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956):某启:近日再蒙《语言文字报》“表扬”

已有 1796 次阅读 2018-1-12 23:4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一)《语言文字报》发表题目为《走进文本世界  融入生命体验——听程少堂老师上课有感》的文章


   今天下午得到消息,教育部《语言文字报》2017年12月22日发表题目为《走进文本世界  融入生命体验——听程少堂老师上课有感》的文章,表扬我老人家。文章的作者、深圳市骨干教师、深圳第二高级中学李剑林老师今天下午在QQ给我留言:“ 程老师您好,《伯牙绝弦》一课的听后感,刊发在《语言文字报》。编辑刚发来了电子样刊。”他把报纸的PDF文件发给我。教育部《语言文字报》给这篇文章加的编者按语如下:

   一次偶然的机会,广东深圳李剑林老师走进了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的课堂,感受了这位前辈的魅力。在李剑林眼里,程少堂面对学生体贴、可爱,面对教学专注、专业,面对现实不争、不拘。他告诫后辈:“无须像我一样上课,但需像我一样备课”;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语文,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句句箴言,余音袅袅,让李剑林回味至今。详情请看——


2016年922日,我收到深圳市福田区竹园小学校长李泓霖先生发来的短信:“程老师,我是福田区竹园小学负责人李泓霖,因拜读过您的大作而景仰您,因此想邀请您近期给我校六年级学生上示范课,不知是否可行?我的手机号是1382359XXXX。给您添麻烦了。”李泓霖校长此前我并不认识,也未见过面。我把电话打过去,李校长说他是我的忠实粉丝,《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他看了很多遍。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语文味又碰到一个有缘人。因此尽管我只是在41年前做民办教师时,教过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有点教小学生的经验,而且那毕竟是41年前的事了,1983年大学毕业以后,都是教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从未再教过小学生,但对李校长的好意我没有犹豫,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的邀请。上课头一天,我去竹园小学看会场和电脑设备,李校长私下问我,程老师,像你这样的层次和影响,讲一堂课是多少课酬?我说李校长,君子不言钱,你喜欢语文味是缘分不是。我问李校长,福田区有多少所小学?李校长说60多所。我说李校长,我讲公开课喜欢人多,听课的人越多,我发挥得越好,因此我有个不情之请,就是如果李校长方便,希望你和福田区教科院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发个通知,让福田区每所小学派几位语文教师代表来听课交流。李校长爽快应道,那没问题!那没问题!

下面是2016年课后我写的一篇随笔《少堂志林(799):敢为语文写春秋:我就是伯牙!——程少堂深圳“最后一课”之<伯牙绝弦>诞生始末》中的有关文字,整理抄录如下:

因为我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我就让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的几位小学语文教师成员帮我推荐课文。2016年10月10日,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全日制文艺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赵云,帮我从人教版课标本教材第十一册语文课文中选了三篇课文,一篇是列夫·托尔斯泰《穷人》,一篇是胡勘平的《鹿和狼的故事》,一篇是《伯牙绝弦》。我看都没有看课文,仅看了三个标题,就毅然选了《伯牙绝弦》。

   这是一次命中注定的相互选择。更准确地说,与其说是我选择了《伯牙绝弦》,还不如说是《伯牙绝弦》选择了我。是的,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关于知音的故事,一直在等待着后人去丰富它的内涵,一直在呼唤着有人对它进行新的解读。它为此一直等待、呼唤了2000年。

  《伯牙绝弦》,我来了!

 2016年10月28日,我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旷古的呼唤——伯牙绝弦的千古之谜,在深圳市福田区竹园小学举行。

我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是运用典型的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设计的。这堂课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主要来自于对《伯牙绝弦》这篇传统知音故事主题的重新解读——伯牙究竟为何绝弦?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是深刻与彻底绝望之后的决绝。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核心成员梁青认为,这堂课的贡献在于:“师生在渗透生命体验的唱赞声里,我们看到的是语言与诗交相焕发出的熠熠光辉,它来自那个孤独深重的灵魂对这个世界的深刻与彻底地绝望这一超越知音、超越时空的既冷峻峭拔又激昂雄健的教学主题,极大丰富了两千年来伯牙绝弦的主题内涵,同时也宣告了知音主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世界从此诞生”(引自梁青:给世界的宣言——观少堂先生深圳封山之课《伯牙绝弦

  之所以诞生这种前所未有的解读,显然,是与我的生命体验有关,与我将我的生命体验渗透到《伯牙绝弦》教学过程之中,进而打造出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有关。是的,我不是纯粹讲一堂以《伯牙绝弦》为教学内容的浅显文言文语文课,我是通过这堂课和世界对话,给世界抒情,向世界宣告——我就是伯牙!我就是对这个世界和周遭环境彻底绝望而决绝的伯牙

  这就是语文味教学理论的精髓——表现性或抒情性教学,这就是语文味教学理论和程少堂对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意义。

听过我的语文味教学公开课的老师大约大都能同意这一点——语文味教学法解析文本相当强悍。我想说的是,不止于此。只要准确、完整地应用语文味教学法教学任何文本,不会产生没有语文味或不像语文课的问题。换言之,如果准确、完整地应用语文味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那么所谓非语文文本和非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比如政治课本内容,生物课本内容,数学课本内容,乃至大排档的菜单等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文本和内容,都可以教学出语文味来。这里的关键与堂奥,是由于语文味教学有一个再语文化环节语文味教学之再语文化环节,简单地说,就是无论什么文本,都按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将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既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要素,又作为语文教学的程序要素。

 广州著名中学仲元中学邀请我于2016年11月24日赴该校作学术交流一天,他们安排上午我听课两堂,然后评课,下午我作语文味学术报告。起先该校并未邀请我讲公开课,我自己提出学术报告少讲一点,给学生讲一堂《伯牙绝弦》公开课的要求。学校同意后,我还是用在深圳福田区给小学生讲的课文,还是用给小学生讲课使用的教学设计,来给高中生上课。我就是要不按牌理出牌,要看看这样用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教学设计,分别给小学生和高中生教学(福田区竹园小学的生源在深圳还不算好,处在二流与三流之间),看看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教育现象。最后两堂课教学下来,效果都相当好。通过教学实践,我的基本结论是两个,一个是老生常谈,一个是我的独特感悟。老生常谈的结论是,语文的确有些模糊性,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中小学教学内容程度深浅分明,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相同的教学内容一般不能在不同学段教学,尤其不能同时在小学和高中进行教学。独特感悟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语文味教学法的确是一种既可以在中学应用,也可以在小学应用的教学法。

 赵云在我工作室浸润多年,是比较了解我和我的语文味的。这堂课在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漫长征途上是很重要的一课很可能是我在深圳上语文公开课的“封山”之作——我的“最后一课”,且在深圳、广州两次讲公开课都很成功,某种意义上讲是豹尾之作,这里有赵云一功。

那天的课和报告都讲得很成功,甚至有些感人,在场的《深圳晚报》女记者亲口对我说,她都听得流泪了。课后,有5位中小学听课教师写了听课感想,都写得很好。我正准备我的《伯牙绝弦》一课实录和这几篇听课感想推荐出去发表,李剑林写的这一篇他先拿出去发表了。

 这是四年间,《语言文字报》第二次发表文章“表扬”某人了。上一次是2014年,作者是湖南省某市的一位教研员。


二)顺便在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QQ群和大家的交流


   包括语文味工作室以外的老师,有5位听《伯牙绝弦》课后写了听课感想,写得都很好,特别好。
  《语言文字报》这个报纸是教育部办的,不错。
  我讲的《伯牙绝弦》一课实录,和5篇听课感想,准备拿出去集中发表一下。
(【吐槽】X (杭师大附中):“祝贺语文味,这是语文味的魅力。”)
   这个课的确是很好的。有意思的是,我不久后,又用这个教案,给位居广州前六名的番禺仲元中学高中学生也讲了一次,就这课而言,高中生不比小学六年级学生好多少。
(【冒泡】Q(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语文味就是不一样的味。”

(【吐槽】X (杭师大附中):“程老师有实录吗?我下次也写一篇,好好研究一下。”)
   有实录的。是典型的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设计,尤其是文本解读,是空前的(以前没有人这样解读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大家写了的东西,就是要积极往外投——这个不要学我,我常常过于谨慎,写得多,投得少。
   我写得多投得少,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我是思想型的,有些问题我总不断有新的思考与发现,总担心好的思想萌芽被自己的文章过早固化,而有损理论发展的质量,因此不愿意过早往外投稿。报刊有约稿,如果主题不限,我就应承下来,就写语文味。凡是限定了主题要写其他方面的约稿,我一概婉拒,因此主动放弃了不少发表文章的机会。

   二是我做教研员成名很早(1999年底来深圳做教研员,2002年4月11日在深圳中学主讲的全市大型公开课、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荷花淀》一课即已浪得“大”虚名),过于爱惜羽毛,因此投稿谨慎。

   三是我走的是一条自己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与语文味教学实践(公开课)相濡并进的独特的学问之路,而且真正是把实践第一、实践出真知作为自己的信条。语文味理论研究碰到了问题,我不是在书房里继续埋头硬写文章,而是先找机会讲一堂大型公开课再说,课成功了(我讲的公开课基本都是成功的,而且绝大部分产生了“巨大影响”),再去研究自己的课为何成功,其语文味是从哪些地方来的,然后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概括抽象出理论来。也就是我文章说过的,语文味理论是研究我自己的理论。我不是像有的语文名师仅仅靠写文章特别是文章数量出名(讲课却一般),而是自己的语文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濡并进比翼齐飞,走的是一条典型的知行结合、道器纵横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冒泡】L(广州培正中学):再贺语文味。)

   四是我从一开始做教研员,就是抱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野心或雄心的。2001年赴香港参加国际语文学术会议,我提交的论文是万字长文《“语文味儿”理论构想》。2003年7月16日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重要论文是《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仅仅从这两个文章标题就可看出这个野心或雄心的端倪。我又深知,构建新的理论体系绝非易事,若要成功必先自宫(一笑),要十年二十年磨一剑,要心无旁骛(不能被股票房子吸引过去,一笑),要百折不挠(别人不给语文味评奖也绝不放弃、丝毫不影响自己的研究,以后自己设立一个语文味奖项给别人颁奖),要沉得住气,而不能一鼓作气。

   但是我一向鼓励大家要多写文章多投稿。
(【吐槽】X (杭师大附中):“谢谢程老师的引导。”
(【吐槽】X (杭师大附中):麻烦程老师方便时发一下实录,谢谢了。)

2018/01/12 新洲程某记



附一:

走进文本世界 融入生命体验

——听程少堂老师上课有感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李剑林

(《语言文字报》发表稿)

 去年,广东省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曾在福田区竹园小学执教大型公开课《旷古的呼唤——伯牙绝弦的千古之谜》,学生们在程老师独特的生命体验的召唤下穿越千古,与会老师伴随着优美的朗读体会了课堂的无穷魅力。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走进了程老师的课堂,聆听了教诲,感受了气韵,领略了风采,至今回味,仍颇有感触。

因为体贴,所以可爱

“体贴”一词,近几年来经常出现在教学和评课之中。每个老师貌似都懂得需要对学生体贴。然而,老师的举手投足、一瞥一颦之中包含着多少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体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廉价的“你真棒”随时翻飞,随意的“你能行”到处起舞,这种现象掩盖的是老师词汇的匮乏。作为业界后生,我没有资格评价程老师在“体贴”之路上走得有多远,但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老师如何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努力地走近学生。

程老师坦言,自己和六年级的学生是有代沟的。作为暖场,他用外孙的故事和学生拉近距离。六年级的学生还都是孩子,在一位近耳顺之年的老者眼里,他们就像自己的外孙一样可爱。祖孙两代人之的温情滋养着执教者,也滋润着受教者。在课堂的推进遇到困难之时,程老师不仅以年龄之别缓解学生的焦虑,让学生面对困难时变得“心安理得”,更会以语言、语气、手势、体态引领学生走出困境,走向对问题的洞明。他有“你真棒”的表达,但更重要的是还有“我不棒”的衬托;他有“你能行”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还有“你聪慧”的点化。老师对学生的体贴,体现在发自内心的气场,他的“场”笼罩着整个课堂,内有理解、关切、期盼、祝福。从感情上讲,学生是自己的孩童;从理智上讲,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一位老师若有此情怀,他便是一个可爱的人。一位可爱的老师,他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到轻松,但不松懈。

有人说,程老师的这节课和他的“语文味”开山之作——《荷花淀》有着统一的风格,那就是笑声不断。不错,板着脸的传教士并不等于老师,更不等于好老师,尤其不等于语文老师。语文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之中充满着智慧。语言的智慧至少可以让人会心一笑。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专注,不仅来自专业,同时也来自生活。许多老师都羡慕程老师在文本解读上的匠心独运,但很少有老师耐心地分析这种匠心独运源自何处。

有的老师,教学设计来自教参,课堂活动形式来自网络资源。当然,也有老师上课之前会走进图书馆吃一顿“营养餐”。程老师每次上公开课前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主题阅读,而是穷尽式的阅读。他问:“你品尝过把某一图书馆的某一类书借空的味道吗?”当然,他自己是品尝过的。没有一二十本相关书籍的阅读,程老师是不会把自己的公开课拿出来展示的。这也是程老师的公开课不可以“批量生产”的重要原因。一本教参,肯定抵不过三本专业书,几本书的提炼肯定达不到把文史哲打通的境界。程老师既注重操作方法的应用,也注重哲学原理的疏通。正因为此,他的教学才兼有方法和原理的双重功效。

程老师不无自豪地说,《旷古的呼唤——伯牙绝弦的千古之谜》这节课的教学选点,是现在小语届名师课堂教学不曾涉及的。古汉语虚词和现代汉语感叹词二者之间的对比涉及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也涉及口型、音高、音质、音色多种内容的探讨,另外还有实际交际中的场景限定。这一切又全部指向古典的气质之美。不同乐器奏响的“高山流水”乐音,为课堂营造了氤氲的氛围,推动诵读一步步走向高潮。“钟子期”到“子期”的变换,“志”与“念”的不同,这些都是文学的美点,也是专业的制高点。这些,既体现了他备课先做穷尽式阅读的作风,也表现了他作为领军人物追求卓越的风范。“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程老师是仁者,他的课如流水般敏捷、灵活、多变。

因为不争,所以不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能否改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学生倾向于认为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伯牙的琴声,而程老师认为钟子期善听任何乐音。学生的精准,程老师的博大,二者互相映衬。对于伯牙绝弦的千古之谜,程老师的解读是,这是对现世的绝望。基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他没有从学理上进行说明,单从自身的经历出发阐释这种理解,带着学生走向旷古。

课后,有老师问及自己如何能像程老师那样上课。程老师的回答是:“你变成程少堂。”即刻,有老师惊愕。他们还不懂得程式幽默。程老师要表达的是“无须像我一样上课,但需像我一样备课”,即先人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程老师强调,要有自己的生命体验,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这令我想起了他构思“菜单课”之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改变人们对语文课的刻板认识。“菜单课”的呈现,让人们倍感新奇,于是又一轮“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的感慨汹涌而来。“还可以这么上”,有时反映的是某种思想禁锢。语文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课标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但这并没有解除许多语文老师内心的疑虑。伤口一旦划开,就需想法治愈。程老师采取的是“不争论”的态度,大家先“做起来”。这不失为一种先行者的智慧。程老师把别人争论的时间都用来思考语文教学体系的搭建。“试验—修正—完善—再试验—再修正—再完善”,如此循环,让课堂说话,让学生说话。

《伯牙绝弦》讲述了“知音难觅”的故事,伯牙由于对现世绝望而“绝弦”。在这一节课后,程老师提出了“绝课”一词,他并不希望《旷古的呼唤——伯牙绝弦的千古之谜》因为没有“知音”而成为“绝课”。于是,他向后辈发出了自己的呼唤,希望我们能够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语文,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


附二:

旷古呼唤,终有应答

——听程少堂老师《旷古的呼唤——伯牙绝弦的千古之谜》有感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李剑林

(原稿)


20161028日上午,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在深圳市福田区竹园小学执教大型公开课《旷古的呼唤——伯牙绝弦的千古之谜》。本课的教学主题来自于小学六年级文言文《伯牙绝弦》,竹园小学六(2)班的同学在程老师独特的生命体验的召唤下穿越千古深味了“一语三文”的高峰体验,与会老师伴随着典雅的古乐精到的赏析体味了价值推送的无尚魅力。笔者有幸,走进了课堂,聆听了教诲,感受了气韵,领略了风采。观摩之后,赋诗以抒情,诗曰:

琴师不解音,君子逐鼎钧。

樵夫熨卿意,国士利欲昏。

高山流水在,子期留英魂。

季氏舞八佾,世间孰可忍?

一、因为体贴,所以可爱

体贴一词,是近几年来经常出现在教学和评课之中的高频词语。作为教师,貌似人人都懂得需要对学生给予体贴。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在课堂的活动推进中,在师生的一一对话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瞥一颦之中包含着多少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体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课标下,廉价的“你真棒”随时翻飞,随意的“你能行”到处起舞,这种现象掩盖的是教师词汇的匮乏,学生能力的孱弱。在教学中,体贴一词可以伴随每位教师的一生。作为业界后生,我没有资格评价程老师在“体贴”之路上走得有多远,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58岁的教师如何带着自己的人生努力地走近学生,进而带着学生走向旷古。

程老师坦言,自己和六年级的学生是有代沟的。我们知道,50岁和15岁之间的沟壑定然是层层叠叠难以逾越,而现实还不止于此。程老师用他从香港回来的外孙和同学们拉近距离。六年级,六年级的所有学生还都是孩子,在一位近耳顺之年的老者眼里,他们无疑都是小BABY。祖孙两代人之间的温情滋养着执教者,也滋润着受教者。作为暖场,也许如果程老师抛出外孙“小爱因斯坦”的昵称还会换得学生的灿然一笑。

在课堂的推进遇到困难之时,程老师不仅以年龄之别纾解学生的焦虑,让学生面对困难之时变得“心安理得”,更会以语言、语气、手势、体态引领学生走出困境,走向对问题的洞明。程老师也有“你真棒”的表达,但是更重要的是程老师还有“我不棒”的衬托。程老师也有“你能行”的肯定,但是更重要的是程老师还有“你聪慧”的点化。教师对学生的体贴,体现在他发自内心的气场,他的“场”笼罩着整个课堂,内有理解、关切、期盼、祝福。从感情上讲,学生是自己的孩童;从理智上讲,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一位教师若有此情愫,他便是一个可爱的人。一位可爱的教师,他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到松弛,松弛但不松懈。松弛的表现是言语朗朗,笑声连连。

有人说,程老师的这节课和他的语文味开山之作——《荷花淀》有着统一的风格,那就是笑声不断。不错,板着脸的传教士并不等于教师,更不等于好教师,尤其不等于语文教师。语文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之中充满着智慧。语言的智慧至少可让人会心一笑。

二、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语文味二八芳龄。如果是一个女孩子,那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年龄。而作为一项研究,它却充满着艰辛、孤寂、坚守、希冀、期许以及骄傲。程老师说,你在深圳挣下一座金山,我在深圳打下一座江山。爱江山,更爱老伴儿。专注,不仅来自于专业,同时也来自于生活。许多老师都会羡慕程老师在文本解读上的与众不同。但很少有老师耐心地分析这种与众不同源自何处。

有老师的教学设计来自于教参,有老师的课堂活动来自于网络资源。当然,也有老师上课之前会走进图书馆吃一顿营养餐。而程老师的每次公开课前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主题阅读,而是穷尽式的阅读。他问,你品尝过把某一图书馆的某一类书借空的味道吗?——当然,他自己是有过的。没有一二十本相关书籍的重新阅读,程老师是不会把自己的公开课拿出来展示的。这也是程老师的公开课“不可以批量生产”的重要原因。一本教参教书,肯定教不过三本专业书,几本书的提炼肯定教不出把文史哲打通的境界,因此,程老师在语文味教学法的建构上既注重操作方法的而应用,也注重哲学原理的疏通。也正因为此,语文味教学法才兼有方法和原理的双重功效。

程老师不无自豪地说,我“伯牙绝弦”的教学选点,是现在所有小语届名师课堂教学中都不曾涉及的。这既表现了他备课先做穷尽式阅读的作风,也表现了他作为领军人物追求卓越的风范。“仁者乐水,智者乐山”,程老师的课同样如流水一般敏捷、灵活、多变。古汉语虚词和现代汉语感叹词二者之间的对比涉及到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也涉及到口型、音高、音质、音色多种内容的探讨,另外还有实际交际中的场景限定。而这一切又全部指向了古典的气质之美。用不同乐器奏响“高山流水”,为课堂营造了氤氲的氛围,推动了诵读一步步走向了高峰。“钟子期”到“子期”的变换,“志与念”的不同,这些都是文学的美点,也是专业的制高点。

三、因为博大,所以决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能否改为“钟子期善听琴”?学生的回答与程老师的解读相映成趣。学生倾向于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伯牙的琴声。程老师侧重于钟子期善听任何乐音。学生的精准,程老师的博大,二者互相映衬。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钟子期死,伯牙都应当伤心欲绝。然而,伯牙因何绝弦,在程老师看来还另有深意。因此才有了“旷古的呼唤——伯牙绝弦的千古之谜”这样的教学主题。

文本自身给我们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知音难觅”已经深入国人骨髓。重新解读,可谓难矣!曾几何时,林非先生在他的《话说知音》中建议伯牙另觅知音已让不少人感佩不已。再觅新解,从何谈起?程老师的答案是,伯牙绝弦是对现世的绝望。基于教学对象的年龄,程老师单从自身的经历阐释了这种理解,而没有从学理上进行说明。听课者如果没有进行进一步补充,也许仍会不明就里。笔者不敏,有以下一说:

传说,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那时,那地,琴师,并不是走街串巷的艺人,也不是走穴捞金的明星。礼乐者,国之重器也。诸侯会盟之时,琴师位于国军之侧。国君之间的外交意图通过琴师的乐音优美地表达,那是一件多么高贵的事情啊!非今日之满世界横扫奢侈品之国人所能想象者也。而礼乐崩坏之后,琴师定然今非昔比。当“八佾舞于庭”之时,想必也是琴师必须转型的时候了。而一位思慕远古之风的琴师伯牙先生却不愿随波逐流。乐人的理想、气节、渴求、幻灭汇聚一身。一日山间鼓琴,樵夫钟子期闻之则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子期者,与子相期也。相期于山间,今日得相见。于是喟然为知音者也。琴师漂泊,解音者流落。此之谓“礼失而求诸野”乎?子期死,野礼无存,伯牙绝琴。此约略可解程老师“绝望”之说。这里,程老师解读的切入点是文本的讲述者想要表达什么。文本自身、文本讲述者和作者在有些作品中并不是划等号的。老师们不得不察。

伯牙绝弦,难以忍受俗世。此种慷慨悲歌之士令人唏嘘。

四、因为不争,所以不拘

语文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新课标采用了折中的方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是,这并没有解除语文人内心的疑虑。伤口一旦划开,就需想法治愈。然而,程老师采取的是“不争论”的态度,大家先“做起来”。这不失为一种先行者的智慧。课后,也有老师问及自己如何能像程老师那样上课。程老师的回答是,你变成程少堂。即刻,有老师惊愕。——有人还不懂得程式幽默。程老师要表达的是,毋需像我一样上课,但需像我一样备课。即先人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程老师强调,“一语三文”是方法,是原理,不是死板的套路。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生命体验,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这令我想起了“菜单课”的构想之初,程老师设计菜单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人们对语文课的刻板认识。菜单课呈现,人们倍感新奇,于是又一轮“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的感慨汹涌而来。“还可以这么”,有时反应的是某种禁锢。

程老师是把别人争论的时间都用来思考语文味教学法体系的搭建的。试验—修正—完善—再试验—再修正—再完善,如此循环,让课堂说话,让学生说话,甚至是让命题说话。

伯牙绝弦的千古之谜,今天,程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而在这一节课的前后,程老师提出了“绝课”一词。倘若《伯牙绝弦》真成绝课,那么在这一节课上程老师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唤——

程氏之后,语文何清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094579.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954):又发现5篇研究程少堂和语文味的硕士学位论文
下一篇:少堂志林(958):情趣
收藏 IP: 113.104.16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