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慕尼黑之行 2009-05-25 14:15

已有 4077 次阅读 2014-2-9 23:39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德国, 随笔, 化石, 博物馆, 慕尼黑

慕尼黑之行





   尽管德国的冬天也是寒冷的,但我从北欧的芬兰飞过来,却觉得在新年刚过到达慕尼黑的时候还相当的温暖。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的第三大城市,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一个修道院,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中世纪建筑的典范。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慕尼黑已尽可能地按照原样非常杰出地重建。同样在二战中受到很大损失的国立巴伐利亚古生物与地史博物馆,也在战后得到很好的恢复,慕尼黑的这个博物馆正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巴伐利亚博物馆保留着不少早期在中国收集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特别是舒罗塞研究过的材料。虽然巴伐利亚博物馆在二战期间丢失了许多标本,但那些由哈贝雷尔在中国的中药铺购买的“龙骨”仍然保管得很好。巴伐利亚博物馆的标本是按分类保存的,有一间库房是哺乳动物标本,库房内依然是很老式的带抽屉的木柜,但标本放置得井井有条。并没有专门的标本管理人员,每个门类的化石由博物馆内从事相应研究的研究人员整理,他们对标本的情况都相当熟悉,向他们查询任何一件标本都能给你清楚的信息。我需要看舒罗塞1903年研究的中国犀科化石标本,尽管都是一些单个的牙齿,但我要看的每件标本都能找到。我一到博物馆,管理人员就给我一大串钥匙,有图书馆、复印室、修复室,最重要的就是标本室的钥匙。这样,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去需要去的地方,当然,我在标本室里花了最多的时间,这里不仅有德国的化石材料,还有其他国家的化石和模型。我第一次去标本室,他们就让我看了博物馆引以为骄傲的来自希腊匹克米的灵长类头骨化石。

   巴伐利亚博物馆是一个涉及地球生命多样性和发展历史,以及地球系统与生物界相互关系的研究和科普中心,它是巴伐利亚负责化石发现的国立研究机构。巴伐利亚博物馆与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连大学的古生物和地史学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也与一些私人社团有良好的关系。慕尼黑大学以前的古生物和地史研究所,即现在的地质和环境科学系的科学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来支持博物馆的工作。博物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图书馆和修复室的工作人员同样非常重要。

   在博物馆内的古生物学家主要研究的是古动物和古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进化、生物多样性、地层、古生态等问题,也包括地质演变,特别是巴伐利亚的区域地质问题。这些研究工作一部分由地质和环境科学系的研究小组完成,也有德国国内和国际的研究人员参加合作研究。博物馆的工作还包括化石材料的发掘、采集、修理、保护、资料整理等,以便为这个国立博物馆增添更多的内容。

   博物馆就是专业科学家、记者和教师等知识分子、以及广大的公众对于科学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交流场所。巴伐利亚博物馆一方面出版两本专业的杂志,另一方面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对公众开展古生物学的教育。科普活动包括永久陈列、巡回展览、引进其他博物馆的特别展览、科学指南、通俗出版物和讲座等,还通过与学校的直接合作以及互连网进行更广泛的科普教育。

   巴伐利亚古生物与地史博物馆的历史与巴伐利亚科学院的事业和发展密切相关,而巴伐利亚科学院是1759年在马克斯三世王子的支持下创立的。1826年,在卡尔·特奥多尔王子的关心下,属于他自己的首批采自曼海姆的化石材料得以收藏到慕尼黑大学中。到1843年瓦格纳被任命为国家和大学的古生物收藏品管理员时,这批材料正式独立出来,被命名为古生物博物馆。在齐特尔的领导和管理下,慕尼黑的古生物学在19世纪末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1890年巴伐利亚的地质收藏品与古生物部分合并,又收回了曾经独立出去的图书资料,并在1919年更名为“国立巴伐利亚古生物与地史博物馆”,成为当时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专业博物馆之一。2000年古生物与地史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合并成为国立巴伐利亚古生物与地质博物馆。

   从1920开始,巴伐利亚博物馆成为研究各个古脊椎动物门类的中心。大量野外考察以及地方矿业部门提供的标本材料使得博物馆的收藏得到更新和充实。在二战期间,为了防止盟军的炸弹袭击,从1942年开始这些藏品被运往巴伐利亚皇宫。不幸的是,1944年4月这个新建筑还是受到袭击而燃起大火,有不少标本被烧毁。战争结束后,博物馆组织了回归运动并集中了保存下来的藏品,从此栖身于瓦格纳大街10号从前的城市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筑内。尽管当时资金不足,博物馆在自己组织的发掘之外还尽可能地通过购买有价值的标本来增加收藏,微体古生物学和古植物学的研究开始得到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伐利亚博物馆开始强调对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地区以及西班牙等地的白垩质沉积中发现的微体化石。

   巴伐利亚博物馆的古生物部分陈列了各个门类的重要化石,不过在战争中失去的那些标本再也无法弥补。目前,博物馆拥有的大型标本超过150万件。而小型标本,如有孔虫、珍珠、花粉和藻类等,其数量已达到数百万件,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数据。博物馆特别注意收集巴伐利亚和邻近地区的化石,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就是索伦霍芬化石,还有采自阿尔卑斯地区弗兰克-士瓦本汝拉和沃拉尔彭兰德斯磨拉石中的大量菊石。博物馆也收藏着欧洲其他国家一些经典化石地点的标本,尤其以希腊为代表,还有来自埃及、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南非和美国的材料,当然,早期来自中国的化石也在巴伐利亚博物馆的收藏之列。

   来自索伦霍芬石印灰岩中的巴伐利亚始祖鸟是巴伐利亚博物馆鸟类化石收藏中最有价值的标本,其购买经费来自众多的捐助者。还有一根单一的羽毛也出自索伦霍芬,别看只是一根不起眼的羽毛,它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化石。这根羽毛在1860年由迈耶描述,在那时被认为是地质上首次发现的鸟类存在的最早证据。

   哺乳动物化石是巴伐利亚博物馆收藏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早期就得到很大的重视。随着筛洗方法的应用,哺乳动物化石收藏得到快速的增加。如在卡尔施茨帕尔腾富尔龙根的新近纪上淡水磨拉石河湖相沉积中,通过筛洗数以吨计的砂样获得了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包括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等几个类群,它们对于古生物和地层的研究对比非常重要。还有在美因堡的桑德尔豪森地点的化石发掘活动持续了很多年,发现了几千件脊椎动物化石标本。

   在地史和区域地质的收藏品中,除了岩石标本和不同时代的标准化石以外,还有各地区代表性的岩石地层剖面和钻孔岩心保存在巴伐利亚博物馆中。收藏的岩石标本都经过了严格的科学描述,成为在今后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的对比标本。这些标本主要来自巴伐利亚各地,如弗兰克汝拉、诺伊尔德林格尔里斯、莫拉斯和阿尔卑斯地区,有些也来自邻国。

   巴伐利亚博物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而且每周还有专家为参观者讲解。每当这时都有成群结队的观众,主要是孩子们来到博物馆听讲解。与世界各地的其他博物馆一样,慕尼黑博物馆最吸引人的自然也是恐龙,在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就有巨大的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的骨架,半空中还悬挂着几只翼龙。巴伐利亚博物馆的哺乳动物动物化石也非常出名,比如在大厅中伫立在恐龙旁的嵌齿象骨架。嵌齿象是长颌乳齿象的主干类型,它们生活在中新世和早上新世,事实它们就是从早期乳齿象演变而来,特别的是体型已变得非常庞大。嵌齿象的下颌极大地伸长,上面有同样前伸的两枚象牙。它们的前面两枚臼齿,即第一和第二臼齿具有三对横排的锥形齿尖,经过磨蚀后就形成三排横脊,而最后的一枚臼齿,即第三臼齿在牙齿后部发育出一个后跟,从而变得比前面的两枚臼齿更长。当然,嵌齿象在活着的时候也有一条能伸能卷的长鼻子。

   还有一种已绝灭的象更为特别,那就是在欧洲广泛分布的恐象。巴伐利亚博物馆虽然没有完整的恐象骨架,但在展厅中陈列着复原的恐象最特别的下颌骨化石。恐象站立时的肩高达到3米,甚至更高。恐象之所以能够自成一类,是因为它们的头骨和牙齿与其他的长鼻类动物相去甚远。恐象的头骨比较扁平,而在进步的长鼻类中头骨却比较高,尤其重要的是恐象的头骨上没有象牙,即没有变大的上门齿,不仅没有变大,所有的上门齿都消失了。更特别的是恐象的下颌上有两个大象牙,它们不像其他长鼻类的下门齿那样是向前伸,恐象的这两枚下门齿从颌前端向下弯曲,再向后弯向身躯,看上去像一对大吊钩。恐象的这对奇怪的象牙有什么作用呢?因为在现生的动物中找不到这样相似的牙齿,所以尚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恐象用它们的象牙来挖掘泥土,从中拉出草根或整棵植物来食用,就是说把象牙当锄头用。而一位古生物学的老前辈还有一种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推断,他认为恐象生活在河里,晚上当它们在水中休息睡觉时,就用这对大吊钩似的象牙钉在岸边的泥土中,以免在睡梦中被水流冲走,就是说把象牙当锚用。在恐象的大多数牙齿中,每枚牙齿的齿冠上都有两条锐利的横脊。

   博物馆大厅里的一具完整的大角鹿化石也常常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在地质历史中,随着鹿类体型的增大,它们的鹿角也不断增大,在更新世的大角鹿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最大的鹿角从一端到另一端可以达到2.5米,每一个鹿角都有一个人那么长,有这么大的角它们还能把头高高抬起真是奇迹。在发情期,雄性大角鹿为了周围的雌性配偶而撕打,胜者将得到所有的雌鹿。打斗使大角鹿筋疲力尽,这常常导致它们觉察不到自己已经落入到了食肉动物或者人类的危险威胁之中。更新世的原始人类使用的不是力量而是智慧,与动物捕食者不同,人类把大角鹿赶到树丛里,在那里它们的大角被树枝缠绕就无法逃脱了。

   巴伐利亚博物馆有丰富的犀科化石收藏,在展出标本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欧洲,犀科在早渐新世以龙佐犀的首次出现为代表,这是一种最普通并被人们了解得最清楚的欧洲渐新世小型犀牛,巴伐利亚博物馆就展出了保存相当完整的龙佐犀下颌骨化石。博物馆中的犀科化石包括了在德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现的各个主要的类型,如从晚渐新世开始出现的无角犀和并角犀,它们分别是中新世真正具四趾型前肢的无角犀谱系和大型半水生的矮脚犀谱系的祖先。并角犀和矮脚犀是具高冠齿和河马型身体的大到很大的犀牛,它们的肢骨缩短的程度虽没有达到北美远角犀的水平,但仍然像远角犀一样具有相似于河马的水生食草生活方式。最早发现于德国中中新世的小型短腿的三趾犀牛奇角犀,在中、晚中新世达到它的顶峰,这种犀牛的分布远至印度和中国。双角犀出现于早中新世,其体型中等,具有善跑的长腿,颊齿低冠,它在西欧和土耳其的中中新世地点占统治地位,并残存到晚中新世。在巴伐利亚博物馆还能看到其他德国的犀科化石,如稀角犀、原无角犀、近无角犀、武无角犀、并角犀、比角犀和拉氏犀等。

   慕尼黑还有很多博物馆,据称有46所博物馆和收藏室,以及70多座绘画陈列馆,融合了整个欧洲的文化精华,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周末想休息一下,特别是星期天巴伐利亚博物馆闭馆的日子,我就去参观其他的博物馆。对我而言,首选的就是旧美术馆,这里展示有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许多欧洲名画,因其收藏有众多名家,如丢勒、伦勃朗、鲁本斯和达芬奇等的作品而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陈列馆,所收集的鲁本斯绘画堪称世界之最。在旧美术馆对面的新美术馆也不容错过,在这里可以看见19世纪的欧洲绘画和雕刻艺术品,囊括了印象派、现代派和象征主义作品,但我喜欢的作品不多。实际上,巴伐利亚博物馆所在的国王广场周围被认为是慕尼黑艺术珍品最集中的地带,如古物馆和雕刻馆,收藏了大量的希腊、罗马的花瓶、陶瓷、玻璃器皿和雕像等。伦巴赫别墅现在是慕尼黑市立美术馆,主要展示15至20世纪慕尼黑画家的作品。

   我也很喜欢去慕尼黑的各处名胜,除了那些风格独特的古建筑,英国公园最吸引我。从18世纪末期起,英国公园就成为了慕尼黑人休闲放松的绿洲,它以其约340公顷的占地面积成为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甚至比纽约中央公园还大。园内奇妙的砧木、优雅的希腊神殿、漂亮的露天花园啤酒店和有趣的中国宝塔使这里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我第一次去英国花园是在一场大雪之后,大地一片银妆素裹,尽管天气非常寒冷,公园仍然有许多游人。湖泊还没有完全结冰,成群的野鸭和其他的水鸟在一小片水面上嬉戏。在公园旁的伊萨尔河水闸口,一个顽强的赛艇爱好者正在逆流冲浪而上。我当然要去看中国宝塔,它原建于1791年,仿照苏州园林建筑的风格。宝塔在二战中也被摧毁,现在的宝塔是1952年重建的。

   在慕尼黑冬天最冷的时候,迎来了中国的春季。巧的是,慕尼黑的狂欢节正好与中国春节同时。早上我还是去了办公室,一会儿有人推门进来跟我打招呼,脸上画得五颜六色,还穿得稀奇古怪,真让我认不出是谁,最后才知道就是博物馆里很熟悉的人。原来还真不知道德国也有狂欢节,但想想慕尼黑狂热的啤酒节,那情景就跟狂欢节差不多,甚至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间狂欢节。慕尼黑的啤酒节是在9月末的两周内举行,据说每年都有超过六百万游客从各处涌来参加庆祝活动。可惜我来的时候是冬天,看不到啤酒节的盛况。那么,慕尼黑,下次我是否该在秋天的时候再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766084.html

上一篇:双湖竞秀 2009-05-21 09:38
下一篇:地中海雨雾 2009-05-29 18:21
收藏 IP: 117.71.8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