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仲绩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j6189

博文

不信东风唤不回 精选

已有 4595 次阅读 2020-2-9 09:5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6fff23c6gy1gboznk4nqqj20c80ic3zs.jpg

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记得在非典的那段时间里,有华中科技大学的陈老师来徐家汇的煤科大厦找我,但他不愿上楼来坐。后来,咱俩就在大堂一个角落的沙发上坐了半天,周围都是行色匆匆、与专业不相干的人,说话显得随便、私人些。

陈老师是搞CAD的,一位当时国内已经蛮有名气的软件公司老总。其实一直有关注到他们,因为国内没有前端造型软件的支持,CAE势必独木难支,但也不太看好这个行业,因为国内CAD核心驱动模块缺乏,总觉的还缺了一口气。况且那时正值非典灾害泛滥,人心惶恐。可陈老师自有逆流而上的乐观,说到了非典时的蛰伏: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等正紧锣密鼓的在行动,犹如弯道超车时发力的那一瞬间,积聚后劲发力有理有节有序,给人精神提振,油然而生敬意。陈老师走了以后,彼此联系不多,但我一直在关注他们的进步,希望有这么一个机会合作。直到近年又有机会,见到了他们学校的另外一位陈老师,陈总,在做底层的多领域物理软件平台之类的开发,在软件界也做的有声有色、风生水起。记得这位陈总第一次到张江的上科院来的时候,还没有挥师在江南扎营,但武汉人那种实实在在的“热干面”精神给人影响深刻,不玩花里胡哨的那一套,实在、够劲。这类软件产业枢纽性的平台建设,对于形成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应该是个共聚共享的机会和舞台。世代人才辈出,时代难覆轮回,欣喜之余,我也没有再去打听前一位陈老师的消息。

眼前一场新冠肺炎灾害来袭,不禁又令人想到了当时的那一幕又一幕。我们从不缺乏有技术有抱负的人才,我们也从不缺乏有需求有攻关的市场,可多少年来,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总是徘徊在供应链、生态链的周边,循环往复,举步维艰。如果说,一个人的一次挫折是一种非常私人的感受,而几代人几百上千万人次的挫折,则已经不是光靠科学和激情所能解决的了。即使能在某个领域某个节点取得了前人、旁人所没有的成就,没有有序的延续功能和制度保障,只是颗粒状、片块形的,依然会徘徊在整个生态链的外围,因为生态链修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科技进步的速度。

每一次挫折都会给一个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几代人的挫折就是历史的悲恸和包袱。就是在举国体制里,精心规划和全力配备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可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有着七十五亿人的村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共同做贡献才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犹如娃娃学步,每一项科技进步都是站立在前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每一个产业成果都是依附在前人的业绩上所成功的,没有行业内齐心协力的合作,建立不起来产业的供应链,没有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认可,就建立不起来充满活力的生态链。“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循环,以及心灵鸡汤的幻觉,都需要有产业成长环境的思考,也就是人文的考量。

由眼前的这场劫难想到了产业建设,也由产业建设再回到眼前的这场劫难,其实它们的人文都是相通的。人心不古,那种朴素的正义感,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如果有一天,人们能侥幸逃过眼前这场劫难,那无疑是又一次大自然对人类的“训诫“,请不要说是谁有多大能耐战胜了的,那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和历练让我们渡过了这个坎。无论是过去的非典,还是这一次的疫情,都需要记住那些曾经为之牺牲的人,那些奉献的人,那些伸出援手的人,不然,下一次病毒再来袭时,谁会来救你?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说再闷2周,把病毒“闷死”,其实就是希望不要去添乱,这也是在前方浴血搏杀的勇士对于后方吾等的庇护、包容和宽慰。“一次整体急刹车,让我们停下了奔忙的脚步。给每个人足够的时间沉思,给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回望。”感谢、感动后的泪目、动容,浸润于那一时刻的惊恐,“只有面对最真实的痛苦和死亡,才能发现生命的意义。”

 “乐观者在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在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5605-1217689.html

上一篇:哦!口罩
下一篇:寻觅2020年第一片雪花飘落的声音
收藏 IP: 101.87.52.*| 热度|

10 郑永军 贾玉玺 曾跃勤 张晓良 李方和 夏炎 王林平 朱晓刚 刘炜 徐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