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现在的老年人错在哪里?

已有 3274 次阅读 2020-11-18 15:31 |个人分类:文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现在的老年人错在哪里?

都世民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现在社会的热点话题:看病难,扫健康码困难。本文综合了一些电视台、报刊的报道,并结合有关情况,进行了一些讨论。

关键词:看病难,扫健康码难,老年人,出行。

 

看病难  难在哪里?

现在人们去医院看病,窗口上只收费不挂号,这是上一级规定,怎么办呢?要上计算机上去预约号我不明白,谁能预料自己什么时候生病,是明天还是后天?或者说大后天难道医院的管理部门他们能预测吗?请你们告诉我怎样预测?如果你们也预测不了,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规定呢?

上个月我的孙女不舒服,在学校请了假去看病,先到北京永定路医疗服务中心,挂号窗口说,你选的医院没有这儿,全部自费。明明交了医保,为什么不能在这儿看病呢?到街道办事处去查,方才知道,原来她由小学到中学,医疗关系改变,学校把医院改了,家里人不知道。没办法,到武警总医院挂号窗口,不挂号,上机器上挂号没有号。于是又到301医院,同样不挂号, 电脑上没有号?怎么办?看急诊,301医院医生说没有小儿科,急诊没有小儿科,那怎么办?发热门诊有小儿科,孩子不发烧去发热门诊,会不会传染呢?硬着头皮去发热门诊,医生说要做核酸检查,这钱谁出啊?想一想不干,无奈之下只好回家,找点感冒中药,让孩子在家再观察观察,实属无奈。

谁都知道,现在要发烧看病,可麻烦。我老伴因为发烧做了4次核酸检测,她有医保,没有办法,做就做。如果没有发烧去看病,同样挂不了号,也看不了病。

这种情况能不能改一改?是谁造成的这种局面?是新冠病毒造成的,还是人自己造成的,我想不通?人老了生病的几率就大了,过去年轻的时候很少看病,难道说人老了生病,看病多了是自己错了吗?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养生吗?为什么养生专家只活到了50多岁就死了。 我的岳父母都活到了95岁以上,岳母今年已经98岁了,岳母一生勤俭节约,拖地的水都是用雨水,怎么劝她都没有用,因为看她很不讲卫生,为什么她的寿命这么长呢?那只能认为是她的免疫力强,这是怎么回事儿?我想不明白。她的免疫力为什么强?

为何健康码成了社会热点话题?

昨天我去了301医院,陪老伴儿去看病,我早上去拿了预约号,门口没有人阻止,很顺利的进出。到了9:30去看病,被一个保安拦住了,没有健康码不让进,拿着挂号条也不行,我记得央视好像做了一个报道,让医院给老年人开辟一个健康通道,为什么只说不做呢?

老伴坐轮椅不能自己行走太多,不久前去银行取退休金,保安要健康码?我们没有健康码?为什么没有?我们平时出门不带手机,我的手机也没有移动网,只接电话很少打电话,每月交话费18块钱,如果说要开移动网,我要增加三四十块钱,甚至更多,因为有时忘了关了,这流量白白浪费,能节省还是节省一点好,为什么让老年人都要带一个智能手机?这种强制消费合适吗?为了看一次病,一个月就要去交那么多电话费,太不值得了。这种规定为什么不为老百姓想一想?为人民服务,不能忘了,如果这样促进消费,让电信局发财了,这不合理。

如今光明网,央视网,各地的电视台,都有报道,因为这健康码,成了人们去向的关卡,他损害了老年人的权益,他们没有新冠病毒,为什么就不让进?

·2020-11-13 08:51,新华网报道,“关爱老人 浆爱传递”爱心公益活动在京举行广泛开展专家讲座、免费问诊等类型的慰问老人的活动,将中华儿女爱老敬老之风传递至全国各地。

http://www.banyuetan.org/jk/detail/20201113/1000200033136241605228688616494571_1.html

·2020-10-28 09:40,健康报报道,四川:消除老年人就医“数字鸿沟”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的通知》,要求为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在挂号、缴费等环节实行老年人优先。

http://www.banyuetan.org/wzxqy/detail/20201028/1000200033135041603808909292146686_1.html

·2020-10-27 08:59,新华网报道,北京市卫健委:到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报道中指出,“卫生健康领域引入医务社会工作,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强化人文关怀,促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表示,医护人员重在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而

医务社会工作者则聚焦解决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问题。

http://www.banyuetan.org/jk/detail/20201027/1000200033136241603760373522381874_1.html

·2020-07-03 13:43老年人的健康码 主持人: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市民在进入公园、超市、银行等一些场所时,都需要通过扫描健康码核验个人健康状况。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有些老人因为没带手机、用的不是智能机、手机没有流量或者不会用小程序等原因被拦在门外。当健康码成为通行证,但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怎么办?

今年3月份,一些地方在申领健康码时就考虑到不会使用手机、无智能手机人员的情况,为这些人开具社区、村委会盖章的、一定日期内有效的健康通行证

身份证总该具有一卡通功能。

尽管目前北京的健康宝有了代查功能,但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代查功能还需要别人来代查,这就要求,在超市、公园、银行等老人经常去的场所要增加人手,帮助老人代查

301医院门口,这种做法不可能实现,因为早上看病人很多,有四五个保安站在门口,301医院有可能做吗?保安也不一定会操作。在银行网点都可以实现,本来人们,带一张身份证就可以了,现在要让每个人都带一个手机,还必须是智能手机,这合适吗?老年人又怕手机丢了,反应又慢,到现在去银行,他们还拿着存折,因为他们不上网,怕受骗,电视里经常播,骗老人的钱案件,他们怎么不害怕?养老钱不能被骗,所以他们十分谨慎小心。

https://www.sohu.com/a/405513147_162758?_f=index_pagefocus_1&_trans_=000019_hao123_nba

央视新闻关注老年人用健康码难的问题,疫情期间多地出现了,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扫描健康码的问题,给出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央视新闻的主持人海霞就说,老年人生理健康方面的障碍需要及时干预,生活中的障碍更要尽力扫除。 很多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老年人群体特殊,可以使用纸质的健康码,去当地的社区居委会开具纸质的证明。小小的健康码不应该成为阻碍老人出行的理由!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246301529694444099.html

·2020-08-24央视关注:老人未扫健康码受阻,如何方便特殊乘客成为问题。文中指出,黑龙江哈尔滨一老人乘公交无法扫描健康码且拒绝下车,司机无奈报警,民警将老人送至目的地,因疫情防控需要,很多地方都需要手机健康码。为方便老人,哈尔滨也正在研讨如何方便没有智能手机的特殊群体乘客乘车。

很多老人,辛苦一生,在社会的浪潮里站稳脚跟,时代的洪流没有让他们倒下,可当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事物,却开始一筹莫展

扫码就是为人提供便利,可还有人就因为扫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希望能够给老年人带来真正的帮助,帮一帮落后的父母。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873824944359026&wfr=spider&for=pc

现在的老年人真的落后了吗?有关部门也该好好调查一下,这健康码为何成了全国的热点话题?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这个问题,请带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去好好了解一下,会有结论的。

·2020-08-22 13:48潇湘晨报评论没智能手机的老人怎么用健康码?湖南多项举措方便老人、儿童顺利出行

http://hunan.sina.com.cn/news/2020-08-22/detail-iivhvpwy2438101.shtml

2020-11-02 广州日报报道,老人使用“健康码”有困难 各地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现在看病难,扫健康码困难,这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应该有一个解决方案,智能时代,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才是真正的文明,不是吗?

这根本不是老年人落后问题,它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他们为了不让儿女陪同,能够自理的尽量自己去做,这有错吗?他们不需要智能手机,因为他们出门不需要打电话,他们不愿意花这个钱,这有错吗?我的双方父母都活到90多岁,他们很多事情,我这个80岁的人也不理解,不到他们的年龄,有些事情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只能顺其自然,才能让父母安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258874.html

上一篇:人造皮肤的说法确切吗?
下一篇:爱能唤醒植物人吗?
收藏 IP: 1.91.247.*| 热度|

11 徐义贤 贾湘平 郑永军 王安良 张学文 孙冰 王晨 刘钢 马鸣 范振英 陈志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