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气象达人我来了!”

已有 3434 次阅读 2015-3-31 22:37 |个人分类:杂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文化, 气象, 教育, 科普, 竞赛


3月21日,世界气象日前夕,观摩了以气象达人我来了为主题的气象知识竞赛决赛,这是一个面向中学生的活动,四个来自不同省份的代表队进军决赛,最终北京理工大学附中获得了冠军,安徽安庆市石化中学代表队获得亚军,上海市曹杨中学和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第一中学代表队获得第三名。能有来自乡镇中学的代表队与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学代表队在决赛中同台竞技,应算是一个亮点。


因是面向中学生的题目,总体上感觉不算难,一边观战,也一边试着答,大多数可以答对。也确有答不上来的,一是有些基础概念确实记不清了;二是有些需要死记的数字,难以把握准确;三是有些题目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如有一题,当有剧烈磁暴产生时,地球高层大气的密度会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正确选择是增大,但我缺少概念,这属于空间天气的领域了。气象是一个涉及面较宽的领域,有所不知也不为怪。


能杀进决赛的学生,显然下了不少功夫,事先没少背题目,否则难以应对。题目编排、设计也不错,难易程度与学生们的水准大体适宜,全答对要费点劲,但也不至于摸不着头脑。作为一个在电视上播出的竞赛节目,要考虑多种因素,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竞争性,可视性等,把握好不太容易,每个观看者会有自己的倾向偏好,也是见仁见智的事。


一些需要死背的题目,不得不设一些,记忆也是一种能力,且对错易比较,体现竞争性,但趣味性会差一些,如“京都议定书是哪年签署的?”这是需要硬记的。有些则不需要死背,只要概念清楚,通过逻辑推理应可以判断,如“当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移动时,这一过渡带叫做(  )”,只要明白锋面的概念,就可以判断出为暖风。


相对而言,我更偏好一些与日常社会文化习俗相关的题目,感觉更接地气,知识面更宽,趣味性也强一些。如有一题为:“‘雪花开六出’是北周诗人庾信《郊行值雪》诗中的名句。这句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选择答案包括:A.雪花下了六次,B. 雪花覆盖地面六厘米,C. 雪花是六角形。 ”题目并不难,分析一下,应能判断正确选择为“C”。这样的题还有不少,如“玉树银枝,梨花竟放的北国风光别具风韵,这是气象上所说的哪一种现象?”答案是雾凇。文学、历史、自然知识中与气象相关内容不少,出些这样的题,可以使涉及领域广泛许多,取得更好的普及知识效果。


还有一道题与日常生活、文化习俗有关的题也留下较深印象,难度则深一些:“‘冰冻三尺’需几日之寒?”这是对日常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追问,估计若事先没有预习过,是很难答出的。看来学生是见过类似题目的,没有被难住,基本答对了,得了满分。在这里提一下这道题,是感觉题目出得有意思,将生活常识与气象知识紧密结合,有知识点,有深度,也有趣味,不妨将答案要点也一并附上:

“一般认为三九严寒的天气里冰冻的程度应当最厚,其实最大的冰冻厚度是出现在冬末春初,因为冰冻厚度与‘负积温’有关。所谓‘负积温’是指冬季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累积总和。天气越冷,负积温就越高,冰冻也就越厚。实验证明‘冰冻三尺’大约需要-780℃的负积温。假设该地区整个冬季平均气温为-12℃,那么780÷12=65(天)。也就是说,这个地区冰冻三尺约需65日之寒。”

答案做了理想状态的假定,用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作为替代值,没考虑实际大气的变化,目的是为了便于计算出准确结果。题目的出法还可斟酌,再严谨一些会更好。


总体上看这一活动是很成功的,做了一次普及气象知识的有益尝试,相信参与竞赛的学生会学到不少课堂里没有教过的知识,且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也可能会引发有些同学对气象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今后走上研究大气科学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878833.html

上一篇:基础研究离生活很近吗?
下一篇:无法提升有意“作伪”的人
收藏 IP: 101.81.74.*| 热度|

4 檀成龙 李宇斌 陈昌春 姚俊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