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平衡训练计划的基本原理

已有 1874 次阅读 2021-4-3 04:04 |个人分类:健康管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平衡训练计划的基本原理

基于平衡丧失通常发生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特别是老年人,平衡控制依赖于多个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我们为老年人制定了一个具体的渐进式平衡训练计划,包括双任务和多任务训练。

针对平衡控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在坐姿、站姿和行走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基础、中等和高级)上进行要求平衡的练习,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这种平衡训练方案加强了平衡控制中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了跌倒相关的自我效能感,减少了对跌倒的恐惧,提高了步行速度,改善了身体功能。参与者发现该课程激励人心、价值高、有趣且令人愉快,这反映在高出勤率上。

我们为老年人制定了一项平衡培训方案,旨在减少跌倒的恐惧,改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更好的健康。本文通过对该方案的理论和证据的回顾,给出了该方案的基本原理,并详细介绍了该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实施情况。

平衡控制是一个人独立移动和独立运作的基础。然而,平衡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平衡受损是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跌倒会导致严重伤害,如骨折,造成长期疼痛、生活质量低下、残疾甚至死亡。害怕跌倒,无论是否有实际的前一次跌倒,会导致身体不活动,同时身体进一步下降和平衡受损,以及许多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风险增加。此外,先前的研究发现,害怕跌倒本身可能会增加未来跌倒的风险。双重任务表现,或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被分割时的表现在一个运动和一个认知任务之间,是日常活动的自然组成部分。健康老年人和平衡障碍者在认知压力下或在从事注意力要求任务时身体表现都有所下降,下降的风险更大

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双任务条件下的训练平衡似乎有必要改善平衡控制,因为单任务练习的平衡训练显示不会转移到双任务绩效。迄今为止,文献中报告,只有微弱证据表明,某些类型的运动,如步态,平衡、协调和功能任务在改善老年人平衡方面有中等效果,需要进一步进行高质量的研究

这项针对老年人的平衡训练方案,包括双重和多任务训练,是根据既定的运动原则和关于平衡控制依赖于多种生理系统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因素和已执行任务相互作用的知识设计和制定的

两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这种平衡训练方案在增强平衡控制自我效能感方面具有激励作用和价值,从而减少了对跌倒的恐惧,提高了步行速度,改善了身体功能。参与者还发现,该方案有趣有趣,令人愉快,这反映在一个高水平的训练中出勤率。

证据与理论

站立的能力,以安全的方式行走和进行日常活动取决于生理机制的复杂相互作用,许多系统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平衡。一个总结了导致功能平衡不良的六个系统的模型已经出版,以帮助治疗师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采取特定类型的干预措施平衡问题。我们的计划包括旨在强调和改善该模型六个系统或领域(不包括生物力学约束)中的五个的练习,即稳定性极限、预期姿势调整(APA)、姿势反应、感觉定向(体感、视觉和前庭),步态稳定性(动态平衡)。

平衡控制也需要许多认知资源,而且姿势任务越困难,就需要越多的认知加工。平衡控制和其他认知加工共享认知资源,因此,同时执行次要任务会影响健康和平衡受损老年人的稳定性。表现水平因次要任务的复杂性和类型而异。此外,次要任务影响平衡、步态和跌倒风险,其是老年人。由于双重任务对日常身体表现有重大影响,我们认为双重和多任务训练是平衡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基本运动生理学原理,训练适应是特定于所训练系统的,训练特异性也是运动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证据支持特定训练的有效性,以改善健康老年人在双重任务条件下的姿势控制。本计划遵循专一性原则,即它基于针对各种平衡控制系统的练习。它还旨在改善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特定情况下的平衡性能,例如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姿势稳定性或能够在保持平衡的情况下突然避开障碍物,同时行走和回答问题。

我们的课程是循序渐进的,因为练习可以在不同的水平(基础、中等和高级)进行,使每个人在整个课程中都逐渐具有挑战性。这一进展遵循任务分类法,解释了每个人如何通过执行日益复杂的训练任务来提高自己的技能,以及运动生理学进展的基本概念,即强度、难度,或者,随着身体对运动的适应,运动的复杂性需要增加

尽管方案中的练习主要针对身体功能和活动领域,但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我们认为方案还可以通过增加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来影响领域参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80022.html

上一篇:神经肌肉训练项目课程
下一篇:平衡训练的功能顺序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