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大科学概念 精选

已有 8950 次阅读 2009-3-2 11:39 |个人分类:马克思主义|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马克思, 恩格斯, 大科学概念

 

现在学术界常常把科学区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或者区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科学则有他们独特的看法: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0页)

按:既然说“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则所谓“人类史”未尝不可以说是“人类科学”或“社会科学”,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使用过“人类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概念,他们使用了“关于人的科学” 的概念。

 

 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128页)

按:这里以“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对举,并说它们是“一门科学”,这与上文所谓“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相一致,则所谓“一门科学”应该就是“历史科学”。 上文说“自然史”(“自然科学”)和“人类史”(关于人的科学)是彼此相互“制约”,这里则说它们是彼此相互“包括”,其含义应无实质差异,都是指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两个方面是彼此“密切相联”(见上文)的。

 

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而同时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128—129页)

按:这里说出了“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所以彼此“密切相联”的原理:“自然科学”以“人”为“直接对象”, “关于人的科学”以“自然界”为“直接对象”。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95页)

按:可见,作为“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的“人”, 是指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作为“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的“自然界”是指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认为“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之间“密切相联”,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有人存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即人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也正是在这种联系中,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128页)这就是说,人类史是自然史的一个部分。进而言之,自然史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自然界的进化过程;而人类史——人类的进化过程,是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一部分。

 

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128页)

按: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而人类的进化过程是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研究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自然史”或“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的“人类史”或“关于人的科学”,它们都必须从自然界出发,即必须是立足于自然界,而不能是立足于非自然的东西——人的精神或由人的精神所幻想出来的神。这是一种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科学本质地理解为从自然界出发来研究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学问,因而认为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而历史科学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其中人类史不过是自然史的一个部分。据此观点,一切具体的科学都是自然史即自然科学的不同组成部分;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存在和自然界是一个进化过程的观点——是一切科学的基本观点,运用这个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一切科学的基本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17928.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中学生的烦恼
收藏 IP: .*| 热度|

6 杨学祥 刘玉平 杨秀海 陈国文 迟菲 王超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