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客观理性看待SCI论文 精选

已有 9991 次阅读 2016-3-12 23: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乔布斯, 民间


寒假的时候,偶然跟家母闲聊,略谈起我做的工作的细节,议论起我敬佩的同行。结果老母却流露出一种不屑,质疑的那么一种怪怪神情。我感到不爽,追问之下,才问出原委。原来家母固执地认为,论文根本没用,故而“嗤之以鼻”(原话),真正有意义的事业,要像乔布斯一样改变生活。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个社会问题!就继续追问是否是看了什么媒体报道受到引导。答曰,不是,对论文嗤之以鼻是长期固有的观念,而且代表了民间的普遍观点!

看来,这样的观点特别有市场,有群众基础,一呼百应!

其实,任何大众共持的观点,尽管有其道理,但受限于大众的理解力,必定会肤浅、片面。其实,对于论文的问题,也应该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对SCI论文跟风起哄式地一边倒地喊打,是不够客观冷静的。

SCI论文,有很多积极意义。其本身并没有原罪!

首先,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从学术深度而言,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要高于工程应用研发。如果坚持唯实用论,用经济效益作为唯一价值指标,那是十分浅薄鄙陋的!一个充分发展的国家不应忽视基础研究。实用的技术革新往往难以跟“科学研究”沾上边,且不说仅仅用成熟的技术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科研”就必须在理论上有新的发现,否则严格说来算不上科研。基础研究成果就是主要通过论文的形式呈现。

其次,论文的写作水平反映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综合职业素养。要创作一篇在写作上具有较高水准的论文,作者必须充分了解最前沿动态,要深入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有能力解决一些问题,做出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成果,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表达能力,能纯熟地运用学术话语,谋篇布局的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方面要有很好的驾驭能力。(我仅谈写作水准,至于论文科学意义,那是不好轻易论断的。)在发表过程中还要面对审稿人和编辑的种种非难,甚至反复拒稿,要经历炼狱一般的修改...这其实是属于智者和勇者的游戏。


一个科学工作者,是否具备写作高水准论文的能力,这可以作为一把标尺,来衡量他在学术上是否成熟,是否具有独立科研能力,是否具有作为学者的基本素养。这就好比八股文,在十分严格的形式限制和时间限制之下,很难写好。所以,八股文本身虽然无用,但用于人才选拔考试,却有着很理想的难度和区分度。《儒林外史》借人物之口说:只要八股文写得好,就随便学什么都容易,要诗得诗,要赋得赋。所以,各单位普遍以“是否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标准,是有其道理的。

需要说明的是,“能否写作高水准论文”只能衡量一个学者的最低水准,只能衡量他是否确实有足够的资质从事科研工作。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假如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的七零后教授不会写SCI论文,那么我有99.9%的把握说:此人科研能力极差!但论文并不能衡量学者有多高的水平。篇数多,绝不等于水平高。在顶级杂志发文,也不等于水平高。

诚然,论文不是衡量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唯一指标。但是,比起其他指标而言,论文的写作水准在衡量人的起码科研能力方面是最靠谱的指标。

任何事业的进步都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我们国家科技发展还比较落后,并未充分发展。人们对科技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在发展阶段,SCI论文从无到有,科研工作从闭门造车到走上国际舞台,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很多新问题。盲目追求SCI论文的篇数,固然流于下品,但是,比起没有SCI,写不出SCI,毕竟还算一种进步,是发展的必由历程。等到将来有一天,当越来越多的普通科技工作者都能发表SCI,大家真正认清SCI的实质,SCI不再显得“高大上”的时候,自然会停下追求SCI的脚步。

所以,SCI本身并没有原罪。经,没有问题,只不过是被一些歪嘴的和尚给念坏了。现在并不是盲目否定SCI的时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962274.html

上一篇:魂动
下一篇:博文不被精选,却被设置为热点,是何用意?
收藏 IP: 210.26.15.*| 热度|

34 马军 谢平 武夷山 蔡小宁 李颖业 谢力 姚伟 檀成龙 王毅翔 许培扬 梅钢 叶建军 潘竟虎 周浙昆 孙颉 朱勇 冯兆东 徐令予 沈友明 李强子 郭淼 徐志刚 姚灿中 周志军 gaoshannankai qzw xlianggg ghzhou5676 shenlu zjzhaokeqin wqhwqh333 loyalSciencefan zhyzh xuqingz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