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m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tmtd

博文

爪跳科Paronellidae的研究经历 精选

已有 7040 次阅读 2014-4-2 21:0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爪跳

   长角跳科Entomobryidae、爪跳科Paronellidae和驼跳科Cyphoderidae组成了长角跳总科,后两者有时也被称为亚科。这里暂不讨论科还是亚科的说法,就习惯地称为科吧。

   爪跳定义为“齿节光滑无环,端节多样化”,所以中文起的“爪”其实不太合适,特殊是弹器而非爪。该科地理分布极有特色,基本只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曾被称为“tropical family”。整个科300余种,算中等科吧。它的单系性以前是没人怀疑的。

   以流水帐的方式记录下我和它的点滴吧。我至今没有发表过任何有关此科的文章,但自评可能是世界上最了解它的几个人之一......


2006年初,跟岛主去镇江江边随便采了点水边跳虫,当时的我可是初学者,费了老大劲才鉴定其中一种为Akabosia matsudoensis,背部三条橙色纵纹极具个性。这种爪跳竟然齿节是“具环”的,没有人解释它为什么不是长角跳而放在爪跳科内,也是是端节稍有些奇特,2齿但比长跳长。当时很兴奋地描述了,想和另外几个水边种一起合并发了,可惜种种原因没能投出去。前年小潘告诉我在审韩国人重描述的此种,惨不忍睹。



2007年初,总觉得手头没什么标本做,在实验室那堆盒子中发现N多标着爪跳字样的标本,就开始收集资料干了,主要是科内两个最大的属Salina(>60 spp.)和Callyntura(>100 spp.)。读了很多该科文献,发现Yosii几乎以一人之力奠定了该科的基础,他把这两个属通过一些当时不受我待见的特征(e.g.subapical seta on maxillary outer lobe)分了很多亚属。实验室的老片子能看的不多,新鲜的也多数定为Salina celebensis这个东南亚广布种。此后就地没花力气在这两属上,不过为以后的工作长了见识。

2007年4月,发现了广东鼎湖山Lepidonella一新种,这个属除了弹器属于爪跳类型外,身体毛序和长跳Lepidocyrtinae完全一样。我愣了,它们不应该是同一类群吗?为什么会在不同科?不同科可以毛序像成这样?这种问题当时是无解的,留着吧。该属2012年在再次西藏采到,应该还有很大空间,已知种才11啊。

2008年在法国努力干长跳Sinella的时候,有天Louis按例带来一些"Sinella",广西洞穴的。我封完后发现,弹器特化,齿节仅末端一小部分光滑,端节变得很小地锥状,按现有定义连科都定不了!在我看来,它就是Sinella,其它尤其是毛序极为类似,可能是洞穴生活的缘故少数器官特化了。后来又在老挝找到一种。Louis对此极为感兴趣,亲自为此新属写了文章,不这他认为应该放入爪跳,这是我们的分歧,但不妨碍我们一起发表。初稿成文两年,一直拖到现在也没投出。2012年底去广西开会,我在洞里又采到1只,当时手贱以为是Sinella就封片了,发现就是一直想找的新属新鲜标本啊,分子方面又不行了。

2008年底,我的爪跳热情又重燃了。重检了MNHN我一直没有见过的Paronella, Trogolophysa,Trogolopedetes等馆藏标本,认为Thibaud & Najt 1988的修订还是不错的。但对Mitra 1993将它们归在两个族(Paronellini 8眼、Trogolopetini 0-6眼)的观点不以为然, 它们毛序类似,这种分法如同当年的Lepidocyrtus/Pseudosinella,很不科学。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我将这两族同义了。最近评审Soto-Adames的文章,提出了和我几年前一样的观点,暗自懊悔被人抢先了,不过还是高度评价了它的工作。评审文章之余,我仔细看了下去年Louis发的Cyphoderopsis文章,并与Lepidonella比较,我猜不仅上述两属同义,连以Lepidnella为代表的Bromacanthini,也当属同一大类,这三族都很像长角跳的Lepidocyrtinae, 毛序也雷同(没什么大毛)。

2008年底,出于对具鳞片类群的关心,我重检了一批New Caledonia的标本,发现Yoshii和Mitra的定义有冲突矛盾的地方。我只好产重新review了Pseudoparonella, Plumachaetas and Parachaetoceras,发现这些属最原始的定义就非常出色,后来这两人复杂化了,触角长短和触角上的超长刚毛足于将它们分开。也描述了3新种和1已知种,后者体色的高度变异给我提了个醒,体色也有不靠普的时候。


有关爪跳的单系,我很久前问过Louis,他是很坚信单系的,我说那Akabsia和Micromucronella gen. n.又如何解释呢。2012年在做长跳分子系统学时,也顺手加入了一些爪跳,发现爪跳从来都不会聚在一起。2013搞到了新鲜的Akabosia,这个号称长、爪的过渡类型,又加入了几个种,结果还是不支持单系。那怎么解释呢?我还是从一龄幼体着手看看有无新发现,Salina celebensis和Callyntrura guangdongensis的一龄背部毛序差异还是明显的,至少比长跳内部差异大,第IV腹节不少毛根本对不上。背部感觉毛序II-III腹节也有较大差异。我又重新去思考分子树,发现长、爪跳镶嵌在一起很有可能和胸部的感觉毛序是对应的。因为之前的长跳内部工作已经表明了感觉毛序在类群演化中的“奠基”意义。之前只是我们固有的认为弹器非常重要,想想等节跳科,弹器可是五花八门的也没分成多少个科嘛。Yoshii 1988年就有意识地提到,爪跳的类群似乎和长跳有部分对应关系,分类系统间有着天然联系(下图)。看来感觉毛序的意义可以再扩大一下了,精细毛序的比较仍是长角跳总科最具决定意义的特征。

至此,早期工作的一些疑问得到了部分解决,想要重新建立长角跳总科的分类系统并得到大家公认,可能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今年一定要写篇爪跳的文章来揭开这个混乱的开头,提出可能的方案。

Anyway, ideas would be supported by both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我想做的很多,为何总是没有尽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83549-781514.html

上一篇:梳理刺齿跳属Homidia的思路
下一篇:Linux安装mrbayes血泪史
收藏 IP: 49.77.250.*| 热度|

5 唐凌峰 朱朝东 李鑫 dulizhi95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