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51-60章)

已有 1574 次阅读 2021-5-15 07:5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51-60章)

51.大自然赋予了种子繁育传承生命的能力,母体将种子孕育,外在的环境只是使之成长。所以,万物万众,都尊崇天地和母亲。天地的尊贵,母亲的尊贵,并不是她们有什么特殊的能力,而她们只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万物万众的孕育成长之后,天地也好,母亲也好,都不会占有它们、索取它们的报答,也不会主导它们。

52.加诸万物的外在影响都是人为的,要认识和保持万物的本性,就要去除一切强加的人为影响而回归到其初始状态、本真状态。

53.去除外在的人为影响,回归本真状态,就是要避免走上那些表面上有吸引力的方向。比如,去往一个目的地,走大道是最好的选择,而那些有彩旗飘舞指引的小路,是最容易让人作出错误选择的方向。大路之所以成为大路,是众多经验的加总。但是人们却往往喜欢去走捷径。这就犹如日常所见的那些贪婪行径,看似是“捷径”,却不是正道。过于贪婪、过于放纵欲望,都不符合自然之“道”,也不是理性的行为路径。

54.一个建筑物能够千年不倒,一个系统的持久稳定,一个家族能够百代延绵不断,有其内在的本质。这种遵从“道”的本质行为的加总——通过空间上的扩散传播,时间上的传承累积,才能够形成并维持一个持久的稳态系统。

55.为什么说初生婴儿最为接近“道”的本真状态?因为,初生婴儿最根本的特征是:器官与功能同步自适应成长。随着生长阶段的变化,“生长壮老矣”也是自然规律,不可人为地强力促进其生长,因为那是违背“道”的。

56.要正确地认知“道”,就要遵从认知“道”的方法——玄同。在现实社会中符合“玄同”特性的表征就是“不可得其亲疏、利害、贵贱”。“道”的本质,是难以以一定的概念予以界定的。如果能够使事物回归到更为平常的状态,那么,就能够更接近根本地认识“道”。“道”的本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简单地以人类自身的价值判断(亲疏、利害、贵贱)去认知。

    57.在治国过程中如何认识“道”、遵从“道”?治国,当以常态、稳态为要,不可出“奇谋”以治国;用兵,有时不得不采用非常之策;统治,当以“无事”为常态,烽烟之事只可用于不得已之时。如果统治者,总有各种各样的要求,那么被统治的民众则无所适从;如果民众不得不预备好出征的武器,那么意味着国家已经陷入昏乱境况;如果社会风气追求各种机巧之术,那么,就会出现各种闻所未闻的怪诞之事;如果法令过于苛刻严厉,就会导致民不聊生而盗贼蜂起。总之,统治者不怀“教化民众”之念,则民众自然有序;如果统治者不肇无端之事,则民众可以常态生活;如果统治者不起“国强民富”之念,则民风自然淳朴。

58.统治之道,是应当宽松无为而使民众淳朴自在,还是严格有为而使民众严肃紧张?执政者宽厚,民风淳厚,未尝没有个别民众因之钻营空子;执政者明察,民怀畏惧,或可使那些善于钻营者有所制约。两种形态,都不应当走向极端。任何事物的形态都可能发生转化的,统治形态和统治成效也是如此,也会发生转化的。常态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突变的情形;顺应的场合,也可能突然出现诡异的状况。不要过于追究哪一形态是正确的?而是在作出基本判断和对策之后,不要走向极端,而要对事物的转化有所预期、留有转圜余地。

59.一族一国,其社会的稳态成型,当有长久的根植。只有一代人一代人地“积德”(国家及民众的行为持续不断地遵循“道”),民众对于“族国”及其文化才会形成“深根固柢”的根基,族国才能够“长生久视”。如果没有长久的根植,即使通过某种机缘而迅速繁盛,那么其结果必然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60.君主治理大国,就如同祭献神祗一般,并不需要特别隆重的祭献,发自内心的祭献才是最重要的。以道莅天下,如同祭献的道理,祭献是有特定对象的,与之相关的鬼怪因享受到了祭献,而不会相扰,与之不相关涉的鬼怪因与之无关联,也不会相扰;与之相关的神灵不会相伤,不相关涉的神灵也不会相伤。所以,懂得“道”的统治者治国,相关的群体因得到了应得到的,不相关的群体认同与其不相关涉,都不会对国家秩序相伤,从而各群体之间,归于德性相融和谐之境。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1036-1286614.html

上一篇:《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41-50章)
下一篇:《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61-70章)
收藏 IP: 117.11.7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