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再谈东北 精选

已有 6657 次阅读 2017-5-2 21:27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政策, 机制, 利益, 玉米, 限速


上篇博文《气温难以承受之重》仅是想对将东北经济不景气,留不住人归于气象条件谈些看法,不认同这种相关性,但没有涉及东北发展的具体问题,这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不过,谈不是什么确实相对简单一些,而要说清楚是什么则要难许多。

既然不能归于天气,那么所谓体制机制问题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最近读到东北财大王玉霞教授的一篇文章,是针对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毕竟是专业人士,又身处东北,感受会更深一些,分析起来也有说服力。其中有两点是关于政策问题的,与体制机制有关,有一定代表性。

一是关于粮价政策。玉米在吉林被称为“铁杆庄稼”,具备产量高、易于大面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等特点,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玉米开始实行临储政策,使种植玉米的风险显著降低,玉米收购价一涨再涨,达1元/市斤以上,农民种玉米积极性高涨。农民愿意种粮了,本应是好事,又何忧之有呢?

一个较直接的问题是大面积持续过度种植玉米这样的单一品种,不断使用农药、化肥,消耗水资源,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以水资源为例,由于在一些雨水并不丰沛的地区也发展玉米种植,只好通过消耗地下水的方式来维持,辽宁省昌图县曾经在地下几米处就能找到地下水,现在是几十米都难了。

另一个问题是造成储粮的严重浪费。玉米的收购价加上存储价,每吨的成本达2400元,而国外玉米的到岸价是1600元/吨左右。这样的差价无法与市场接轨,粮食存三年就会发生严重陈化,每拍卖一吨玉米要赔1000多元,粮储部门也在抱怨。

而来自粮食加工和畜牧养殖企业的叹息则更直观,说我们是躺在苞米堆上使用着最高价的玉米。大型农牧企业不是诞生在东北的粮食生产大省,而是南方的广东,温氏集团的市值已达1400多亿,每年的利润也达100多亿。若不从政策上解决粮食的成本问题,东北的企业是不会有竞争力的。

如果说临储政策有其合理的一面,毕竟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需要设法调动,另一项关于公路限速的问题则更显荒唐了。据王教授介绍,在吉林曾经不论省道、国道,一律限速40公里/小时,高速公路限速60公里/小时,并说她的儿子、儿媳2014年就因在去长白山的高速公路上在没看到限速要求的情况下,因车速达90公里/小时而被罚款,并被关进了学习班。我本以为这种限速是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但吉林某市的一位交警政委谈道出了问题的玄机,他坦言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呀。

一项不合理的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吉林种玉米多,秸秆也多,无法有效处理,就只好烧,漫山遍野的浓烟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这些秸秆真的没有用吗?一位企业老板说,怎么会没有用,我的机器用80元的成本将秸秆粉碎打包,马上就会有人200元来收购,这样的利润哪去找?问题是一车秸秆若被交警罚去200元,谁还敢来收呀?

王教授文中还谈了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问题涉及到体制机制设计的合理性,包括国家政策制定、生态保护、市场规律、企业成本、部门利益、投资环境、百姓生活质量等,也包括部门利益问题,是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的。随着问题的呈现和改革的深入,有些政策已被调整,一些不合理做法也相继得到纠正。如临储政策于2016年已经终止,改为“市场化”+“补贴”的新机制;道路限速政策也做了调整,如长白山的高速路已将限速提高的100公里/小时,限速标志也醒目了。

任何问题的解决,首先应对问题分析到位,搞清究竟是怎么回事。过于笼统显然无济于事,但简单下结论也未必能抓住症结要点,王教授看到并分析的案例,或许反映了某些侧面,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因素。导致东北发展下滑的原因不会仅是如此简单,还需要更完整、细致的揭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1052528.html

上一篇:走近梅里雪山
下一篇:“狗”的质变
收藏 IP: 119.80.178.*| 热度|

14 檀成龙 李哲林 侯沉 蒋力 吕洪波 王安良 黄永义 强涛 朱晓刚 武夷山 罗帆 陈智文 xlsd br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