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中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景中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7.22.16.*   [8]李蕾   2013-10-15 17:33
老师您好,我是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博士生,最近想做一份用户打标签行为的调研(就是您在发表博文时会让您给博文添加标签),但是我缺少研究数据,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帮我填写一份问卷,问卷大约需要您5分钟的时间,非常感谢您!!
      问卷地址是:http://www.sojump.com/jq/2709468.aspx 将此链接复制进浏览器的地址栏,然后按回车键即可,非常感谢您!!!
IP: 58.60.63.*   [7]sdu5nian   2012-8-6 17:41
尊敬的张院士您好,我是您的忠实读者!您的一些科普作品对我数学思维的培养帮助极大。去年我大学毕业,混的很失败,幸好在整理旧书籍的过程中,再一次从您的著作中找到了站起来的力量,真的很感激您。在仔细阅读《帮你学数学》这本书时,我感觉书中的小标题“有名的怪题”(P86)里面的解法似乎可能欠妥。我和身边人讨论过,也和大学同学(山东大学数学系)讨论过,没弄清,希望您有空解释下。
怪题如下:有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两个根都是大于1的正整数,而且两根的和不超过40,这个方程写出来是:x2-px+q=0。现今把p告诉了数学家A,把q告诉了远在外地的数学家B,于是A知道了两个根的和,B知道了两个根的乘积。过了一会儿,A打电话对B说:“我断定你一定不知道我手中的p。”又过了一会儿,B回电话说:“可是,我已经知道你的p是多少了。”再过一会,A在电话中对B说:“我也知道你手上的q了。”请问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是多少?

我是这样分析的:
先根据p一定不能写成两个素数的和,可以确定p不外乎:11、17、23、27、29、35、37。(这是您教的)
接着,依据两根都大于1,且和不超过40,可知p不能为37、35、29、27。例如:当p为27时,q可能是4×23=92。而如果B手上的q为92时,92=4×23=2×46,p因为不超过40,所以p的取值只能是23+4=27,也即是说,p为27时,B可能通过自己手上的q(92)猜出A手上的p为27。同理,p为37、35、29时,B也有通过自己手上的q(330、124、138)来确定A手上的p。

所以,从A第一次的话中,我们可以将A手上的p定位为11、17、23,于是您后面的分析就没法继续了,所以我觉得这么一个怪题,实际上是没有答案的,除非将两位科学家的对话延续下去,那样才有解。

我设想过4种对话,2种有确定解,另2种对话,只能有一个数学家能确切猜出,另一个科学家只有50%概率。担心影响您老时间,我呈上其中一种吧。

有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两个根都是大于1的正整数,而且两根的和不超过40,这个方程写出来是:x2-px+q=0。现今把p告诉了数学家A,把q告诉了远在外地的数学家B,于是A知道了两个根的和,B知道了两个根的乘积。A看看p,想了下,立即打电话对B说:“我断定你一定不知道我手中的p。”过了一会儿,B回电话说:“我确实不知道。”又过一会,A发短信对B说:“可我知道你手上的q了。”B想了下,立即回短信说:“我也知道你手上的p了。”请问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是多少?

解:同上面的分析,A的第一句话,实际上可以将A手上的p定位为11、17、23。第二句话,B不知道p,说明:B手上的q至少可以同时对应11、17、23中的两个数。
分析可以(p,q)有以下可能:(11,18)、(11,24)、(11,28)、(11,30)、(17,30)、(17,42)、(17,52)、(17,60)、(17,66)、(17,70)、(17,72)、(23,42)、(23,60)、(23,76)、(23,90)、(23,102)、(23,112)、(23,120)、(23,126)、(23,130)、(23,132)。同一q能对应多个p的,只有(11,30)、(17,30)、(17,42)、(17,60)、(23,42)、(23,60)这6组。换句话说,两数学家前两次的交流说明(p,q)只能是上面6种组合中的一种。
第三次A知道q,这说明A手上的p只对应了一个q,看上面6中组合,只有(11,30)中的p(11)是对应一个q(30)。
所以,分析到第三次交流就能确定:p=11,q=30,两根分别为5和6。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IP: 1.203.186.*   [6]heibao0518   2012-4-21 23:14
气您个老专家: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
IP: 1.203.186.*   [5]heibao0518   2012-4-21 23:12
张老师连句话都不说,我曾经是您的学生啊?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
IP: 1.203.186.*   [4]heibao0518   2012-4-21 23:07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360&extra=page%3D1
IP: 115.170.255.*   [3]heibao0518   2012-4-17 22:20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定理
http://user.qzone.qq.com/309889008#!app=2&pos=1334662501
IP: 115.171.91.*   [2]heibao0518   2012-4-16 14:23
来这里的都是有目的的,本人亦是!
请张院士欣赏:
《用费马的方法证明费马大定理》
http://bbs.mathchina.com/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14693&show=0
IP: 116.2.51.*   [1]李明   2008-10-20 08:18
尊敬的张院士:
您好!久仰大名!在《数学辞海》(第六卷)的中国数学家介绍里读过您的简介!很是钦佩!
全国的中学老师和学生都应感谢您,您对数学普及和计算机应用于数学做出了重要的工作,您所开发的Z+Z数学平台改变了数学教学的传统思维,真正与国际接轨;由您担任顾问的《数学通讯》也越办越好,在中学数学期刊里,它的网站最好!总之,重视和服务于数学普及的院士不多,您是难能可贵的,令我想起华罗庚和王元两位前辈!
您在闲暇之时,不妨也客串一下我们的“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这个学会由杨之(即杨世明)、周春荔和杨学枝等老前辈于1989年发起,已召开过6次全国性大会,最近新建了学会网站,欢迎您浏览和提出宝贵意见http://www.cdmath.org/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