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太空之梦——追寻生命起源的踪迹
热度 32 谢平 2014-11-13 08:10
为了揭示生命起源的奥妙,首先得知晓当时的地球条件(如大气组分、地表矿物质的元素组成等等),而地球现在的环境由于数十亿年的生命活动,早已被改变得面目全非……太阳系中唯有地球才有生命(至少迄今为止如此),说明地球在某些方面必定具有独特性,但这也不能排除地球与其他星体之间存在的共性或在大气与矿物形成方面 ...
12159 次阅读|70 个评论 热度 32
翻阅“演替”理论历史—从杂遝到简洁
热度 10 谢平 2014-8-25 09:28
云谲波诡、风花雪月、草木轮回、沧海桑田……尘世间万物皆变,植被亦如此。演替—植物群落结构在时间尺度上的序列关系,演替—地质历史变动轨迹中植物的归宿性反应 …… 它有方向,或有终点?是什么驱动森林或草原像云雾式地消散或折回? “演替”这个植物学上的核心概念自 18 世纪开始就受到人们的关 ...
17250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10
植被宛如浮云—人与自然之较力
热度 11 谢平 2014-8-22 20:19
鸟瞰地球之自然历程,恰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云:“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从榆树林到山毛榉,再从山毛榉返回榆树林 …… 从草地到森林,再从森林返回草地 …… 植被变迁宛如浮云! 世间万物皆处于永无停息的变迁之中,地貌如此,生态系统如此,生物群落亦如此。当然,这等变化发生在显著不同的时 ...
14663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11
相同气候模式下的植被演替——养分累积+物种多样化
热度 14 谢平 2014-8-21 07:39
“演替”是在生态学发展早期提出的用于解释植物群落时序—方向性变化与更替机制的核心概念之一,关乎到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相同的气候模式(即中、短时间尺度)下,陆地上的植物群落(植被)如何演替呢?从总体上来看,植被演替伴随着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不断累积,物种多样化,关系复杂化与结构层次化。这似乎与 ...
21520 次阅读|18 个评论 热度 14
植物“性”的演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热度 7 谢平 2014-8-4 12:42
相关论文: 谢平. 细胞核和有性生殖是如何起源的? . 生物多样性, 2016, 24(8): 966-976. Ping Xie. How did nucleus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come into being?.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6, 24(8): 966-976. (电子版全文免费下载: http://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abs ...
215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7
大自然如何在地球上“雕琢”出数百万个物种?
热度 27 谢平 2014-8-1 11:47
物种是生命生存与繁衍的最基本单元,从一个最重要的侧面(历史性地、现实性地)镌刻或描绘着地球上生命系统的动态性的多姿与多彩。物种是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单元,也是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单元。以物种为单位的生物学、生态学知识也是认识生态系统功能、管理、保护与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 不少人 ...
12669 次阅读|32 个评论 热度 27
为何人“惧怕”近交而植物却嗜好?
热度 25 谢平 2014-7-29 20:09
相关论文: 谢平. 细胞核和有性生殖是如何起源的? . 生物多样性, 2016, 24(8): 966-976. Ping Xie. How did nucleus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come into being?.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6, 24(8): 966-976. (电子版全文免费下载: http://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a ...
9843 次阅读|29 个评论 热度 25
为何内蒙古披裹无垠草原,而亚马逊雨林娇娆?
热度 11 谢平 2014-7-28 08:16
如果你将踏上环球之旅,你或许会去北美 的索罗兰沙漠 触摸神奇的仙人掌,或去南美体验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壮观,或去中国西部的内蒙古眺望辽阔的大草原,或去中国北部的黑龙江欣赏独特的三江湿地风光( 图 1 )。此外,如果你环绕热带,则可以观赏到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象—干枯荒芜的沙漠中难觅生命的踪迹,稀树 ...
19060 次阅读|40 个评论 热度 11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