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从感官切入研究脑机制

已有 6516 次阅读 2016-1-3 08:38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官, 研究脑机制

           从感官切入研究脑机制

                     都世民

本文阐述从上到下,即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研究脑机制,这一思路是来自日本学术界,四位作者写的书名是:视听觉信息整合脑机制研究。作者李奇等。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14.5

从感官切入研究脑运行机制的方法,与前面博文讨论的建模方法是有区别的。具体不同点在下面讨论中再详细阐述和讨论。 

                     一. 脑结构与功能

1.1 脑结构                                              

首先从解剖学出发,阐述脑结构。

脑主要由端脑(上)、间脑(中间)、脑干(中间向下)和小脑(后下方)四部分组成。这里描述脑中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按下面方法定位的。在描述脑的方位时,分别用嘴侧(前)、尾侧(后)、背侧(上)和腹侧(下)表示脑的前、后、上、下。脑是所有器官中最复杂的,它是所有神经系统的中枢。【1

1.端脑

在医学和解剖学上,所说的大脑就是端脑,它是由左右两个半球和基底核构成。

1)脑一般由100亿-160亿神经细胞100万亿个突触以及比其多10倍的胶质细胞glial cell)构成,体积占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一半以上,重量占全部脑重量的60% - 70q0

2)大脑半球的表面称为大脑皮质,总面积可达55000px2 --- 65000px2,集中了约140亿个神经细胞。

3)成人皮质上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沟裂,称为脑沟(sulci),其间凸出的部分称为脑回(gyri)。由于皮质中含有大量的细胞体,所以相对皮质下的主要由轴突组成的部分而颜色较深,被称为“灰质”,而皮质下主要由轴突组成的部分则被称为“白质”。

4大脑皮质主要负责较高级的认知活动。神经胶质细胞主要起到对神经元提供结构支持和绝缘,保证神经元间信息传递更为有效。

5基底核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主要是由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和黑质组成,可在脑的冠状切面图中清晰看到。基底核的主要作用是运动控制功能。

2.间脑

间脑位涖于大脑半球下面,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接替站,除嗅觉外,其他感觉都要在丘脑中转换后再到大脑。下丘脑位于丘脑的下方,其主要负责调节内脏的活动和体内物质代谢和情绪控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3.脑干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延脑中脑位于间脑、桥脑和小脑之间。中脑是视、昕运动的反射中枢并与身体的运动和姿势的维持有很大关系。脑两半球,里面有大量的纵向、横向的神经纤维束与各脑相连,主要由基底部和被盖部组成。延脑在脑干最下端,其功能主要和人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如呼吸、心搏、吞咽、肠胃运动、排泄等,因此延脑也被称为生命中枢

4.小脑

小脑在大脑的后下方,位于脑干的背侧,也分左右两个半球。小脑与大脑皮质、皮质下神经节、脊髓有许多联系,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并在大脑皮质对身体运动控制中起协调作用。

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细化和深化研究,有利于大脑建模的准确和贴合实际。

应当指出:(1)大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看上去左右半球结构相似,呈对称结构,实际上它们不对称。形态不对称,大脑功能也不对称。例如,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处理、语法表达、抽象思维、细节逻辑分析等;右半球主要与空间认知能力、三维形状感知、音乐欣赏等相关。(2)有趣的是,通过动物研究发现,大脑左右半球的这种功能划分不是绝对不变的,切断猫和猴子的左右脑连接后,经过训练左脑可以变成右脑的功能,同样右脑也可变成左脑的功能。

杨雄里院士在十年前表述的脑结构与日本学术界说法有较大差别。杨院士所说的大脑结构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别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联合区等神经中枢。在神经传导的运作上,两半球相对的神经中枢,彼此配合,靠胼胝体的连接发生交叉作用。两半球的联合区,分别发挥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功能,与解决问题、记忆思考和感觉有关。【2

很明显文【1】和文【2】的说法有差异。文【1】对脑结构阐述得较细致。对功能理解的差异。

1.2大脑皮质与脑神经

大脑皮质是神经元高度集中的地方,皮质平均厚度为2. Smm ---3Omm,它有严密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定位。皮质由神经细胞胞体密集排列,其下部是由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构成。人的大脑皮层分为6个层次: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人的大脑皮层约含有1百万---2百万个细胞柱,每一个柱内有10000个左右的神经元。研究证明同一个柱内的细胞具有相同的感觉形式,并有相同的感受。大脑皮层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因此大脑皮层经常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细脯有星形细胞、锥体细胞、水平细胞、篮状细胞、梭形细胞和上行轴突细胞。

1.)大脑皮层解剖学分区

按照解剖结构上的明显沟裂,可以将大脑的两个半球分成5个区(叶):额区、顶区、枕区、颞区和边缘叶。

额叶是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位于中央沟之前。它包括初级运动区、前运动区和前额叶。

顶叶区域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和枕前切迹连钱之前。顶叶的主要作用是响应躯体的感觉、味觉等。

枕叶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在顶枕沟的后方、顶叶与颞叶之后。枕叶主要负责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包括对颜色、明度、空间频率等信息进行编码。

颞叶位于外侧裂之下,额叶的后面,顶叶的下面,枕叶的前面。颞叶的前面部分为精神皮质,主要和人类的情绪和精神活动有关系。海马回钩主要是处理嗅、味觉信息的中枢。

边缘叶是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边缘系统的功能与多种信息处理有关,包括内脏活动、情绪反应、记忆等。

2.)大脑皮层功能分区

通常,大脑皮层凹陷部分称为沟,突出部分称为回。不同厚度的皮层有着不同的功能。大脑皮层从功能上可分为:位于大脑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区;中央前回的运动区;枕极和距状裂周围皮质的视觉区;颞横回的听觉区;额叶皮层大部,顶、枕和颞时皮质的其他部分称为联合区

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神经系统才能对骨骼肌进行支配,实现机体的随意运动。研究人员观察到,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脑皮质感觉区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与躯体感觉相关的皮质区域。        

视觉区:初级视皮质也被称为纹状皮质,是主要的初级视觉区,通常被称为咀堕。它主要负责对颜色、明度、空间频率、朝向、运动等视觉信息进行皮质编码。

听觉区:皮质听觉区位于颞上回,靠近颞横回,是听觉信息的处理中枢。

嗅觉区:初级嗅皮质位于额叶和颞叶皮质在腹侧的联合处,这个区域的神经元连接到眶额皮质,也被称为次级嗅觉加工中心。

味觉区:初级味觉皮质位于脑岛和脑盖中。味觉信息的传导经过面神经、舌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轴突进入脑干,最后到达孤束核,然后更换神经元,再经由丘脑到达脑盖部的初级味觉皮质。通常将基本味觉按生理角度划分为: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它们是由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躯体感觉区: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中央沟后面的中央后回。该区域主要责处理热、冷、触、痛、本体觉等所有来自躯体的感觉。躯体特定部位的感觉;在躯体感觉区有一定的机能定位,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特点:

①颈部以下躯体感觉具有对侧性特点,即左(右)侧躯体信息投射在右(左)侧皮质;

② 整个躯体感觉的机能定位呈现出倒立分布的模式,即来自躯体上部的,角息趱麟默帷舨哄遽旧部,来自躯体下部的信息投射到感觉区上部;

③对传递的信息处理所涉及的皮层投射区域的大小,并不是按照躯体器官的大小而定,而是取决于器官感觉的精细和复杂程度,动作越精细,越复杂,皮层投射的区域也就越大。例如嘴唇感觉精细,所以嘴唇的感觉在大脑皮质上占有极大的投射区。

3)细胞结构学分区

有些学者对大脑皮质进行了组织学普查,根据脑不同部位的细胞排列和类型、有髓神经纤维的疏密、细胞大小和密度以及皮质厚度等的特征差异,做出人脑皮质的分区图。,不同的举者有不同的分区法,较常用的是Bmdmann1909年)的分区法,把大脑皮质分为52区,并以数字表示。

                     二.视觉系统的感知

由外部世界产生的各种信息是以不同形式表达的,这些不同形式信息的物理特性是不同的。视觉信息是由可见光表达的。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波长的范围在400nrn- 700nm 之间。光具有波粒二重性,光的特性包括波长、振幅和纯度等。纯度:表示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它引起视觉的心理量是饱和度。

2.1视觉的神经通路

视觉是通过视觉系统的感觉器官(眼)接受外界光波的感受。光波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细胞感受兴奋,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了视觉。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到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等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2.2视觉信息是如何产生和传输的?

视觉信息的传输通路是光线经过眼球最终投射到视网膜上,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这一过程主要涉及四级神经元:第一级是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第二级为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其接受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信号输入,整合后将信号传递给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第三级是神经节细胞,其接收来自双极细胞的信号输入。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形成视神经,视神经向后进人颅腔,形成视交叉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只有一部分神经纤维交叉,即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走在对侧视束中;颞侧的不交叉,走在同侧视束中。第四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细胞。

视觉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光线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视交叉外側膝状体初级视皮质(形成视觉)。

在视觉信息传导过程中至少被4类不同的神经元加工过: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视觉信息只有传到脑的视皮质,并经过处理、分析,才能形成主观的视觉感受。

2.3皮质视觉区

确定视觉区有不同的标准:一是用细胞对视觉刺激的反应,但这种标准很难确定一个视觉区起始和终点。也可以采用神经解剖学的方法,但也有些边界是无法划分的。而生理学确定视觉区的标准是测量空间中的信息是如何在皮质某个区域表征的。

在视觉加工的功能特异性方面,视觉信息处理在脑皮层内形成两条通路:

一是枕颞叶通道,主要功能是识别客观物体。

另一个是枕顶叶通道主要功能是与空闻知觉和运动控制有关。

2.4听觉系统的感知

一、听觉系统的感知

听觉信息是由声音表达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的特性包括振幅、频率、波长等。

1)对声音响度的感知

听阈:人耳刚好能感觉到声音的声压或声强称之为听阈,听阈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是不同。

痛阈:声音如果强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耳感到疼痛。最低刺激声压或声强为痛阈。实验数据表明,如果频率为1 kHz纯音的声强级达到120 dB左右时,人的耳朵就会感到疼痛。因此,人耳对响度的感知是从听阂到痛阈的范围。

2)对音高的感知

入耳感知音高是通过声波的频率,同响度一样,人耳对频率的感知也存在一定的范围。人耳可以听到的最低频率约20Hz,最高频率约20000Hz,但人耳最敏感的频率范围是1000Hz - 4000Hz

3)听觉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信息。声音是由振源振动并带动周围介质振动产生的。这种声波振动通过外耳和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递到内耳,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经内耳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觉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再由听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从而产生主观听觉。称之为听觉的神经通路。

4)听觉中枢传导通路可表示为:

听神经---耳蜗核---土橄榄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初级听皮质。

由于听觉神经进入脑内后也呈不完全交叉,故听觉信息向脑内传递也带有双侧性。

2.5视觉识别的干扰因素

人眼受到多种因素干扰时,会产生视觉掩蔽效应和错觉。具体表现为:

1)研究发现,背景亮度变化越剧烈,人眼识别的灵敏度越低。这种现象称作空域的视觉的掩蔽效应。

2)人们在看电视、电影的情况下,如果画面突然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经过大约0.5s 之后,视力才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被称作时域的掩蔽效应。

3)在亮度变化剧烈的背景上,人眼对色彩变化的敏感程度明显地降低。这种现象体现了亮度信号对彩色信号的掩蔽效应。

4)视错觉。是指人眼受到客观干扰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对观察物产生错觉。主要包括:线条长度、方向、图形大小和形状的错觉等。

视觉识别受到的干扰与电子系统信息受到的干扰有类似之处。这里对光波特性的讨论比电子系统对电磁波特性的讨论要简单,因此对干扰因素的讨论也就比较简单。

2.6声音定位及其干扰因素

关于感官的空间感受,除了视觉之外,还能从听觉器官获得,耳朵能提供声音的方向和声音远近的定位,听觉定位也分为单耳和双耳定位。

a)由单耳所获得的信息,虽不能有效地判断声源的方位,却能有效地判断声源的距离。

b)双耳对声源远近和方向定位,靠双耳的协同合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判断。听觉计算的终极目标是双耳信息的整合。不仅能辨认声音内容,还能识别声音的空间位置。

6)声音定位的多重因素:主要包括耳间时间差、耳间强度差和相位差三个方面。

a)两耳间的距离为375px-450px,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约为0.5ms,根据声音传人耳朵的时间不同可定位音源的方向。

b)在一般情况下,声音越复杂,发音的物体就越近。因为一般声音都是复音,复音中所包括的音强弱不同。

c)低频声音因波长较长,头颅的阻挡作用较小,两耳听到的强度差也较小。这时,判定方位主要靠两耳感受声音的位相差。

同频会对听觉形成干扰。这种现象称为同频掩蔽效应。掩蔽效应指人的耳朵只对最明显的声音反应敏感,而对于不明显的声音则不敏感。掩蔽可分成时域掩蔽和频域掩蔽。在时间上相邻的声音之间存在掩蔽现象,称为时域掩蔽。时域掩蔽又分为超前掩蔽和滞后掩蔽 。一个强纯音会掩蔽在其附近同时发声的弱纯音,这种特性称为频域掩蔽,又称为同时掩蔽。

笔者从央视播放的节目“挑战自我”,盲人陈燕是用听觉定位,自己击掌和发声作声源,关闭一切音响,排除干扰。如果对陈燕进行必要研究,可探讨听觉识别的原理和运行机制。关于视觉和听觉识别机理应该涉及人的思维、意识,例如人找寻回家的路,有感官的定位、识别功能,不考虑识别功能是找不到家的。单纯从神经元分类也是无法找到家的。【3

                   三.视听觉信息整合

3.1基本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是利用多种感官通道信息(眼、耳、鼻、身、意)即色、香、声、味、触、法等信息。人脑是一个优化的多感官信息融合系统,它能自动的综合来自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对外部世界的事物进行统一感知。这种将不同感官所获取的信息有效的合并为统一、连贯、强健的知觉过程,被称作多感官整合。在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精确感知的过程中,多感觉整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的各种感官将外界不同形式的信息,转化为人脑可以识别的生理电信号。这些生理电信号到达人脑各自的处理区域,进行处理、整合,最终形成了对某一事件的感知。

3.2视听觉信息整合的理论模型

目前,生理学和心理学对多感官信息整合(包括现象、过程、机制以及规律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多感官信息整合的理论假设策略和模型Macaluso 等人(2005 年)的研究结果发现:

1)大脑存在专门负责处理单一感官信息和多感官信息整合的功能特异区

2)多种感官通道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单一感官功能区到多感官功能区的正负反馈连接

3)关于多感官整合是在哪个时间阶段发生尚无定论。这有三种说法:

a)认为整合是发生在感知早期阶段;

b)认为整合发生在晚期阶段,在更高层次才进行整合。

c)多感官整合发生在多个阶段,相互影响是动态的,即多感觉整合发生在早期阶段还是晚期阶段依赖于得到的信息,一旦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在这些多感觉整合相关脑区混合,这些交互的输出通过调整反馈投射到特定感官皮层,而对单一感觉通道的感知处理有反馈调节。

并行整合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多感官信息整合发生在多个阶段,相互影响是动态的,即多感官信息整合发生在早期阶段还是晚期阶段,取决于得到的信息,一旦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在相关脑区混合,这些交互的输出,通过调整反馈投射到特定感官皮层,而对单一感觉通道的感知处理有反馈调节。

3.3视听觉信息整合涉及的脑区

人类有多种感觉通道,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信息大都被组合进行整合。对视听觉信息整合涉及的脑区域有以下六个区域:

1颞上沟。很多学者研究发现,颞上沟的激活强度和多通道刺激事件中不同通道成分问的一致性程度密切相关。

2)上丘不仅和眼动密切相关,同样也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信息的输入,而且多感官整合在空间或时间一致的条件下,会使得上丘神经细胞更为活跃。上丘在视听觉信息同步的条件下,表现为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在不同步条件下,则出现显著的抑制效应。

3)研究者在针对空间关系一致性对多感觉整合相关脑神经机制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空间一致和空间不一致的视听刺激所激发的ERP波形,在顶叶皮层后部存在差异。

4)在研究听觉纯音和视觉刺激图形是否同时呈现中发现,前额区属于检测视听时间同步性的多感官脑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5视觉皮质对视觉刺激的反应速度一般在60ms - 90ms。而听觉皮质对听觉刺激的反应速度一般在15ms - 20ms,因此潜伏期的不同成为听觉处理影响视觉处理的基础。

6)研究者认为听皮层的激活增强是由于看到唇动,可以增强“听”的主观意识。

3.4视听觉信息整合的影响因素

视听觉信息整合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与视听觉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很多要素有关。影响因素包括:注意力要素、空间和时闯要素、被试的任务要素、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含义要素等。很多研究证明,注意力能够影响视听觉信息整合的多个阶段。

1)时间、空间信息整合不是单独的时间信息整合与空间信息整合的简单叠加,它们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当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具有时闯同步或者相同的物理位置,信息之间出现了促进的效应。反之,促进效应将消失。

2)被试任务属性不同,视听觉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是不同的。文【1】认为是大脑根据任务特点作出反应。笔者认为是“心”指挥大脑作出反应。要证明这一点是需要志愿者配合进行试验。因为这些影响因素是要思考判断,不是生化反应所决定。

3信息本身的含义不同,加工过程也随之受到影响。

如上所述,两个感官产生的信息整合会有这方面影响,如果考虑六种感官产生信息的整合受到的干扰就复杂多了。按排列组合的数学概念,会出现10种以上影响因素。给脑建模增加了难度。

              四.视听觉信息整合的分析方法

4.1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接受刺激到机体做出反应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也叫反应潜伏期,它包括感觉器官感知刺激所需要的时间,大脑加工消耗的时间,神经传导的时间以及肌肉反应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消耗的时间最多。这是分析感官信息整合的重要参数。反应时间可分为3类,即简单反应时间、选择反应时间和辨别反应时间间。反应时间作为一种可靠的心理活动指标,可以测定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状态,分析人的感觉、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个性差别等各种心理活动。它是客观评价心理过程的主要测试手段之一。

4.2竞争模型与同激活模型

大量研究证据显示,在同时呈现的多个感觉通道信息完成任务时,被试的判断会更加准确、响应也会更快速。对于多感觉通道信息加工优势的解释,存在两个模型:竞争模型(或单独激活模型)和同激活模型。竞争模型认为在加工多感觉通道信息的过程中,不同的通道信息在分离的通道中被分别加工,多感觉信息加工的优势源自于统计便利。

根据概率论,如果双通道信息的加工符合竞争模型,那么对于双通道刺激的反应不可能快于两个单一通道刺激的反应中最快的一个,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双通道刺激做出反应的概率小于或等于两个单一通道刺激条件下做出反应的概率之和。而同激活模型成立时,其玄关系相反。因此,在视听觉信息整合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同激活模型检测,验证多通道信息加工优势是否来源于脑内多通道信息的整合加工处理。

4.3视听觉信息整合的ERP分析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 related potentials,ERP。)是在EEG的基础上针对特定事件提取的脑电信号,一般是指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刺激或撤销刺激时,脑区引起的电位变化。

如果多感觉信息整合符合同激活模型,那么大脑将存在专门加工多感觉信息的脑区,且该脑区只在多种感觉信息同时呈现时才被激活。通常利用的分析方法是找到对多感觉刺激的响应大于单感觉刺激的响应之和的激活脑区或成分,作为多感觉信息加工相关脑区或成分。

视听觉信息整合的ERP分析为例,则有如下等式成立:

ERP(A x V Interactions)=ERP( AV) - ERP(A)  + ERP( V)

如果只考虑视觉和听觉两个信息整合,视听觉信息整合相关的ERP成分,可以通过视听觉信息(AV)诱发的ERP与单独听觉(A)、单独视觉信息(V)诱发的ERP的和之间的差波计算得到。

                        五.问题与讨论

1.文【1】是从感官切入研究脑的运行机制,以视觉和听觉为中心,先从解剖学结构出发,比较细致地阐述了感官与脑神经系统的链接,也就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在分析中以电流作为感官信息的载体。没有引入网络的概念。

2.这里所述的建模方法引入多感官信息整合的概念,与其同时也考虑了感官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干扰的概念。

3.通常人们说的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然而对第六感官的理解有多种说法。佛学《金刚经》明确指出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文【1】只介绍了眼、耳两种,在脑结构和功能方面也提到其它感官。

4.关于视觉感官的理解,文【1】所述的概念比较简单,实际上眼的功能比文【1】所述要复杂得多。

佛学将“眼”功能对应为“色”,它分为: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四种。

1)“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黄、蓝、白、黑,以及长、短、高、矮、地、水、火、风等,是可以表示出来的。

2)“无表色”是属于精神方面,是抽象的,没有办法表示。肉眼看不见的电磁能、核能等。

3)“极微色”,是指微纳层面的分子、原子、细胞、神经元等,需经仪器设备方能看见,故称为极微色:

4)“极迥色”,是指大宇宙中极远地带,称之为极迥色。

5)感官眼与“心”相连。【4

5.感官信息整合与脑关联,提出反应时间概念,多感官时信息整合比单感官反而快,引入竞争模式。使用的数学工具是概率论。

6.1】的方法使用了现有脑电波的测试方法,将脑电波内含更加具体化。这种研究方法与复杂的电子系统分析有所不同,比如雷达是通过电磁波传输信息,载波的属性包含频率、极化、波形及调制、带宽、功率等,单脉冲天线差波束如同两只眼睛,通过和差波束比较确定观测目标位置。通过波束扫描实现大空域观测。雷达观测距离比人观测距离大很多,因为辐射电磁波功率大得多。笔者在想,脑运行机制研究与电子系统之间应该可以借鉴。关于详细的实验和分析在以后文章中再作讨论。

                         参考资料

1李奇等著,视听觉信息整合脑机制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5

2】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杨雄里院士2000年第5期(新版第15期)Newton -科学世界,P32-35

3眼见为实 眼不见也为实----探索耳与心脑科学研究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3457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都世民博客,

4】南怀谨,金刚经说什么,复旦大学出版社。

5】陈有国,黄希庭,尹天子,张锋.时间知觉的理论模型与展望,西南大学学报,201137(5): 26 -3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47697.html

上一篇:问“雾霾”
下一篇:今日关注网络骗术翻新
收藏 IP: 114.243.111.*| 热度|

3 李宗昌 刘锋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