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认识珠峰系列之八(三):第一次攀登珠峰天气预报的教训 精选

已有 4963 次阅读 2015-7-14 15:34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认识珠峰系列之八(三):第一次珠峰天气预报教训

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登山队准备于1966~1967年再度攀登珠峰,同时,中国科学院在珠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据悉,中国登山队1960年5月25日攀登珠峰顶峰是在凌晨两点,没有拍摄记录,西方一些国家不予承认。为此,国家决定,1966~1967年再度攀登珠峰和中国科学院科学考察的活动,不进行新闻媒体报道,直到攀登珠峰圆满成功后再向世界展示。

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珠峰科学考察,分在中国科学院科学考察队的《冰川与气象》第三专题,专题组长是谢自楚(照片1),考察研究题目是“珠峰天气气候特征考察研究”。是年,我26岁。

照片1.谢自楚(中)等冰川学家在珠峰绒布冰川考察

 

到达珠峰北坡大本营(照片2)的第六天,经过中国科学院考察队领导同意,我应中国登山队的邀请,兼任了中国登山队气象预报组副组长,协助组长彭光汉同志工作。组长给我分配的工作是负责高空风预报,即预报珠峰7000、8000、9000m高度上的风向风速。

照片2.珠峰北坡大本营绒布寺(1966)

 

几年后,通过多次攀登珠峰天气预报实践,我才发现,在珠峰北坡攀登顶峰的天气预报中,7~9千米高空风预报是关键的气象要素,也是难于预报的气象要素。

当时,我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毫不犹豫地就一个人承担了珠峰7~9千米的高空风预报任务(照片3~5)。

照片3.高登义在珠峰北坡大本营高空风观测

照片4.高登义在珠峰北坡5900米冰塔林中

照片5.高登义与珠峰合影

 

当时我想,珠峰位于北纬28度、东经87度附近,要考虑中高纬度西风带东移和南下对珠峰上空风向风速变化的影响,选用的时间剖面图的地区必须位于珠峰的西北侧。为此,我在300百帕等压面上选用沿东经75度和东经90度、北纬40度和30度的风向风速和高度的时间剖面图,制作了4个预报工具(后来发现,上述工具只考虑了珠峰西北侧的天气系统对珠峰的影响,并不全面,应该同时考虑珠峰西南侧的天气系统;为此,作了很大改进。)。

1966年春,利用上述工具作了三次珠峰地区7000~9000m高度的高空风预报,1~2天的风速变化趋势基本可信,但风速的定量预报不准,也曾带来沉痛的教训。

4月21~22日,上述预报工具中显示,北支西风急流迅速南下,948位势什米等高线从北纬35度南下到北纬25度,一个25米/秒以上的大风中心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据此,在4月22日的天气会商中,我预报“4月23日风速要加大”,并阐述了上述预报根据。然而,当组长问我,“风速加大多少,大风维持多少时间”时,我没有把握,老老实实地回答“不清楚”。

天气会商中,我的预报没有得到组内预报员的支持,没有列入登山气象预报组的预报结论中。

4月23日,中国登山队副队长张俊岩同志正率领第二分队从7600m营地向8100m营地运送登山物资,为1967年春正式攀登珠峰准备。当日早晨,张副队长他们突然遇到大风袭击,在没有得到气象组预报的情况下率队下撤,在通过7600~7400m地段时,有4位队员的登山包被大风吹下山谷中,16位队员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当彭光汉组长(照片6)要求我和他一道去看望这些冻伤的队员们时,我从心里不敢去,怕冻伤的登山队员骂我。因为,藏族登山队员很单纯,当我们天气预报做得好时,他们会天真地喊“气象组万岁”,然而,当我们预报有失误时,他们也会对我们“骂娘”。

照片6.彭光汉组长在珠峰北坡大本营气象观测

 

组长动员我说,“你是负责高空风预报的,应该听听登山队员在高海拔地方的感受,这会对你的预报思路有帮助”。组长给我鼓起了勇气。

看着他们当中有人要被截去手指、脚趾,内心既悲痛又惭愧。我希望他们能批评我们,但他们都默默无言。当我主动问起山上大风情况时,一位年龄较大的登山队员对我说:“你们不知道啊,在7500米附近的风,那可大得很啊,至少有8、9级,我们几个的登山包都被大风吹下山了”。

(后来,我按照这个思路,研究发现北坡攀登珠峰的第一难关是海拔7400~7500米的大风,这是地形“狭管效应”带来的大风,它比同高度其他地方的风速要大两倍左右。)

当我和组长快离开时,一位受伤的队员说话了:“你们预报做得好一点,我们就少受点痛苦!”另一位冻伤的老队员恳切地说:“我希望明年的天气预报做得好一些。”短短一句话,实际上表示了对我们气象预报组水平的担忧!

“登山天气预报太重要了,它与登山队员性命攸关啊!”我深深感受到了登山天气预报责任的重大。

面对这些冻伤的登山队友,我心里很沉痛,立志要把珠峰登山天气预报水平提高!当时还很年轻的我,血气方刚,第三天,立即给中国科学院党委写了决心书:为了国家的荣誉,一定要把珠峰登山天气预报做好,为我国登山事业做出贡献,为我国山地气象事业做出贡献。

也许,就是这种年青人的豪气和科学事业的机遇吧,从此,我与我国登山气象预报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继后,参加了1975、1980、2003、2008年的珠峰登山天气预报和1984年攀登南迦巴瓦峰的天气预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905379.html

上一篇:花开花落结果传宗 人生一律善始善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葵花园记
下一篇:欣赏葵花,拍摄“葵花向太阳”,人人需要信仰
收藏 IP: 110.96.168.*| 热度|

13 杨正瓴 檀成龙 曹须 陈小润 姬扬 洪海云 王明明 李佳苗 姚俊强 徐晓 李泳 zjzhaokeqin ab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