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71-81章)

已有 2438 次阅读 2021-5-25 06:5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71-81章)

  71.社会统治者也好,社会成员也好,能够不断认识和改进自身存在的“不知常”、“不知足”、“不知止”、“不知和”等弊病,就能够逐步走向符合道的“无为”境界。

72.在自然系统中也好,在社会系统中也好,每一个构成者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没有任何一个构成者优于或劣于他者。任何一方,都不可试图将他者作用范围纳入到自己的管束范围,更不可因扩张自身势力而挤压他者的生存范围。否则,他者为维护自身生存而必然作出强烈回应,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受害者的反作用力大爆发,加害者将难以承受其反作用力。

73.顺应自然的“道”是极为简单的,听任自然和本心即可,何必汲汲计较。对自然而言,只要你所处所行,是在你自己适当的位置上,并不需要你刻意争竞,也会给你取胜的机会;并不需要刻意的请求,也会给你相应的回应;不需要你的祈祷,也会救助于你。天道,似对万物万生的困难无所顾及,但其顾及未尝不周。统摄如同有天网,稀疏不密,但对万物的关怀却不会有所偏失。

74.自然系统也好、社会系统也好,系统有其主宰生杀予夺的机制,无须外在力量另行行使。外在力量不当地行使,不仅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有极大风险危及自身。《道德经》既不主张在“自然之网”之外增加“仁义”规则,也不主张在“自然之网”之外增加“法条”规则。

75.统治群体与被统治群体之间,应形成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而不应形成你争我夺的“零和”关系,更不应当形成统治群体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过度掠夺本应属于被统治群体的利益。否则,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双方利益的恶性循环式劣化和双方关系的循环恶化。统治群体自身利益得以实现的惟一有效途径,是维护双方关系的和谐稳定,而不是如何设法从被统治对象那里掠夺更多。

这一道理,如果运用于社会领域,则有:民众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是统治者的需求索取过重导致的;民众难以安分生存,是统治者的作为过多过当导致的;民众无法看重生命,是统治者作威作福过当导致的。只有那些并不过多考虑自身之威之福的统治者,才是贤明的统治者。

76.顺应“道”还应遵循“道”的“柔弱性”。“柔弱性”是一个事物具有生命力以及生命力向上的重要表征,而“坚强性”则是一个事物生命力向下的重要表征。一个事物在尚具“柔弱”调整能力的条件下,放弃柔弱调整能力而一味地表现“坚强”,则人为地限制了自身生命力的向上。当然,在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使有意愿表现“柔弱性”,也难以实现,最终还是会以失去生命力的“坚强”而告终,这是无可回避的自然规律。

77.自然之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追求有余,也不无视不足。统摄者应追求的是满足系统均衡稳定的要求,而不是追求先有富余而后去补足天下万物。而以“道”为遵循的社会系统统治者,则应秉持不与民众在同一层级上进行利益竞争的基本准则,以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运行。

78.在一个系统内部,有处于主动、强势地位的构成部分,也有处于被动、弱势地位的构成部分。处于强势地位的主导者,应当把握这样的原则:要为弱势者的存在和运行留有必要的空间,一旦完全堵塞了弱势者的生存运行空间,那么,就必然导致弱势者“以弱胜强”的反作用。这对于强势者、对于整个系统都是不利的。

79.自然之道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虽然没有亲疏人情,但总是给出最为通情达理的路径。社会系统的治理过程中,也应如此。在解决各种矛盾时,要从事情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来考虑,尤其要考虑到解决矛盾方式的后续关联影响。

80.《道德经》全篇行文至此,可以初始社会状态作为参照系,对之前所分析的现实社会系统的种种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小国寡民”,对照的是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所讨论的“大国”问题;“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对照的是第十九章、第五十七章所讨论的“巧”、“利”问题;“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对照的是是第七十二章、第七十四章所讨论的“民之轻死”问题;“虽有舟舆,无所乘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照的是第四十六章“戎马生于郊”问题;“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对照的是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所讨论的“兵强天下”问题;“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对照的是第七十九章所讨论的“无德司彻”问题;“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对照的是第五十三章所讨论的“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问题。

综合而言,如果能够将外在强化于自然事物的内容,回复到自然事物的本真状态,就能够认识到自然事物任何发展过程的本质;反之,则对于自然事物任何发展过程都无法认识其本质。认识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亦可如此。站在当下社会状态的视角来看,相对于 “小国寡民”的初始状态而言,人类社会很难说是一种“进化”,一定程度上是在不断“退化”的。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应当从“小国寡民”的初始状态之中吸收一些本质性的内容。

81.《道德经》全篇即将完结,可对“道”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全篇的分析讨论,归纳起来说,“道”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状态,很难在现实中那么完美无缺地实现。如果,能够以尽可能不超越(“不多”)、尽可能遵循规律的一般性(“不博”)、尽可能不刻意追求功德(“不积”)、尽可能不妨害万物(“不害”)、尽可能不过分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系统(“不争”)的原则去行为的话,那么,也就践行“道”的基本准则了。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1036-1288122.html

上一篇:《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61-70章)
下一篇:读《易经》之1:乾卦的哲理意涵
收藏 IP: 117.11.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