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从“做学问”到“玩学问” 精选

已有 4131 次阅读 2011-1-31 23:02 |个人分类:学者.学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实用主义, 学术不端行为

从“做学问”到“玩学问”——试论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学术不端行为

 

这年头似乎一切都变得不可信了。

 

属于价值范畴的观念不可信,因为当今是价值多元化,各人有各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变得相对了,加上官方对所谓“普世价值”又倾向于持否定态度,而讲什么“核心价值观”,但“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却至今还在由官方组织的一批学者进行探讨之中,而未有定论,如此实际上连官方都没有一种确定的价值取向,就更不用说普通老百姓了。观念之不可信,是因为当今中国任何一种观念都不具有确定性、普遍性。

 

知识也不可信,因为知识是需要以语言文字作为它的载体来进行传播的,但在当今中国,凡见诸言语文字的东西皆有可能造假,假数据、假论文、假新闻之类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国人每天都要同这些假货打交道,屡次上当受骗后,再也不敢轻信所谓知识了。

 

事实也不可信,因为事实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必要借助于人类的语言文字才能说话,但事实一经见诸语言文字,它就可能被掺假,假数据就是属于被掺了假的事实,假论文中有许多就是根据被掺了假的事实写出来的,其数据、论文之不可信,是因其事实含有被捏造的成分甚至有些完全是被捏造的事实而不可信也。

 

观念、知识、事实都变得不可信了,其它还有什么可信的?似乎只有钱和权了。幸好国家管得紧,国内虽有假钞、假官,假钞、假官毕竟并不多见,所以人们还能相信钱和权,因为这两样东西可信,其它都不可信,人们的社会交往就普遍通过钱和权来进行了,这类交往现象就是所谓的“金钱交易”、“权力交易”、“权钱交易”。

 

在观念、知识、事实都变得不可信的情况下,这些东西就难以进入到有效的社会交往领域,从而事实的发现、观念的创新、知识的创造就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了,因为这些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交往,必须而且只能在社会交往中才能进行,并且只有在有效的社会交往中才能取得成功。

 

以观念、知识、事实为内容的学术之造假的危害性就在于,这种假造使得社会的学术交往变成了无效交往,从而人们的学术活动也变成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了。而当一个学者自觉其学术活动是无意义的时候,他会怎样对待学术呢?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放弃学术,就是把学术当作纯粹的文字游戏来玩了。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这样一场“学术变革”:从“做学问”到“玩学问”。

 

以哲学的观点来看,从“做学问”到“玩学问”的“学术变革”实是一种“语言哲学的转向”——从把语言本质地理解为反映实在的客观信息从而追求与实在相符合的“大写真理”的现代哲学到把语言本质地理解为仅仅是实践的工具而并不反映实在从而只追求对实践有用的“小写真理”的后现代哲学的转变。

 

对后现代哲学来说,“与实在相符合”的观念归根到底是一种本体论观念,其实质是在于要求人们对一个外在于人和人类的东西(“上帝”或“绝对理念”之类的“本体”)负责,这种本体论观念表现在真理观上就是相信“大写真理”——一种不以人和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后现代哲学根本不承认有这样一种真理,它所坚持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即把真理的本性理解为“有用”,相应地把真理的表达理解为仅仅是主体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对某种客观实在的“陈述”,这种“对话”所表达的不过是某些对于人们“有用”的“意见”罢了。这种后现代哲学的真理观表现在学术上就是把学术当作文字游戏来看待。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由现代哲学向后现代哲学转变的时代,这就决定了那些相信“大写真理”并因而追求与实在相符合的客观真理的做学问者越来越成为学术界“过时”的“老实人”,他们因为不懂得学术游戏规则而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边缘人物,反之,那些根本不相信有客观真理的存在而只追求“有用”的“小写真理”的玩学问者则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入时”的“聪明人”,他们因为精通学术游戏规则而日益成为学术界的核心人物。

 

中国传统哲学原本就缺乏“与实在相符合”的客观真理观,特别是发展到宋明理学,根本只是追求一种天赋予人而为人所固有的所谓“理”或“性”,完全不去追求什么客观知识,承袭宋明理学而来的现代新儒学同样缺乏“与实在相符合”的客观真理观,也根本不去追求什么客观知识;而近代以来对于西方传来的科学知识,一般中国人也只是认为它们“有用”而予信奉和采用,所谓“中体西用”之“西用”就鲜明地表达了这种对待西方科学知识的实用主义态度。最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后现代哲学逐渐传入中国,它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一拍即合,并且在官方“猫论”的主导作用下,在中国学术界内外很快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实用主义思潮,随着这股思潮逐渐地由观念转变为行为,中国的学术活动越来越变成远离客观实在的文字游戏,中国学术界越来越成为精通这种游戏规则而把“学问玩大了”的“大玩家”的天下。

 

当今中国似乎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假运动”,而实际上这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都是处于学术界边缘的那些“过时”的“老实人”,反之,那些把“学问玩大了”的“大玩家”中有几个人是大喊“打假”并勇于揭发和抨击学术造假行为的?这难道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409453.html

上一篇:情商问题实质上是利益关系问题
下一篇:这是中国文化开始走出“低俗”的开始?
收藏 IP: 58.210.111.*| 热度|

16 丛远新 侯成亚 陈安 曹广福 刘庆丰 刘进平 张志东 刘广明 许培扬 姜洪洲 茹永新 孟津 曾新林 刘畅 蒋永华 Majorite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