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学界的红牌与黄牌

已有 3396 次阅读 2021-3-15 11: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界的红牌与黄牌

冯兆东(2021-03-15)


一、科学造假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是国际地屡见不鲜。

美国东北部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是一位诺奖获得者,曾假造实验数据,后来被逮着了。人们一直不太理解,都得诺奖了,为啥还造假?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为了“成就”自己的“岩漆碳测年”(varnish carbon dating)梦想,竟然在他的岩漆里人工掺假,假造年代。后来被逮着了。韩国一名当时叱咤风云的基因排序学者,因造假而臭名昭著,被韩国学界排除了。中国华北某大学的一位HAN教授,也因造假而获得几亿的科研经费和科协主席的头衔。后来因为别人和他自己都不能重复他的“著名”的实验而隐退江湖。一位中国东南部某大学的著名青年学者WANG教授,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滥发和重发文章,最终被学界和政府唾弃。总结:造假确实是十分严重的问题(红牌问题),一经发现,就必须致造假者于“学术的”死地。


二、有的问题只是“不合”规矩,它们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规范化而消失的。

目前呢,学界“不合”规矩的问题确实不少。这里举个例子:一稿多发问题。上述WANG教授的”一稿多发”确实是为了赚取名利,而且是赤裸裸的赚取,是钻了“科学管理上”的数篇数的空子。可是,如果不是为了钻“科学管理上”的数篇数的空子,也许“一稿多发”还有合理性呢。例子一:一个研究生物物理的人,也许他(她)想先在生物学圈子发表他(她)的成果,以达到与生物学家交流的目的。稍后,他(她)也许想将同样的(或几乎同样的)成果发表子在物理学圈子,以达到与物理学家交流的目的。只要“篇数”不与名利挂钩,他(她)有什么错?例子二:上世纪末正是中国学者追逐SCI的时段,也正是中国学者进入国际舞台的时段,也还正是中国科学被国际圈接受的始端。正是那个时段,中国人的质量好一些的文章几乎毫不例外地发表在国际杂志上。为了鼓励这些学者将他们对国际科学前沿的把握和最好的科研成果与国内学者进行交流,不少中文杂志是公开鼓励一稿两投或“先英文后中文”的。现在看来,一稿两投是“不合”规矩的,但当时不仅是合乎规矩的而且确是应该被鼓励的。总结:一稿多投问题:只是犯了“规矩”的问题(黄牌问题)。只要“科学管理上”不再是数篇数,也许“一稿多投”还有益处呢。我愿意相信:目前科学界的不少问题只是“不合”规矩的问题,它们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规范化而消失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276834.html

上一篇:农历2021年的愿望
下一篇:推荐:简历要点的模式
收藏 IP: 61.163.21.*| 热度|

1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