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唐代道教的发展(上):道教授戒序次与道门法箓传授

已有 6672 次阅读 2007-10-1 22:55 |个人分类:道家.道教

——读道教史笔记(十一)

 

唐代道教经文大量涌现,开创了宣讲注释道经的风气。道观的兴建,斋醮仪式的健全,科律的完整,体现了唐代宫观道教的特点。道门派别日趋繁荣。道官科举制度的改革等,都在浓厚的社会基础上促进了道教的发展,扩大了道的势力。

 

道教授戒序次

俗人授戒序次

 

凡发愿意信奉道教的人士(包括儿童),皆可赴宫观从法师那里接受经戒。受戒后可称为“道门弟子”。

 

年满七八岁之儿童,可授与“一将军”,得到“男生”、“女生”的道门称号。(按:在道教诸派中,唯有正一派较重视吸收教外儿童入教。)

 

10岁以上者,可授与“三将军”、“十将军”以及三归戒、五戒等,得到“生”或“生弟子”的称号。(按:正一道规定,16岁以后,方可授受戒法录法,称作“正一弟子”或“盟威弟子。)

 

所谓“三归戒”,就是归于经、师、道三宝。它被列为众戒之首,是教外在俗人士、童生、出家道士所必须接受的最初戒律。

 

受三归戒后的录生弟子,可再授“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

 

三归戒与五戒合称“八戒”。受八戒者即成为清真、清真弟子。

 

道士授戒序次

 

出家受戒是道士的一件大事。道徒出家授度仪式:首当礼拜三师,听讲出家因缘,告别父母,礼拜君王和自家先祖,拜别亲知友朋;然后由度师脱去俗衣,穿着道履、道裙、道服、道冠,手执道简,传授“初真戒”(又名“洞玄智慧十戒”)条,表示正式成为道门子弟,从此称谓“十戒弟子”,或“智慧十戒弟子”,“太上初真弟子”,号“白简道士”。

 

上述初真戒是南北朝隋唐之际初出家道士必受的戒规,到了唐朝中期,又通用于正一派、三皇派、灵宝派、上清各派,促使了道教各派间的相融。

 

道门法箓传授

 

”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之“法”。法牒文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

 

道教文的创始历来依托于太上老君,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五斗米道。隋唐以来,道士仍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老君所传的法,背诵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日、月、星、山川、河泊等)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符成为道士法师辅正驱邪、治病救人、助国禳灾的主要手段。因此,在道门内视为瑰宝,不是亲信弟子,不能传授;没有取得一定法录地位的道士,也不能授与。这种崇拜迷信的举动,被神秘起来,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礼仪程序。传授法,就成为唐代道教三洞各部的最重要内容。正一道规定,不论童生或成年人,凡禀性优良,有道功道德者,可越级授文。道徒授受法后,必须随时佩带在身。如果有遗失,将受到处罚。道士病卒,各级文及所抄习过的经书,一并装在匣子内,随同衣物用具一同埋葬。

 

唐代三洞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阶次的分别,但没有门户的隔阂。三洞中又分归于上、中、下三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8174.html

上一篇:唐代道教的发展(下):外丹道术的兴盛
下一篇:转贴:不要用“祭孔”来亵渎孔子的尊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