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意识研究与人眼关联的剖析(2)

已有 3014 次阅读 2018-11-19 21:09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意识, 人眼, 佛学, 电磁波, 粒子

意识研究与人眼关联的剖析2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Human eyes

------意识研究探讨(四)

都世民(Du Shimin)

摘要:本文讨论意识与人眼的关联,当光进入人眼到形成意识,这有个中间过程,这其中有什么问题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方面问题比较复杂,也只能够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意识,人眼,佛学电磁波,粒子,神经网络

 

佛学论眼与意识的关系

从系统角度看,脑是人体一部分,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它起着控制作用,这控制指令来自哪里?脑控功能是意识吗?很多电子系统都由电脑控制,却无意识功能。

南怀谨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指出:“在《金刚经》中只用一个”字,就代表了一切。唯识宗法相宗把这个分析来讲,变成八个识,叫做八识。八识中的第六识是意识。意识,我们容易懂,就是我们心理上思想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意识状态。做梦也是意识背面的一部分,心理学叫做下意识。在唯识学上梦是属于独影意识的作用,独影意识还有其他很多的作用。第八部分阿赖耶识包括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与空间,也包括了过去的因、种子和未来的种姓,这就是三世因果的学理基础。

“人的肉眼跟心是连带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经典,心与眼同论,在讲到心的道理时,先提到眼。眼睛是心的一个开关,所以心与眼的关系非常密切。道家的《阴符经》就说:眼者心之机,眼是心的开关,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与眼的关系,譬如孟子讲到观察人,特别要观察眼睛。[ 1]

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指出:“无眼、耳、 鼻、 舌、 身、 ”,无色 声、 味、 触、 ”,唐·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幽赞》下云:“此说空中无十二处”“十二处”又作十二入”。梅光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浅释》云:“亦即是五蕴也,惟就众生根器改换言之耳。”这就分为12种,乃眼、耳、 鼻、 舌、 身、  声、 味、 触、 法。前面六处为六根,是主观的感觉器官,与心相应,同时存在,这指的是各种复杂的精神作用,有“内六处”之称;后面六处,又称六境,是客观的觉知对象,为心之所缘,称为“六外处”。

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还指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幽赞》下云:“此说空中无十八界。此十八界指人的一 ,能依之识、 所依之根和所缘之境等十八个种类。种类,种族之意。也就是,、耳  六根(能发生认识的功能)色界香界  六尘(为认识的客观对象),以及、耳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界为六识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无十八界。此首为,此末为意识。中间含有十六界。这是2000多年前,佛学指出眼睛与意识的关系。[2]

上面分別讨论了眼与心、眼与意识的关系。心是什么?心与意识是什么关系?在过去的博文中作过一些讨论。

意识产生与宏微观层面的统一[34]

·斯莫林教授在他的《物理学的困惑》一书中列出了当今理论物理学存在的五大问题:从导致宏观(宇观)和微观割裂的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不能统一的问题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不同的粒子和力能否统一问题到以两大理论体系(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精耕细作搭建起来的两大标准模型(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宇宙学标准模型)中为何出现那些自由常数以及由暗物质和暗能量带来的问题等。

当今大、小宇宙的研究是分开进行的,是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这两者实际上应该统一。事与愿违,不如人意,这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世界难题。

朱如明[34]在他的博客中讨论了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不能统一的问题。他在文中作了以下描述:这个“巨人”眼里的时间尺度和地球上人类的时间尺度显然是不一样的,它看到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一圈可能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地球在这一瞬间的时间里绕太阳转了两亿多圈,而人类的感受是漫长的两亿多年。如果以人类观察微观世界所能达到的放大倍数做参考,而银河系处于原子尺度的话,那么在这个比星系大的多的“巨人”眼里,太阳系最多处于电子尺度,地球则很可能无法观测到。

其实在大宇宙中不仅是时间尺度不能统一,在空间尺度上也不能统一。如果将大、小宇宙放在同一座标系中,这物质的时、空尺度无法标识。无论始端还是终端都一样。如果意识是一个过程,从光线进入人眼,到产生意识,是从宏观进入微观,我们就无法描述。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在眼球与视网膜之间,这是一个没有人研究的区域,没有学科进入,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盲区,生物医学把人眼看成是照相机,如果是在显微技术没有进入生物学的时候,这种说法还可以理解。在显微镜技术进入生物学,就变成了宏观直接进入微观,这两者是不匹配的,我无法理解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连接,到底发生了什么?再把人眼还看成是照相机,显然是不对的。

当微小光学将眼球碎化得出的结论是:眼球是水晶体,是变折射率的球形透镜。光线进入眼球,不再是直线传播,而是曲线传播,因此人眼不再是相机。那么人眼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眼球与视网膜之间,在微观尺度上,它是一个超级阵列扫描天线,眼球的转动使天线扫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就是天线的馈源,神经纤维是控制天线系统的网络,视网膜上的馈电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网络,至今没有搞清楚,因为生物学都以为是映射神经网络,而不去研究真正的细胞之间的网络,而这些网络之间还有电磁波的功能,这是生物学家们不熟悉的。

除此而外,生物学家也感到困惑的是视觉系统的反馈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这其中包括精神层面的信号,是通过什么网络反馈回来的?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目前也不清楚。

不难看出,以上的叙述不仅表明意识的产生与人眼睛的关联,这之间就涉及到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统一,这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在很多意识研究中,无人谈及此事,要搞清意识的难题,就必须考虑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另外控制眼球的眼外肌也是宏观层面,它与视网膜上的细胞也不匹配。它们不在同—层面。

意识研究与电磁波

1.视觉之源是光 (即电磁波)

无论意识是物质还是精神,人的绝大部分信息是来自于视觉,而视觉之源是光。问题在于光是粒子还是波?科学家牛顿认为光是粒子,科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光是电磁波。如今光学专家认为光有二重性,既是粒子又是电磁波。虽然光有二重性,为什么业内专家们的文章或书籍,不能同时展示光有二重性?却在两种不同的实验装置中,分别展示这两种属性。[5] 牛顿的分光实验该如何解释它的机理?现代人是用电磁波的概念,可是牛顿认为光是粒子,在当年光没有波谱的概念,这是后人强加给他的。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没有讨论微观世界,微小光学的专家们是用电磁理论,得出人的眼球是水晶体,是变折射率的球形透镜。这一变化意味着光不再是直线传播,而是曲线传播。这就改变了人眼是相机的结论,也将改变电脑验光的结论。奇怪的是,人的眼睛的机理的叙述至今没有改变,而动物的复眼的研究却引入了变折射率的球形透镜的概念。这种不一致的现象说明什么呢?令人费解!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意识研究离不开光,光就是电磁波!

2.意识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意识研究中,分析问题和建立模型时有没有矛盾呢?光的二重性能同时存在吗?我们在意识研究中,应该用什么理论呢?

郭光灿院士《科学世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光究竟是什么?”[5] 。在这篇文章中,

郭先生将光看成为粒子,引入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来分析相关问题。

[8] 说的惠勒构思的选择延迟试验,试验装置用了两个探测器,首先界定只发射单一光子,即通过减小功率的方法,此功率与辐射频率成正比,但文中未给出功率和頻率的数值。试验装置有一特殊半透镜,将光子能量一分为二,不知怎么测量这分开的两部分能量相等?用普通镜面改变光子行进方向,引导光子进入探测器。因为光子能量被半透镜分为两半,行经两条路经,所以有两个探测器。由于光子被认为不可分,那么光子会进入那个探测器?恵勒认为两个探洲器只能有一个检测到光子。因此认为半透镜将光子能量一分为二,而两个检测器的检测概率都是50%。由此证明光子的粒子属性,光子不可分的结论。可是光子并非不能分为两个,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一分为二。因此这种说法令人生疑。

杨照金主编,“当代光学计量测试技术概论”[9] ,这部著作明确指出:光子是可分的,但有条件。问题在于郭光灿先生的文章[8]断言光子不能一分为二。光子可分的几个概念:

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材料相互作用发生自发参量下转换现象的产物。

 自发参量下转换是非线性晶体内泵浦光和量子真空噪声的综合作用产生的。

入射到非线性晶体的光子是高能光子。

以一定的概率自发地分裂。

高能光子分裂为两个不同频率的低能光子。光子对的产生是随机的。概率是多少?不明确。

 分裂的两个光子,在时间和空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又称相关光子或纠缠光子。

如上所述,光子可以分为两个相关的光子!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如果郭光灿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是否意味着惠勒的延迟选择试验说法有问题?

郭光灿院士的文章用3米以远能见烛光吗?”这一个问题进行讨论,郭先生认为,在三米处,按电磁波的衰减应该看不见烛光。实际上是可以看见的,而且在三米的几倍距离都可以看见,这究竟是为什么?郭先生用量子理论解释,让人不解的是,量子理论运用的根据是什么?一支烛光是看成光子还是波?怎么确定?我们人的眼睛,能像两个光学装置,能区分一支烛光是光子,还是电磁波吗?显然是不能的。无法证明人的眼睛是符合量子理论,也无法证明人的眼睛的构造符合哪一种光学装置?由此判断一支烛光是粒子还是波。如果不能够证明,如果我们又该用什么理论来进行分析?郭先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考虑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他想到了人的眼睛构造,他用概率论的观点,光子激励感光细胞有一定的概率,一旦激励就能看见。笔者认为这种解释过于勉强,因为这种解释不能够说明人的眼睛在十米以远也能看见,因为人的眼睛不是各向同性的接收,而是有方向性的接收,而且每个人的眼睛所能看见的距离也是不同的。所以笔者认为,人的眼睛是一个接收天线系统,用电磁理论来进行分析是能够回答上述问题。

3. 离子通道

生物学家是用离子通道和映射的神经网络来进行分析。霍奇金和赫胥黎提出的HH方程时,只是猜测神经细胞上存在着离子通道,随后他通过实验发现了KNa通道和其他一些离子通道。HH方程是基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被提出的。这个方程与麦克斯韦方程组完全不同的。HH方程是标量的关系,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矢量关系。后者有电磁场概念。到底哪一种数学模型能反映视觉的机理?[10]

童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HH方程的可信性、普适性等相关问题。不难看出,HH方程基本前提是讨论离子通道,描述神经元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却不能够描述视觉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眼球和视网膜之间,有一个毫米的间隙,这个间隙是不可能有离子通道,因此HH方程是不适用的。可是电磁波在这里是存在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分析呢?应该应用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来进行分析。

4. 映射的神经网络

生物学家将映射的神经网络看作普遍适用的工具,笔者看来这是不适合的。这人的眼睛的感光细胞网络,没有人证明它符合映射的神经网络,它也不是六角形,它的分层关系也不符合莫泽夫妇给出的映射的神经网络的关系。[11]

无论是离子通道,还是映射的神经网络,都不能够反应光在人的眼睛里的运行过程,所呈现的机理。那么研究意识,将意识看成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现在就没搞清楚?关键是这种分析方法存在问题,映射的神经网络不能够代表视觉系统的所有细胞网络之间的连接,因此应用映射的神经网络来分析也就不可靠。

参考文献,

[1]南怀谨《金刚经说什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彭文 译注,金刚经·心经,岳麓书社出版,2013l月。

[3]朱如明不同层次上的物质和空间有着不同的时间尺度,来源:科学网 2016-11-24 本文来自朱如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23792-1016433.html 

[4]朱如明物理学的困惑与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来源:科学网。本文来自朱如明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23792-882400.html 

[5] 郭光灿,光究竟是什么?《科学世界》,2017年第9期。

[6] 赵峥光是波还是粒子《中国科技教育》, 2015 (7) :70-71

[7] 唐建顺 李传锋光是什么,是波还是粒子《科学》, 2012 , 64 (6) :7-11

[8] 李传锋光是什么-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 2013

[9] 杨照金主编,“当代光学计量测试技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13年1月

[10]童勤业 张宏 丁炯,理论神经信息学初探,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182月,

[11]第五对诺奖夫妇,作者 艾莉森.阿博特(A1ison Abbott),译者汪梅子,来源:环球科学,201412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47136.html

上一篇:父爱点亮盲女心中的明灯
下一篇:前沿科普属性的探讨
收藏 IP: 106.2.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