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对施一公演讲的疑问和思考

已有 7813 次阅读 2018-7-11 19:40 |个人分类:博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施一公, 生命科学, 量子纠缠

 

对施一公演讲的疑问和思考

都世民

施一公演讲出处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近两年都以同样标题作了演讲,颇受关注。讲述的问题是科学界前沿命题,也是跨大学科的难题。笔者对有关问题也曾在科学网博客中作了一些粗浅讨论,针对这一演讲内容,笔者既是请教,也想谈点看法。

以下是来自百度网三则消息:

1)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_搜狐科技_搜狐网

2017108 - 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

www.sohu.com/a/1968103...  - 百度快照

2)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

2017112 -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2017-11-02 | : : | 分享 ...

www.360doc.com/content...  - 百度快照

3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_搜狐科技_搜狐网

http://www.sohu.com/a/240006597_156661

2天前 - 图丨施一公 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 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 作者:施一公 来源 :赛先生 施一公,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西湖大学校长。...

www.sohu.com/a/2400065...  - 百度快照

对施一公演讲的疑问和思考

施一公这长篇演讲中,讨论了以下诸多问题:

1) 生命科学对生命的认知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2)科学的极限又走到了哪儿?

3)未来,关于生命的科学研究又何去何从?

4)人从哪而来?

5)人死后到哪里去?有无轮回?

6)人体有多少种生命?

佛学《金刚经》指出生命有十二种。在人体为什么都有?

7)消灭某种生命的治疗方法有没有问题?

精子卵子结合前,子宮是还是?有卵子存在。肉眼不可见。精子进入后,为什么只有一个与卵子结合?这称之为受精卵。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慢慢地,神经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到四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在母亲肚子里踢腾。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快,各种神经突触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受精卵。这一段叙述包含了许多问题:

8)为什么人工培育胚胎却无功能?细胞分裂是无序还是有序?最终怎样变成有序?为什么脑神经是在出生前发育很快?实际上人出生后脑还在继续发育?

9)生命周期该是多长?从什么时候计算?十月怀胎算不算?人生不过百年,过去是人过七十古来稀?为什么现在人能过百年?却出现痴呆症等神经疾病剧增?病因却不知?

施先生认为:不要说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对大脑这样一个神秘的器官我们也知之甚少,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

10)生物学家不知道大脑是怎么回事?难道人工智能专家学者比生物学家研究人脑更清楚吗?什么机脑超过人脑?什么机脑嫁接人脑?什么脑机接口都解决了,脑控也已面世!这可能吗?

AI专家庫兹韦尔却预言三十年后人可永生?你信吗?我不信!

11) 人类死亡疾病统计有没有无疾而终?为什么没有按年龄段统计数字?为什么施先生每次演讲疾病治疗,总是归到诺奖得主。中国五千年文化,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难道中国人生育率高于其他国家!难道中国医学治疗方法就是黑暗中摸索?难道中国先人以身试药和其它方法,真的比不上西方国家吗?

12) 为什么施先生全篇演讲没有一点系统覌和天人合一思想?

13)为什么从分子水平上治疗老年痴呆症等神经性疾病,会为治疗带来曙光

14)关于物质的定义?

施先生是以物质的尺度来分类:宏观、微观和超微观。

超微观是新提法,实际上是粒子,包括光子、量子、引力子、电子、原子、分子、夸克。佛学称作微尘,《心经》指的是“空”,“空”不是全无。“空”与色同论。

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构成的。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分子聚集体,然后形成小的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人就是宏观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本质一定是由微观世界决定,再由超微观世界决定。”不难看出,施先生论述没有提及各层面的链接关系。也就是说缺少系统概念。人是生物自动化运行的巨系统,每一个元器件是系统的组成单元,有相互链接,有反饋。系统运行有能量供给,系统还有自检。生物学对这些问题似乎不关心,至今缺少研究。施先生三覌组成论是建立在肉眼可见的前提下,对肉眼不可见,又无辅助设备观测的时候,却存在电磁波,这电磁波影响人体运行,人眼就是一例。也就是说三观组成论不全面、不确切。

15)人体是小宇宙,这是国内外诸多名家的共识。施先生演讲看不出这方面蕴涵的意思。却用量子纠缠概念把读者和听众都搞糊涂了。

量子纠缠的不同理解

第一种理解:

量子力学里,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则称这现象为量子缠结或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纠缠是一种纯粹发生于量子系统的现象;在经典力学里,找不到类似的现象。

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当你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相距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被关联地测量,很不可思议。

(参见量子纠缠,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第二种理解

施先生认为: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当你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相距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被关联地测量,很不可思议量子纠缠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命,其实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们可以用直觉去感受的。

什么是量子纠缠?科学实验发现,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

第三种理解

什么是量子纠缠呢?通俗点可以这样理解,构成我们身体微观下的极微小的一种粒子,也就是量子具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它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中,而且当一对有关联的量子分别向它们相反的方向发射后,无论它们分离的多么遥远,哪怕一粒在地球上,另外一粒已经穿越出了银河系,当一方显示出某种信息的时候,另一方的粒子马上就可以测量到同样的信息,这样一种神奇的现象被科学家们称为量子纠缠,这个理论并不是空想,已经得到了证实。

(参见 量子纠缠理论告诉我们,灵魂真的存在于你我身体?宇宙时空,百家号17-03-3017:45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63287455128146&wfr=spider&for=pc)

整体性质;一对有关联的量子;相反的方向发射;信息,这是三种理解不同之处,如何正确理解量子纠缠?对科学家来说太需要了!

施先生这一演讲目的,笔者理解生命科学要与量子力学交叉融合。量子纠緾说的距离很远,与人体组成三覌论,实际上给出小宇宙时空关系,施先生认为:我们现在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以光速不可超越为基础。而据测定,量子纠缠的传导速度,至少4倍于光速。量子纠缠否定了爱因斯坦光速不变的结论。至少四倍光速的说法与很远距离,可理解银河系以外,请问多少亿光年用四倍光速能到达吗?这些时空概念相互矛盾,令人怀疑对量子纠缠概念的理解是不严格的。

请问人体距离怎么计算?生命科学中量子纠缠怎么理解?是否将时空关系进一步明确,爱因斯坦相对论在人体内能适用吗?我们怎么判定两个粒子在小宇宙内或大小宇宙间的关联度?没有关联的粒子不存在量子纠缠。

施先生对量子纠缠提出四个与生命科学有关的问题:

1) 第六感官存在吗?

2) 人与人的交流方式?

3) 人的意识与量子纠缠的关联,大脑内有量子纠缠吗?

我们原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没有特异功能,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另一种存在。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仅仅是这个宇宙的5%没有任何联系的二个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发生纠缠。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

4) 量子纠缠适用于小宇宙吗?

施先生认为:我们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照此说法,人的灵魂存在。鬼和神也存在。生命轮回也存在。似乎大小宇宙都是量子态,这量子态成了上帝,造就了一切。这能成立吗?

如何破解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协同发展,在国家层面应有统一协调和系统整合体制。这如同看一座山,远近不同;视角不同;学科不同;剖面不同,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只有系统整合才能给出真实的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23515.html

上一篇:关注 痴呆老人的煩心事
下一篇:过期药品回收到底缺什么?
收藏 IP: 221.178.182.*| 热度|

3 马志超 刘山亮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