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语文志异(在语文味工作室谈八段锦、语文味教学法与健身气功)

已有 3311 次阅读 2018-2-12 23:4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少堂志林(978):语文志异

——在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谈八段锦、语文味教学法与健身气功

   


   根据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的百度八段锦词条可知,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生前每天下午四时,就一直坚持练习八段锦,且取得了很好的健身效果。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在我国深受知识分子和练习者的喜爱。

   据说,八段锦起源于禅宗诞生地少林寺。

   我学的八段锦,是由原国家体委委托北京体育大学整理推广的健身气功八段锦,也就是目前最流行的八段锦。我在基本掌握这套动作之后,吸收了一部分少林八段锦以及著名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已故教授郑铁涛先生八段锦的一些动作。我是觉得哪家的某些动作可以借鉴过来,就借鉴过来。    

    原国家体委委托北京体育大学整理推广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由于面向大众,动作总体要平和些。少林八段锦有些动作,比北京体育大学整理推广的八段锦动作,更自然,更洒脱,更灵活,更刚劲有力,有些动作也更优美些。北京体育大学整理推广的八段锦中,做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一式动作手单举时,头部是朝向正前方不动的,而在少林八段锦中,头部要向与单举的手的另一个方向转动——如左手单举,头向右转动九十度以上;右手单举,头向左转动九十度以上。这样能给予头颈部更多锻炼的机会,对我们这样的文字工作者有好处。在北京体育大学整理推广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动作中,做“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一式动作提踵时,双手自然贴放左右两大腿外侧。做这一动作时,由于双脚尖儿要踮起来,不少人会有身体重心前倾不稳的感觉,尤其初学者更如此。而少林八段锦做这一式动作时,是双手在背后腰部处反手十指交叉相连,提踵时,背后交叉的双手自然下按,不仅比北京体育大学整理推广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相应动作更好看,且少林八段锦这一式动作由于背后交叉的双手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运动者重心更稳。这些我都吸收过来。

   我先基本学会了原国家体委推广的通行的八段锦动作(有些动作还不能到位,如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做弯腰摸脚背的动作时,数十年基本不锻炼的我,膝盖还不能完全伸直),在此基础上追求一些力所能及的细节美观。同时结合我个人锻炼的实际需要(如增加头颈部锻炼),在不改变原国家体委推广动作整体骨架的前提下,吸收、渗透了一些其他流派的动作细节。

   我吸收其他流派动作细节的原则是,整体风格上不另搞一套(这种传统健身体操,大家一起做,个人的动作改变不宜多,更不宜大),而是吸收那些增强动作美感,同时增加我们这样的文字工作者需要锻炼的身体部位,特别是头颈部的锻炼力度,又简单、容易,不太难学的动作细节。因此,不细看,看不出来我有的动作有细微改变。

    原国家体委推广的八段锦,也有锻炼力度大,学习难度大的动作。比如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个动作较难。但这个动作我做得较好,得到其他炼友表扬。这个动作,我吸收了著名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已故教授郑铁涛先生八段锦的动作细节(网上有郑铁涛先生八段锦的动作视频,《 少堂志林(917):“不忘初心”也是一种学问方法中写过这位大师),因此这个动作我练起来很像样,对腰部肌肉与筋骨锻炼力度较大,做完后感觉通体舒泰。如果第五式我能得65分,那我们这支队伍中的其他老人,这个动作都不能打50分。他们只是在那里比划。
   这种创造性学习,是我一贯的学习方式和风格。
   现在早锻炼时,我们这支队伍中清华大学退休的教授开始模仿我的这些动作。
 (【吐槽】X (杭师大附中):程老师什么方面都能做到极致。)

   我甚至有个奇思异想:八段锦这些东西都是前人创编的,华佗的五禽戏即模仿五个动物的动作。我退休后,也可以把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创编成一套早锻炼健身体操。如果做成,那有点意思,是学问与生命合一的创举。

   能否做得到,不好说。但这个想法蛮有意思。特立此存照。

2018/02/0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099625.html

上一篇:重温王梓坤先生的成才理论——在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的谈话
下一篇:《少堂志林》四年已写980篇共154万余字
收藏 IP: 113.91.1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