞不好就会滑向改宗动员,而医护提供应该是不偏不倚的。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医生、哲学家、曾做过方济会修士的Daniel Sulmasy指出:医生绝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劝患者改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忽视患者真实的精神关切。医学要回避江湖医术,但是,断言健康照料中的所有精神因素都是江湖医术也纯属偏见。  

  Nikhil Barot说,最近他有一个进入ICU的重病人,病人的母亲显然忧心如焚,甚至精神错乱。他问这位母亲是否有宗教信仰,她回答:自己是基督徒,但儿子在这里住院,她自然没法去远方家乡的教堂祈祷。Nikhil Barot对她说,其实医院附近就有很多教堂,你不妨去一家与你的宗教比较吻合的教堂。她原来没有想到,上哪个教堂这件事其实也可以变通一下,医生能站在她的视角看问题,她感到很欣慰。

  他说,病人的问题有时难以回答,如“还有希望吗?”此时他就请病人或其代理人去找更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比如医院的牧师。要知道,医生能够提供的精神关怀的类型是有限的,即使其受过精神关怀的专业训练。

   19世纪工作于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著名诊断学大师、现代医学之父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说过:“好医生治的是病;伟大的医生治的是得病的人。”这句话至今仍有道理,尤其是在现代新技术使医生与患者的距离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医生既需要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也需要了解患者的整个人,至少要了解其动机、矛盾心理、焦虑和希望。在这方面,既往精神史可以助一臂之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49344.html

上一篇:译诗一首:寂静
下一篇:[转载]梁思成林徽因抢救景泰蓝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8 李伟钢 李泳 徐令予 张骥 李竞 李本先 樊采薇 罗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