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jieg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jiegeng

博文

牛顿遇见老子4:暗物质是"以太"吗?也是老子说的"道"吗?

已有 3340 次阅读 2015-1-4 18:1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暗物质, 以太, 笛卡尔, 迈克尔, 莫雷

以太再登华山顶,暗物质欲显真身

(接文3)

大家三五成群,分别在小范围内讨论着什么。

这时,从远方跑来一个人,穿过人群,来到费恩曼跟前,定了定神儿,爽快地伸出右手,并说道:“费老您好,我姓鲍,来自天狼星,现在人间供职,能不能请教您一个问题?”

费恩曼和蔼地伸出右手,和鲍先生握了握手,点头待问。

鲍先生说道:“您刚才解释的是[行星绕恒星运动],那[卫星绕行星运动]怎么理解呢?”

费恩曼沉思片刻之后,眼里闪过一丝亮光,端起一杯咖啡,递给鲍先生,开始说道:“这个问题好,往往是[越简单的问题,越能引出大方向啊]。从[水星近日进动]来看,如果太阳辐射持续变暗,几百倍甚至更高倍之后,这些行星在系外辐射推力下,是不是[将缓慢地进动到,距太阳很近的轨道上,直至二力平衡]啊?当然,这时候的太阳应该叫做[太阴]了,呵呵,大概就是行星的样子吧。”

鲍先生夹杂着吃惊和兴奋,说道:“哦!您是说[地球原来可能是恒星,后来缓慢演变成了极弱辐射的行星,月球随之缓慢进动到现在的距离上]?……这么说,其它几个行星也如此?那恒星变成行星的机制是什么?……这么说,十日并出等神话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多贡人的传说和石刻,并非无根之木?!……”

一连串循序深入的问题,轻轻敲打着费恩曼的耳膜,他心照不宣地笑了。

突然,鲍好像想到了什么,停下思考,说道:“费老,非洲多贡人那里传来天狼星的消息,我现在得回人间去看看,有机会再来叨扰您。”

费恩曼也是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者,自然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美味,紧紧地握手道别。

望着鲍先生远去的背影,他的思绪飘散开来:“是呀,引力被电磁波推力取代后,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星体演变的过程]啦,在新的征途中,我们需要[极度发散的思维],更需要[极度严谨的逻辑],一发一收,缺一不可啊。”


这时,和莫雷在一起的迈克尔逊,望着牛顿大声说道:

“牛老,您在人间工作时,提出[光的微粒说],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后来,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光是电磁波],最后,爱因斯坦先生提出[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现在总的来看,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跟水波、声波等机械波的性质,很相符啊,既能以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又能以微粒形式对外产生作用力,比如说,水波能荡漾小船,高音歌唱家能震碎玻璃,电磁波能推动物体运动,但是,水波、声波都有介质,而电磁波不需要介质,令人费解啊?!”

牛顿反问到:“为什么说电磁波不需要介质?”

迈克尔逊:“我们曾设想[以太]是电磁波的介质,并因此而展开争论,后来,实验证实[以太]不存在啊,于是大家也就认为[电磁波不需要介质]。”

牛顿:“如何证实的?”

迈克尔逊:“我们设想:如果以太存在,那么[以太对于地球,就像河里的水流对于某块河岸],而[地球上发出的光,就像河岸投入河中的石子,所激起的水波]。

相对于河岸来看[水波从圆心扩散的速度],顺水流方向是V水波+C水流,而逆水流方向是V-C水流

同理,相对于地球来看[光波从光源传播的速度],顺以太流方向是V光波+C以太流,而逆以太流方向是V光波-C以太流。


莫雷给迈克尔逊添了一些咖啡,接着迈的话说道:

“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一束光线一分为二,分别向两个垂直的方向传播,再将这两束光,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收集装置,它俩叠加后将会出现干涉条纹。

当该装置在某方位得到一个干涉条纹后,再旋转该装置。此时设想:由于以太流对两束光线的速度影响不一样,将导致它俩的光行差改变,干涉条纹也应随之变化。但事实上,我们无论怎么移动该装置的位置,从未发现干涉条纹的变化。

我们认为装置不够精确,穷其一生改进装置并实验,然而,不但我们没有发现条纹变化,直到现在,人间的接班人都没有发现。

因此,我们据此宣布[以太不存在]”

牛顿:“除了实验的精确性,你确定[以太对于地球,就像河里的水流对于某块河岸,而不像河里的水流对于随波逐流的小船]吗?”

顿时,迈克尔逊的脑海里,划过一道闪电,声音降低了好多:“不能确定。”

同时,大家心里咯噔一声巨响,是呀,假如我们的实验够精确,这实验也仅仅证明了[相对的以太流不存在],而证明不了[以太不存在]。

因为,除了[以太不存在] 情况之外,还有另一种情况[以太存在,且和地球运动一致],也可以导致这样的实验结果。

大家都面对面的慨叹:牛老所提的[严谨的逻辑—反复揣摩现象的决定因素]太重要了!一不小心,就将[或然性]的因素,看作了[必然性]的因素,这就极可能[将科学引入错误方向]啊!而当前的人间就草草下结论[作为电磁波的介质--以太,不存在],即[电磁波不需要介质,真空即可]。

这时候,莫雷激动不已,扭头看了一眼迈克尔逊,然后望着牛顿说:

您的意思是说:水,既能传递水波,又能滴水穿石,还能形成骇浪,推动、毁坏所遇的东西;空气,既能传递声波,又能微风拂面,还能形成飓风,推动、毁坏所遇的东西。

同此理,以太,既能传递电磁波,又能以其微粒,撞击所遇物体,撞击力聚少成多,破坏物体,甚至推动星体缓慢运转?!

也因此,地球就像[随以太缓慢逐流的]小船,地球和附近以太的相对速度为零,因此我们测不到光行差?!

牛顿反问:“难道不觉得这存在可能吗?难道不觉得这样来看问题,显得更统一、更简单吗?”

莫雷稍稍平缓了情绪,继续追问:“以太广泛存在于宇宙,推动星体,作用于万物,然而我们又无法测出它,实在是费解啊,难道只能让其成为不可验证的假说吗?

随着这问题,牛顿回想起一些信息,不知不觉中,天空同步刷出了这些信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家望着这些发着亮光的字,都瞠目结舌起来,难道这描述的就是[以太]?[以太]是[道]的别名?中国老祖宗是怎么认识到的?太匪夷所思了!

这时,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奖,介子理论)惊叹道:“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是呀!我笃好中国古籍,尤其是《庄子》,他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东西啊。不仅是我,我想不少同仁也有所体会吧!”


站一边的约翰惠勒(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说:“是呀!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

人群中热烈的讨论,似乎没受打扰到牛顿,他仍在回忆中: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家按捺不住,惊呼起来:这更明显了,就是再说[以太]吗?!

此时,牛顿从回忆中回到当下,眼睛一亮,说道:“我现在认为[老子所说的道,与古希腊所说的以太,可能是一回事儿,是电磁波的介质]。”

人群中有人问道:“古人怎么可能比我们的文明先进?就算古人先进,他怎么知道的?”

显然,这个观点,远超了一些人的定势思维范围,它试图突破定势,所以形成了相关神经元序列,以此来获取足够的神经递质,来支持神经元新序列的形成。

这时,费恩曼反问道:“地球至少46亿年,相比5000年的现代文明,能确定[地球文明在大尺度时间上,水平与时间时刻正相关,而不会像正弦函数]吗?另外,我们能观测到宇宙深度,接近200亿光年,能确定[没有地外文明曾介入地球,就像两个国家建交通商一样]吗?”

大家纷纷说,是呀,不确定啊,[没见过]而认为[不存在],是一个常见的混淆思维。

牛顿喝了一口咖啡,眼里放出光芒,反问大家:

“先抛开[古人怎么发现的,或者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以太,基于光行差原理的实验,在地球上检测不出来,难道在地球外的大尺度空间上就检测不出来吗?人类现在都可以在火星着陆了,难道就不可以测一下,地球和火星之间,两个方向上的光行差吗?

是呀!大家恍然大悟,老问题新方向,不仅是这个,人类还有很多老问题,需要在宇宙空间内重新验证啊!


爱因斯坦感叹道:“[以太]啊,笛卡尔老先生从古希腊,把你拉到科学之山后,历经多次[华山论剑],从盟主之位,被推下、抬上,多年后的今天,又被牛老请上山。现在看来,多么期望你能扫掉山顶的乌云啊。”

费恩曼眼含亮光,激动地说:

“是呀!为解释[星系内引力,远小于高速运动的离心力]问题,人们创造了暗物质概念,即[暗物质对星体有聚敛作用,却无法观测],今天看来,众里寻他千百度,可能就在[以太]处。它广泛存在于宇宙各处,并承载着各种电磁波,尤其是2.73K辐射波,推磨、荡漾着所有的星体。

       大家熙熙攘攘,大致一个意思:是呀!这些年发现了很多现象,创造了很多概念,支离破碎、令人费解。现在,[以太]大有希望统一它们,使宇宙看起来清晰、简洁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02884-856415.html

上一篇:牛顿遇见老子3:天体运动,是由于[电磁波的粒子性推力]吗?
下一篇:见证奇迹:为什么圆是360°?--用数学来玩魔术吧
收藏 IP: 222.129.49.*| 热度|

2 N2N2 yunwow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