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老马识途与人的GPS

已有 4815 次阅读 2016-8-22 11:17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季羡林, 老马识途, 人的GPS

老马识途与人的GPS

---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有感

都世民

当你看到这个文题老马识途与人的GPS”你会感到奇怪:

老马识途与人体有GPS导航有什么关联?一个是人文,另一个是自然科学。两者能交叉融合吗?两者能相题并论吗!

老马识途与人的GPS的关联

老马识途是一个典故。因为这个典故使用频率高,季羡林先生说它变成一句俗语。这个典故的出处是《韩非子,说林上》,与管仲和齐桓公有关。有一次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不管历史事实怎样,老马的故事是绝对可信的,不但马能识途,连驴、骡、猫、狗等动物都有识途的本领或者本能。季羡林先生道出这个典故的出处,却又提醒人们:“切不可迷信。”[1]

季先生为什么要提醒人们不要迷信?迷的什么信呢?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说出缘由。

我有一个亲身的经验。有一天我走出北大南门到黄庄邮局去。我在海淀已经住了将近半个世纪,是这里的一匹地地道道的老马。我也颇有自信:即使把我的眼蒙住,我也能够找回家来。然而,这一回我却出了丑,现了眼。我走了一条新路,一走出去,是一条大马路,车如流水马如龙。我一时傻了跟:这是什么地方呀?我的黄庄在哪里呀!我一时目眩口呆,只觉得:天昏地转,大有白天“鬼挡墙”之感。我好不容易定了定神,猛抬头看到马路上驶过去的332路公共汽车,我才如梦方醒,终于安全地走回到了学校。像我这样一匹老马,脑筋是“难得糊涂的”,眼耳都还能准确地使用。然而在距北大咫尺之地竟然栽了这样一个跟头。这个跟头在我心中摔出了一个“顿悟”。千万不要再迷信老马识途,千万不要在任何方面,包括研究学问方面以老马自居。到了现在,我觉得倒是“小马识途。因为年轻人无所蔽,无所惧,常常出门,什么摩天大楼,什么柏油马路,在他们眼中都很平常。我们这些老马千万要向小马学习。[1]

季先生说的事可归纳为:人找回家路。人比马高明,季先生是智商很高的人,为什么找回家的路却栽了一个跟头?他靠什么走回家的?他的答案科学吗?!

如今全球都在研究人的大脑,美国、欧盟、日本等都在化重金研究大脑,提出脑计划。其中有一个难题是:人是怎么找到回家路?我们每个人天天回家,天天回到自已住处或工作岗位,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呢?说到这里你会明白我把“老马识途”与“人体内的GPS”关联在一起的缘由。

                  人到底怎样找到回家路?

1.人文与自然科学有无关联?

有几位知名专家在科学网多次发表文章,他们在英国金融时报先发表,然后“出口转内销

”,其主要观点:中国几千年文化,没有科学。所以中国落后。中国强盛时期留下的是大量诗词,没有科学。在他们看来西方先进,中国落后,其原因是中国有五千年传统文化,却没有科学。

其实西方语言文字中的“科学”一词,如英文sclence、法文science、意大利文scienza、西班牙文ciencia、德文Wissenschaft 等,大多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原意为认识、知识、学问、学术。16世纪前后,西方文献传入东方,日本、中国学者先后将西方同源名词“science”等翻译为“格致”。19世纪80 年代,日本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1844 - 1901)首先使用,并用作汉字,science翻译为“科學”。19世纪末,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来源于日文的“科學”一词。[2]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仍很不一致,做出的定义也多有差异。

在中国,古代已出现学问分科的思想。到宋代,文献中出现了“学科”一词,意为学问的科目门类。欧阳修、宋祁等人纂修的《新唐书》198卷《儒学传,序》有云: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大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始用“学科”一词,对译英文的disciplinesubject 等词。[2]

如上所述,科学一词在古代没有,凭什么讨论古代科学呢?如果用现代人眼光看现代科学,这不是不可以,问题是:结论就不是中国落后了,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研究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註释,并非都先进。

如今研究脑计划,研究对象是人脑。佛学《金刚经》阐述生命诞生有十二种。就人而言,就包含十二种。对眼的论述,有五种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今全球都未搞清这肉眼的机理,有研究机构认为人眼“色感”是“计算”出来的[3]。还有专家想通过计算算清楚视感的工作机理。[ 4]笔者不解的是,有一些人认为佛学是迷信,把民间的一些求神拜佛与佛学混为一谈。其实《金刚经》没有让人们去求神拜佛。去拜的人是拜自己,是去忏悔。

2.西方科学是对佛学论断的註释。

佛学的三千大千世界的论断是在二千五佰年前,而西方宗教认为上帝造了宇宙,却维护“地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后,多位科学家提出“太心说”,后来发现银河系外还有天体,又提出大爆炸理论,弹簧理论、镜像理论。事实证明天外有天,这大宇宙是漫无边界,正如佛学所言:三千大千世界!

3.人和动物找回家路靠什么?

A)季先生先说老马识途的故事就是马找回家的路,其牠动物也如此。季先生年纪大了,不常出门,外面折建后导致他不知往哪边走!是332路公交车进入眼球后,找到回家路。

B)`诺奖得主莫泽先生研究结果是:动物脑中有虚拟的地图,他发现内嗅皮层区有不同高度的神经元放电映射的神经回路,并把细胞分类成位置细胞、速度细胞、角度细胞等,提出体内有GPS导航系统,是导航系统引导回家的;

C)北大提出第六感官定位;

D)体内有铁磁物质,人身上有指南针;

E)动物体有多种传感器,测出环境变化而导航;

F)根据地标物和天体位置导航.

上面有多种答案,哪种说法“科学”呢?

季先生的说法虽然没有脑科学的相关词汇,他是因为看见332路公交车后,才判定回家方向和道路。应该可信。他说不清人脑是怎样完成这一过程,但他说清楚了自已从迷路到回家这一过程。

现在的脑科学研究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研究,有多种说法,看上去仍然没有说清楚。

人找回家路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又是一个前沿科学问题。正常人都是靠视觉感官先获取信息,人的信息量约7090%来自视觉感官。人眼与心相通,人找回家路的工作机理应该怎样描述?目前还是个谜,并不像百度网能搜索的词条那么简单。

G)形容眼睛的词语:

从中国汉字中,眼与目有关,目是偏旁,見是目的变形,也与眼有关,色是眼所见到的反映。这种反映又与光相关,光是电磁波,它是交变电磁场,是它作用到生物体。可是感受是与器官脑相关。而脑与“心”相关。在下面词语中可以感受到。

传神动人、脉脉含情、一见倾心、一见钟情、一见如故、一目了然、一目十行、目中无人、目迷五色、目送手挥、目无王法、目空一切,目光炯炯,目瞪口呆、目不知书、目不斜视、目不转睛、目光如炬、目送秋波、目迷五色、目下交睫、眼花缭乱、眼花耳熟、眼明手快、眼高手低、眼空四海、眼花缭乱、眼犄角儿、眼疾手快、秋水明眸,灿若星辰,星眸微转、波光潋滟,秀眸惺忪,顾盼生辉、撩人心怀,含情凝睇,脉脉含情,剪水秋瞳,明眸善睐,媚眼如丝,醉眸微醺,睡眼惺忪,流光溢彩,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炯炯有神、鼠目寸光、顾盼神飞、双瞳剪水、回眸一笑、明眸皓齿、 亮晶晶,   水汪汪

人的视感机理待解

笔者上述讨论尝试将人文与自然科学相关联,也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关联。讨论一些相关问题。如何研究人脑?从哪里切入?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中国人自己的路在哪里?这是大事。多学科整合非常需要,如何整合却非易事。笔者目前意识到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物理、电磁学和微观电磁学、微小光学、天线、材料学、传感器学、计量测试学、计算机软硬件、雷达、纳米学等诸多学科,需要诸多学科共同探讨视感系统。其意义深远,如果搞清视感系统,对治疗眼病和让盲人重见光明带来福音。在军事上可提供新型武器的研制思路和研制基础。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谈人生,著者:季羡林,:武汉出版社,20118月第1版。P271.

[2]交叉科学结构论,王续琨  宋刚  等著,人民出版社,2015 1月第1.

[3]色觉,3种细胞感受缤纷世界科学世界,2016,第三期。

[4]人的眼睛为什么如此擅长“挀重点”,廖红艳,环球科学,2016年第8期,p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97925.html

上一篇:多层面链接的脑研究新模式2
下一篇:未来战争的新概念引发的思考
收藏 IP: 114.249.69.*| 热度|

3 武夷山 钟振余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