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想到了《红旗渠》 精选

已有 4942 次阅读 2014-12-22 22:15 |个人分类:杂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时代, 南水北调, 红旗渠, 大工程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从丹江口水库开闸门放水,意味着这一浩大工程接近尾声。选择14时32分开闸,据说是意寓了这一工程总干渠长度为1432公里。


据介绍,中线工程的勘探规划工作从1952年就开始了,1992年提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又经过反复论证、审查、报批,2003年正式开工,前期工作超过50年。又经过11年的施工,耗资2000多亿元,终成正果,一渠清水经长途跋涉,奔波千余公里,将于本月底涌入京津。


显然,这一项目在中国的建设史上算得上是个大工程了,但由于近年来国家类似的大工程相继启动或完工,如三峡筑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跨海大桥、探月天宫等,一个远程调水工程融入其中,似已难以激发起人们的兴奋点了。别说千亿元的项目,即便是数万亿元的高速、高铁建设,也是遍地开花,时代变了,人们的审视感受也在变。


正是感受到了这一变化,使我想起了另一个建设项目“红旗渠”。其性质与南水北调工程有些类似,都是通过人工方式改变自然状态,引水至旱区,解决缺水问题。若从规模上看,“红旗渠工程”与倾国家之力的南水北调显然难有一比,至少从投入上看不在一个量级上,仅是河南省林县的一个县级项目,


但若从对国家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来看,红旗渠似又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在那个年代,“红旗渠”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一曲《红旗渠水绕太行》萦绕于神州大地,从中央到地方,工农商学兵,无人不晓。不否认其中有宣传力度的因素,抛开这些,客观评价,在那个年代,红旗渠无疑是一个令人赞叹的工程。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约十年。先后10余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劈山造渠,引漳河水入林县。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这样一个工程总投资仅为6800多万元,85%都是由县、社、队筹集的,国家投入不到15%。


仅给出以上数字,从概念上似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换个角度来说,或许会更清晰一些。1970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向外宾介绍情况时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由此应可看出“红旗渠”当时国家所处的地位,被称为“人造天河”的奇迹成为了中国总理所能向国际友人展示的少数重大成就之一。


若是放在今天,不知会如何组织红旗渠这样的工程,但有些区别还是可以大致判断的,不会简单地依靠人工劳动,而是投入大量现代机械设备,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投入资金肯定要大得多,国家应有财力给予更多支持;进度或许也会快许多,当今的建设效率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如何,红旗渠在中国建设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一个时代的境遇,

一个时代的记忆,

一个时代的付出,

一个时代的奇迹。

一个时代的传递,

一个时代的继续,

一个时代的变幻,

一个时代的交替。


天运宿命谁与争,

十万儿女效愚公,

欲求源头漳河水,

重构太行大山中。

钢钎铁锤寸尺进,

爆破声起震长空,

百转千折渠水至,

十载艰辛救苍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853089.html

上一篇:宝岛风光
下一篇:回望2014
收藏 IP: 119.80.36.*| 热度|

21 戴德昌 史晓雷 范秀山 李学宽 文克玲 杨正瓴 贾伟 武夷山 赵建民 黄永义 檀成龙 曹俊兴 鲍海飞 陈小斌 王显生 孙长庆 王德华 汪晓军 朱晓刚 biofans withhighprob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