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为什么人老先老腿?

已有 3301 次阅读 2018-9-12 09:30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衰老, 骨关节置换

 

为什么人老先老腿?

都世民

幼儿如何识别老人的?

会说话的幼儿是怎么判定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长者,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如果说是父母所教,似乎有理。这其中有没有孩子的判断力?我们成人观察对方年龄时往往有误。

人老了有明显特征:头发由黑变花白,全白;皮肤皺折;走路缓慢、拐扙庇手;……。老年人自已的感觉是“人老先老腿”。牙齿松动和胞落,走路变慢,关节不舒适和疼痛。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坐轮椅和提拐杖的人增多。当你走进医院时,中医没有特效的方法,拍x光片显示骨刺和内膜损坏,也有骨头坏死。

笔者尚不明白:婴儿骨骼是怎样由受精卵分裂形成?婴儿在母体内骨骼是弯着的,手脚不是分开的,出生时手脚不能先离开母体。出生后人的身体一直在增长,不同年龄增长不同,停止增长的长度也不同,最长的身高超过两米。有的孩子比父母都高,也有与父母相似。这由什么决定?

衰老与寿命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的秘诀。寻医问药、練丹,最终还是要面对死亡。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百姓,人的最终是相同的。

奇怪的是现代人中有些人想改变这一自然規律,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的根据: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呈指数增长;

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医疗器械进入人体和血管,为人类送药和治病;

人工智能可以将理想的机脑嫁接到人脑;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信息放在云端;

利用微纳电极替代细胞,实现人工器官;

有人以为人体器官和组织都可以人造置换;

炒得沸沸扬扬的换头术,以为人头可以互换……

这个时代无所不能,人会变成机器,人可以在不太久的未来长生不老。

在生物学界,业内专家研究细胞衰老,提出如果找到细胞不死亡的方法就可以永生。很少有人讨论人体的系统性,找出细胞和基因与器官、人体运行之间链接。

老年人最关注的是:

人老有哪些常见病?

人的衰老主要特征有哪些是正常的?

老年人不要以为能像年轻时一样,如何防止过多治疗?

如何防止老年时腿脚不好,导致不能自理?

现在在网上流传全国各大城市平均寿命排名,有人调侃:一线城市排在最前列,什么雾霾影响寿命,有的专家说雾霾影响寿命几年,相互矛盾,说法不确切。

一些记者热衷于找寻长寿村,从百岁老人那里找长寿秘诀。其实长寿应该能自理,否则对家庭和国家都带来巨大压力。媒体应该关注不能自理的老人比例如何减小?

骨关节置换

最近笔者在北大附属人民医院骨关节病房发现骨关节置换的病人状况,让我惊喜的是:

.置换关节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有男性也有女性;

.无论是骰骨还是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几天即可下地。有的人做了一边置换又准备做另一边;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指采用金属、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据人体关节的形态、构造及功能制成人工关节假体,通过外科技术植入人体内,代替患病关节功能,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这一置换技术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极大帮助,我单位一个高楼一百多户,已置换关节的人约占4%至5%。成功率颇高。目前,膝关节置换和髋关节置换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最常见的两类手术,其十年的成功率已经超过90%,更有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除此以外,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置换也在不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中、长期结果。随着生物材料与外科技术的进步,陆续出现了腕关节、指间关节、跖趾关节等小关节置换术,为患有严重小关节疾病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人工关节置换术尽管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但仍然难以满足年轻患者大活动量,长期使用的要求;对于某些高龄患者,其伴随有其他器官的严重疾患,或者难以配合医生进行早期的关节功能康复,也不适于关节置换。保证患者安全永远是人工关节置换术要考虑的第一位的问题。

.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费用达十万元,自费四万元,这不是小数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未富先老,由免费治疗变成今天状况,这老年疾病的负担变得越来越大,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关注这一代人的养老问题,虽然这不是养老问题的全部,落到谁头上是难预料的。如果能治疗而不治疗,就会不能自理。要治疗其自费部分实在太高。帕金森微创术要化四十万元。如此高昂的自费医疗应该受到关注才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34310.html

上一篇:为什么试管婴儿易出现心血管早衰?
下一篇:人眼机理的科学属性
收藏 IP: 106.121.2.*| 热度|

3 郑永军 蒋大和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