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老聃学派(二) 精选

已有 6611 次阅读 2007-7-7 00:40 |个人分类:道家.道教

庚桑楚、文子、柏矩

 

和关尹一样,庚桑楚、文子、柏矩也都是老聃的门人。

 

《庄子·庚桑楚》云:“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聃之道。”郭庆藩《庄子集释·庚桑楚》:“〖疏〗姓庚桑,名楚,老君之弟子,盖隐者也。……而老君大圣,弟子极多,门人之中,庚桑楚最胜,故称偏得也。〖释文〗……《太史公书》作亢桑。……俞樾曰:《列子·仲尼篇》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张湛注音庚桑。贾逵《姓氏英览》云:吴郡有庚桑姓,称为七族。然则庚桑子吴人欤?”[1]

 

《庄子》记述庚桑楚的事迹与言论道:

 

……庚桑楚)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弟子曰:‘不然。……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庚桑子曰:‘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饮,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举贤而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庚桑子曰:‘辞尽矣……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见老子!’”

 

《庄子·则阳》云:“柏矩学于老聃”。郭庆藩《庄子集释》:“〖疏〗,柏,姓;矩,名。怀道之士,老子门人也。” [2]

 

《庄子·则阳》载柏矩游齐之事曰:

 

“(柏矩)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葘,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惹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子》九篇,班固自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文子·道德》亦载:“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聃。”据考,“文子,姓文,尊称子。佚其名字并国籍。楚平王时人。(引者案:公元前528—前516年,楚平王在位。)老子弟子。又尝问学于卜商子夏与墨子。刘向《别录》云:‘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3]

 

“刘向《七略》有《文子》九篇,《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仍之。梁阮孝绪《七录》作十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作十二卷,与今本相同。北魏李暹作《文子》注,唐代徐灵府注《文子》上进,诏封通玄真人,号曰《通玄真经》,《文选》李善注中也引《文子》,这说明自汉经唐隋至唐,确有《文子》这本书的存在。……自宋以来,人们误解班固之言,遂怀疑《文子》为后世依托,认为是一本伪书……唯孙星衍认为《汉书·艺文志》班固注言,‘盖谓文子生不与周平王同时,而书中称之,乃托为问答,非谓其书由后人伪托。’他根据《文子》中称‘平王’而无‘周’字,认为是‘班固误读此书’。提出为什么这个‘平王’不是楚平王呢?并论证说:‘文子师老子,亦或游乎楚,平王同时,无足怪者。’对于《文子》和《淮南子》是谁抄谁的,他认为‘淮南王受诏著书,成于食时,多引文子,增损其词,谬误叠出,则知文子胜于淮南。’(《问字堂集·文子序》)今汉墓《文子》残简出,则伪托剽窃之说,不攻自破。据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文子》是汉初已有的先秦古籍无疑……它先于《淮南子》。《文子》虽经后人篡改润益,但不是伪书,可以作为研究文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4]

 

 



[1]郭庆藩:《庄子集释》(第四册

[2]郭庆藩:《庄子集释》(第四册

[3]李定生、徐慧君校注:《文子要诠》

[4]李定生、徐慧君校注:《文子要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4233.html

上一篇:老聃学派(一)
下一篇:何为道教?——读道教史笔记(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