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科技争鸣怎样成为常态?

已有 2185 次阅读 2018-3-20 18:02 |个人分类:博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争鸣, 人民日报, 蒋春暄

 

科技争鸣怎样常态

How does technological contention become the norm?

都世民

关键词:科技争鸣,人民日报,蒋春暄

2018-03-19  人民日报刋文:让科技争鸣成常态”。笔者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感到这篇文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科技争鸣”。

要不要“科技争鸣”?

人民日报文章指出:当前,我国的科技事业已迎来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并重、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新阶段,公开、平等、理性的讨论乃至批评,理应成为各方乐见的常态。

科学无禁区,真理愈辩愈明。无论是对国家的科技计划和管理政策,还是对某项具体的科学发现、技术成果,科技同行展开公开、平等、理性的对话、讨论乃至批评,是一个国家科研环境、科学文化健康与否的重要体现,也有助于减少科技决策的盲目性,有利于科技本身的良性发展。

笔者思考”科技争鸣“是常见的事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这是不争的事实。

科技争议有多种表现:通常科研人员感受到的是论文及著作发表后有异议;成果申报及评审有异议;基金申请和评审有异议。

科技争议有多种表现形式:有单位内部;有期刋发表;有全国性;甚至有国际性。有的争议不引起社会与论关注;有的引起国内外与论的关注。其差异很大。通常科技争议发生后怎么处理是个问题?一篇论文发表后有不同意见,期刋通常审查后发表刊误或不同意的反驳文章。也有撤出发表的文章。各国处理方式不太相同。因为争议的问题各式各样,各期刋的规定也不完全一样。

有没有“科技争鸣”

人民日报文章指出:新近出版的2018年第2期《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英文简称“CCCF”),发表了黄铁军教授的文章《也谈强人工智能》,对上期周志华教授的《关于强人工智能》和李国杰院士的《走务实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提出批评和反驳意见。对此,李国杰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在题为《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平台》的主编评语中大加赞赏:我一直希望CCCF成为学术争鸣的平台,期盼多年的局面终于看到一点苗头,感到十分高兴。

过去也发生过,韩春雨论文事件;蒋春喧证明费马大定理的争议;朱请时的讲演引发的争议;中医的阴阳理论和经络学说被有些人说成不科学、伪科学等诸多影响颇大的争议,在国内外都有影响。

让人痛心酸心气愤的争议

近日蒋春喧的争议的诸多文章又重现露出水面。百度网、道客巴巴网和搜狗网却将这一争议展示出来,笔者过去知道此事,也看过有关报道,没有想到有这么多文章。搜狗网展示有蒋春暄_搜狗知识(全部约10090条结果”其内容条目如下:

· 2014-03-086个回答蒋春暄为何要攻击蒋春暄 - 搜狗问问

· 2016-05-181个回答蒋春暄的学术研究_百度知道

· 2008-10-201个回答蒋春暄对数学界作出什麽贡献了_百度知道

此事争议不是让人尴尬“,是让人不敢言,无论是朋友、网友、同情者还是记者都受到压抑,蒋春暄还被拘留过,他做错了什么?会受到如此待遇!

我们都尊重院士,但有的院士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自已,何祚庥等凭什么说蒋春暄的数论是伪科学、是垃圾?他看懂还是看不懂他的论文和著作,都可以不责怪,但对蒋春暄的劳动成果应当尊重!应当建立合理的评审制度。蒋春暄人生道路坎坷,生活艰辛,是他的缘,这可以理解。是他一个人的事,其实这又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我们不希望以后的年青人还会遇到这样的事。

建议

19781115日,我给人民邮电出版社写了一封信,对章日荣先生的著作提了几个问题,事后出版社回函,推荐出版人茅于寬教授给我来信,章日荣先生也多次来信,非常认真细緻向我解答提出的问题。没有想到这事被中国电子学会推荐到年会上进行面对面讨论。当时几位院士蔡金涛、刘盛刚、林为于,还有谢处方、陈敬熊等前輩都很关注和支持科技争呜。至今几十年过去了,历历在目。笔者亲自经历,深深感到科技争呜的必要性、重要性,是前輩科学家对年青人的爱护,对科学研究的尊重,他们德高望重,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各学科已经退休的科技专家,他们一生实践,退休后还在从事研究,身体尚好的人,让他们参与一些评审,但必须是不带学生、不申请基金和报奖的超脱者,可兔除私心、门户之见、名利等困扰,让他们为国家和部门评审再做点贡献。如若发现不负责任和有私心者及时淘汰。不能再以中科院作为国家级评审的唯一单位。希望有关部门考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04878.html

上一篇:机器人为什么会下岗?
下一篇:汉字“色”的科学性(1)
收藏 IP: 106.121.68.*| 热度|

2 檀成龙 刘山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