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逻辑思维和逻辑表达:与黄荣彬的争论

已有 3268 次阅读 2018-12-10 15: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Ø  冯兆东:我在帮同事和学生修改英文稿件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中文版里就存在的无厘头问题。我在教地学英文写作,让学生(博士生)找一篇与他自己的兴趣相近的较好中文文章,然后翻译成英文。在订正时我被遍地的无厘头问题缠绕着和困扰着。我不得不去细读中文原文。结果我发现:原来中文稿本身就是典型的无厘头无厘头:逻辑不清,但也不是全然混乱。

Ø  黄荣彬:虽然引自西方的逻辑学在中国是合法的学科且一般放在大学的哲学学系,也就是放在文科。但是,中国的学术,文科需要讲逻辑吗?所以,逻辑学在中国基本没有了地位,逻辑学者基本没有话语权。我是偶然的工作机遇发现理科太需要逻辑学知识了,自己学习,琢磨,实践,颇有心得,乐于推广。你了解科学归纳法吗?具体来说就是穆勒五法,我觉得它是科学的本质特征。

Ø  冯兆东:我还是坚持:逻辑学确实有它在象牙塔里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有逻辑思维逻辑表达的能力,尤其是学者。如果说,由逻辑学家去倡导逻辑学的普及,我太赞同了。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每个人(或每个科学家)都得学通逻辑学,甚至要求每个人(或每个科学家)去掌握那些逻辑学的抽象概念。再次,逻辑是一个文化。例如,由辩论赢得争论就是符合逻辑的,由强加赢得争论就不符合逻辑。

Ø  黄荣彬:不赞同你的观点。思维规律已经被认识,并且已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完全可以有系统的学习它。没有知识,就没有相应的能力。中国学界,逻辑学知识的缺失造成了思维能力低下。缺乏有关概念的知识,概念模糊就是我们学界的特征。关于中医与西医的争论不休,根本的原因就是对医概念的划分不到位,医,不能仅仅划分为中医和西医,西医一词不能用于指称现代医。概念模糊还表现在学者不懂定义的方法和规则,违反定义规则的事例很多。概念不清晰,何谈命题与推理?

Ø  冯兆东:不过呢,我认为,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逻辑思维逻辑精神,而不是灌输现成、灌输经典、灌输框架(例如孔孟),人们的日常思维方式也会改变的。人们的日常思维方式会也影响科技思维方式的。总之,我还是认为,逻辑并不是抽象的东西,它是一种文化习惯。

Ø  黄荣彬:我在科学网活动的目的是做逻普,即,普及逻辑学,就如科普,普及科学。我们国家科普做的很多,但你觉得我们科普工作效果好吗?我觉得不好,竟然连《公民科学素养基准》都漏洞百出。这个情况,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逻普做的不好。只要不普及逻辑学,就不能普及科学,这是我给出的命题语句,表达我的看法。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缺失逻辑学课程,以致我们的学者缺失逻辑学知识和相关训练,逻辑观念淡薄,对逻辑多有误解,而且由于背景知识的差异,讨论往往南辕北辙。我所说的逻辑学知识,是包括有关概念的知识,有关命题的知识,有关推理的知识,有关论证的知识,以及三律这样的知识体系,而且是形式化的,它是我国知识界合法的一门学问,只是被忽略很久了,特别在理科。不知道你有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门课?

Ø  冯兆东: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逻辑学的,虽然翻阅过教材和著作的。我讲的是写作的3Ccomplete, concise, coherent。科技文章:自然得现讲科学逻辑啦。您做个引子,我们一起讨论?我写过关于科技文章的4的博文的。4股:(1)Why did you do that research? (2)How did you do that? (3)What are the results? (4)What is your interpretation?

Ø  黄荣彬:我觉得,逻辑,应该指思维规律,首先是思维形式规律,也就是推理过程要符合思维形式规律,要推得出。形式有效,才能保证内容可靠。前提真实,形式有效,推理结论才可靠。没有论证的文章不是论文,论证需要推理。这方面的知识在逻辑学里。

Ø  冯兆东严密逻辑:指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是平稳连贯的,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也是平稳连贯的。没有指代不清,没有成语接龙,没有多余的词和句子,没有“有歧义”的句子,没有需要猜测才可能理解的断层(哪怕是小断层)。一篇文章只有5-8页,您得既做到惜字如金而又能让大同行很容易地跟着您的思路走。一篇文章就像一本装订好的书:多了页和少了页都不顺眼。

Ø  黄荣彬:我们还没有做到人人知法遵法(思维规律和规则),做不到就没有必要将逻辑挂在嘴边

Ø  冯兆东黄老师,请容许我抬个杠?逻辑思维和逻辑是“日常”的和“大众"的,没有必要将其过分”哲学化“或”神圣化“。总之,讲话符合逻辑,写文章符合逻辑,这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这所有人里包括学过逻辑学的和没有学过逻辑学的。再次,逻辑是“日常”的和“大众”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150858.html

上一篇:科技写作:与罗娜的再对话
下一篇:Nature和Science:别太爱也别太恨
收藏 IP: 1.194.187.*| 热度|

3 王立新 禹荣明 王兴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