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临夏故事 2007-08-21 21:35

已有 4202 次阅读 2014-2-5 23:41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笔, 化石, 甘肃, 科考, 临夏

临夏故事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地层发育,蕴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就盛产作为中药材的“龙骨”,实际上就是大型的哺乳动物化石,可惜的是很少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最近,我们已在从晚渐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各个层位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尤其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丰富,以鼬、剑齿虎、鬣狗、四棱齿象、三趾马、犀牛、弓颌猪、长颈鹿、麝牛和羚羊等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数量和质量上不但超过了中国著名的化石地点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也超过了欧洲最著名的位于希腊的皮克米和萨摩斯地点。临夏盆地是中国,也是欧亚大陆最大的一个晚新生代,特别是三趾马动物群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三趾马、和政羊、萨摩麟和大唇犀是临夏三趾马动物群中的代表类型。
   三趾马的特点正像它的名称所反映的一样,每只脚上都有三个趾(蹄),但两边的侧趾已脱离地面,在行走和奔跑中并不起作用。实际上,许多原始的马科动物都是三趾的,如现代马的祖先渐新马和草原古马,以及铲齿象动物群中的安琪马等。三趾马并不是现代马的祖先,它是马类进化中的一个旁支,在50万年前最后从非洲绝灭了,没有留下任何后代。1832年法国人克里斯托尔就在法国沃克卢斯省发现了三趾马化石,他正确地指出了三趾马与真马的不同之处,但他的文章发表在一种鲜为人知的杂志上,所以三趾马的名字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得到承认。三趾马牙齿的齿冠很高,上颊齿具有孤立的原尖,这是三趾马的一个重要特点。三趾马曾经广泛地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在中国也非常繁多。
   和政羊实际上是一种麝牛,而在今天的世界上麝牛只分布于北美地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决定要送一样最具美国特色的礼物给中国,在动了无数脑筋后,最后选中了麝牛,而中国回赠的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熊猫。和政羊是和政地区三趾马动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数量非常丰富,它就是以在和政发现的标本作为正型首次在世界上记述的一个麝牛亚科中的新属新种,被命名为布氏和政羊,种名用以纪念对中国的麝牛化石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博士。和政羊的个体中等大小,小于现生的北美麝牛,它具有短而粗的角心,其横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头骨上非常靠近甚至愈合,这是麝牛亚科的重要特点之一。
   长颈鹿通常有一对角,少数有两对或更多的角,萨摩麟就是一种有两对角的古老长颈鹿。它的头很长,四肢更加细长,当然,最特征的还是它的长脖子,萨摩麟以及其他的长颈鹿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也只有7个颈椎,但每一个颈椎都拉长了。长脖子加上长腿,长颈鹿就能吃到高高树冠上的嫩叶,而别的动物就只能望树兴叹了。与今天的长颈鹿相比,萨摩麟的脖子还不算太长,只是与小型而珍稀的霍加狓相似。进化论的先驱,法国早期的博物学家拉马克就认为,短脖子的长颈鹿为取食高处的树叶而努力伸长脖子,这样就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长颈鹿。当然,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他的观点只是一种朴素的进化思想,实际上获得性是不能遗传的,是自然选择积累了有利的基因突变。萨摩麟正是长颈鹿进化过程上的一个中间阶段。
   上个世纪20年代,瑞典古生物学家在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发现了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这些化石被运到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其中的犀牛化石交由年轻的林斯顿博士研究。他惊异地在这些标本中发现占统治地位的是一种奇怪的犀牛,它的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具有两枚巨大的带锋利刃部的獠牙,而上门齿却完全退化消失了。林斯顿给这类犀牛取了一个名字叫大唇犀,说明它的上唇跟现代貘的软鼻很相似,可以将草叶卷起来在锋利的獠牙上切割。大唇犀的身体也非常奇特,四肢又粗又短,以至于它肥胖的肚子几乎要垂到地面上。在中国,特别是在临夏盆地,大唇犀是三趾马动物群中最丰富的种类,我们简直可以因此把晚中新世的哺乳动物群叫成是大唇犀动物群了。
   从甘肃省的首府兰州到临夏的距离并不远,驱车几十公里就到了洮河,过了洮河就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洮河流珠”是充满神奇的自然之迷:洮河在开春河床解冻时,冰块融解成一粒粒晶莹的小珠漂浮在河面上,而不像黄河那样每年要动用飞机炸开冰凌,但洮河冰珠的形成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我已经在洮河上经过了几十次,可惜还没有一次在流珠的季节看到这个自然奇观。临夏是回族的聚居地,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阿拉伯风格的绿色圆柱拱顶,也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歇山式大殿;在图案上,阿拉伯几何图形与中国花叶图案相交织,整个建筑的布局、造型以及内部装饰融阿拉伯异域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回族民俗文化为一体。无论在人潮涌动的县城还是在远离尘嚣的山村,都可以看到清真寺的身影。在野外站在山顶随处望去,轻而易举就能看到十几座清真寺,有时一个小村庄就有两座甚至三座。清真寺的院落清新宁静、别致壮观,寺院墙壁上的绘画肃穆庄严、古朴典雅。
   临夏盆地地处中国西部的干旱地区,年降雨量相当少。然而,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和政县在临夏盆地的地位却相当特别。由于南部靠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太子山麓,和政在临夏盆地中的雨量相对充足,特别是南部地区。但多雨也常常给我们的考察工作带来麻烦。有一次,我们前往三合乡的老沟地点进行工作,汽车轰鸣着爬上了崎岖的机耕道。一下车就发现天上布满了乌云,还不时洒下几点雨滴,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的考察工作,所以大家背上行装向山上爬去。这个地点的地貌以沟两侧陡立的砾岩峭壁为特点。当我们艰难地爬上峭壁顶面,发现雨真的下起来了。砾岩顶面只有窄窄的一条羊肠小道,尽管俯看峭壁之下也令人眩晕,但这个地点已来过多次,从没有感到过胆怯。而今天却有些不一样,雨越下越大,身上淋湿了并不要紧,可脚下是越来越滑,鞋底防滑的花纹早已被稀泥抹平,一点也不起作用了。随时都有可能失足深渊,我们不得不想办法自救,前、后都不能再走,而一侧是悬崖,唯一的办法就只能向山上爬,尽管也充满了危险,却是目前最安全的唯一出路了。这时地质锤派上了大用,每一步都要用全力将锤子砸进山坡的土中,因为表土已经被雨水泡得疏松了,吃不上劲。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爬到山顶,再沿山脊走到沟的尽头,然后从沟底下山,在如此的雨天和险境中这是最安全的办法。等我们回到车旁,车也下不了山啦。好在春天路旁的杨树已经枝繁叶茂,我们掰下树枝给汽车垫路,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才下得山来。这场雨是如此的长,接下来将近一周的时间里都把我们困在县城里,耽误了不少的野外工作时间。
   我们在考察中一直向南追索地层直到临夏盆地的边缘,这个边缘在地质上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雷积山深大断裂。站在盆地中向南望去就能看见巍峨的雪山,即使是盛夏,雨后的高峦也是白雪皑皑。越过群峰就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辖区,在地貌上被称为美武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最边缘部分,与山下的临夏盆地有着截然的界线。临夏的名胜太子山就位于群峰之中,海拔高达4332米。太子山得名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皇太子乞伏炽盘,他是陇西鲜卑乞伏国仁之孙,乞伏乾归之子。他的父亲在位时将他封为太子,定都在古称枹罕的临夏。大概乞伏炽盘当年常到这里来游猎,留下了这个山名。可惜他继承皇位后短短三年就灭国绝世了。太子山一带森林茂密,远远望去,一派青黛,在我们看厌了临夏盆地内的干山秃岭之后,这里的风景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据说森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我们倒是真的看见过野鸡。森林的边缘地带水草丰美,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这里游人最多的地点就是松鸣岩了,一眼望去,三座突兀的山峰并峙,峰上庙宇楼阁耸立、悬亭飞桥隐现。据记载,自元代起就有人在这里开窟塑佛,隐居修行。形成这个奇特地貌的地层是白垩纪的暗紫红色巨厚砾岩,在构造的作用下剪切成节理,沿节理的风化作用最后形成了这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上,更是人潮涌动,歌声悠扬。
   临夏盆地中心的自然景观也不是全无生机,在我们发现的南阳山化石点上就见到过上千只一群的野鸽。当我们转过山坡,呼的一声惊动了它们,飞起来真是遮天蔽日。野鸽在有石崖的地方特别多,尤其是晚上新世的积石组砾岩出露处,简直可以成为寻找这段地层露头的一个标志。在夏季,盆地内干旱的黄土塬上稍微有些湿气的山坡上也会长出浅浅的绿草,有时还偶尔能发现一两朵洁白的松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簇簇盛开的狼毒了。
   除了和政县,临夏盆地内的广河和东乡两县也分布着众多的化石地点。阿力麻土是广河县城西北面的一个乡,也是一个盛产哺乳动物化石的地方。地名很奇怪,我问过当地的老乡,原来“阿力麻土”是东乡语,意思是果子。驱车越过广通河,就可以看见悬挂在山腰的简易公路,一侧紧靠山壁,一侧濒临深渊。这条山路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雨天路面泥泞,更是险象环生。考察车只能爬到山口,就再也无法前进,剩下距离的就只有靠我们的双脚。
   东乡县是东乡族的故乡,县城锁南坝位于高高耸立的山梁上,海拔2600米,黄河、洮河、大夏河和广通河在四周山下环绕,镇上只有一条沿着蜿蜒的山脊延伸的大街,东乡县境内的一座座山梁像车轮的辐条一样从锁南坝向各个方向伸展。东乡县全境都被第四纪的风成黄土所覆盖,在被流水所切穿的沟壑地点,第三系的地层被暴露出来。锁南镇下就有一条深切的沟壑,在沟底可以看见本地区最老的晚渐新世红层及其花岗岩基底。但第三纪的红色沉积含水性能很差,而东乡地区的年降雨量非常少,所以这一带相当的干旱,很难见得到有地面的流水。在临夏盆地,东乡是最干旱的地区,人称“干东乡”,光秃秃的荒山枯岭上很难见到绿色,偶尔一见的树木就像“消息树”一样孤零零地伫立在山顶。常常是在和政大雨倾盆、雷电交加的时候,我们在东乡的工作地点却依然骄阳似火、天无片云。当然,这对我们的野外工作最好不过了,一点也不会窝工。但是,看着干旱的土地,我们也和老乡一样感到担忧。
   那勒寺乡的龙担附近以产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的丰富标本而闻名。这里是极度干旱区的代表,完全靠天吃饭。在龙担一带,老乡都住在沟两侧的山顶上,因为只有在山顶上才能找到稍微宽敞一点的平地来建造房屋。可是唯一的一个泉眼是在沟底,所以打水就成了一天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无数次来这个地点工作,常常看见老乡打水的艰辛。泉眼非常小,有一个封闭得非常严密的不到一米见方的小池,以尽量减少水的蒸发。老乡用勺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从池中盛出水来,灌入同样密闭得很好的桶里,然后将两个桶架在牛或马的背上,再驮回高高山顶上的村庄。来来回回的运水,上上下下是如此的艰辛,老乡实在太累了,就拽着牛和马的尾巴上山,节省一点力气。可怜的牛马,还要增加这额外的痛苦。
   常在临夏盆地的山岭和沟谷中跋涉,有时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路已到尽头,脚下或头顶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羊肠小道就挂在崖上。当地的老乡,特别是小孩在这样的地形爬上跑下非常从容,而我们就是借助登山镐,也常常被狼狈地搁在半空中,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然而在这些沟沟壑壑中也时常有温馨的际遇:临夏的老乡特别好客,虽然自然条件的恶劣使他们很贫困,但每次碰见我们在野外工作,都一定要请我们去家里喝茶,见我们工作太忙不能去,他们就会把开水烧好送到我们的工作地点上来。
   这里能稍微长得好一点的庄稼就是抗旱能力强一些的土豆了,据说东乡的土豆很出名,还供应出口哩。不过,再抗旱的作物,遇到大旱也没了收成。这一带没有什么矿产,可以采挖的大概就只有砂子了。在晚中新世的三趾马红土之下发育着一套非常好的河湖相砂砾岩,在临夏盆地的这个层位到处都可以看见采砂的,简直成了我们对比地层的一个标志。当然,挖“龙骨”也成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临夏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被作为中药材的“龙骨”挖掘,采取在沟壁开凿水平坑道的方法。化石被采出后,被人为打碎以便分离“龙牙”和“龙骨”。在临夏盆地,许多村民家中都或多或少有些龙骨。冬季有许多人参加挖掘,一方面因为冬天是农闲季节,另一方面临夏盆地的海拔超过2000米,冬天非常寒冷,而龙骨坑道内温暖如春,所以村民也乐于进洞。在夏季人员则大量减少,夏天是农忙季节,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夏季村民们大都到甘南和青海一带去采挖更为值钱的中药材冬虫夏草。不少盛产化石的地点坑道都相当多,每个坑道里岔道更多,最深的主坑道将近500米。村民挖掘化石除保持同一层位以外,并无什么具体的依据,只是水平地任意掘进,以至于相邻坑道间常在无意中凿通。在发现化石后就开凿岔道,但不过分扩大洞的宽度,以保证洞顶不至于坍塌。坑道内有从村里牵引来的电线,但全是直接用铁丝或钢丝作成的裸线,非常危险。洞内的运输用卸掉车轮的板车,靠人工拖拉。在坑道旁还挖有简易窑洞供休息和作饭,夜间在坑道内仍有挖掘活动。大多数富产的坑道使用的时间都很长,有的坑道已使用了十多年。
   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和科研部门的努力,临夏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正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护。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法规条例的颁布,临夏盆地私挖盗掘化石的活动受到遏止,而科学的调查考察迅速加强。在专业人员的深入探索和广大群众的热心参与下,临夏盆地丰富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必将在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764815.html

上一篇:大河奔流 2007-08-18 20:59
下一篇:丰收景象 2007-08-25 13:25
收藏 IP: 59.66.1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