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不回邮件:小事情大文化 精选

已有 22760 次阅读 2014-2-21 22:21 |个人分类:社会热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又在事情过气以后才来凑热闹,前两天又去忙别的娱乐大众的事情去了。但作为一个被不回邮件文化伤透了心却还不得不一笑而过的人,说几句吧。

先说说我是怎么被伤害的吧(我们以故事开头,最后上升教育高度哈)。若干年前我代替一休假同事负责一门课,那不就要管期末考试么,在我定好考试时间和地点的时候发给相关教务员让她通知学生按时考试,我发了邮件之后她没回复,我就打了电话确认,她答应我会通知。结果是茶具,我那天领着几个监考老师带着卷子到了考场,一个学生没有。打电话给那个教务员,她一口咬定我没发过邮件!严重教学事故!我当场给教务处电话,告诉事情来龙去脉,教务处说你把那封邮件转发给我们,可恨的是那个时候学校办公邮箱竟然没有保存发件功能,我就无处申诉了。当时我特想动用我在计算机系的哥们把那封邮件找回来,教务处人劝我作罢,最后重新安排考试。从那起,我学乖了,但凡牵涉重要文件的邮件,发给直接负责人的同时cc给自己和相关领导一封,虽然邮件石沉大海的命运没改变,但是我的命运改变了,我不再是承担错误的那个人了(注意是承担,错不是我犯的,是不回邮件犯的)。

这仅仅是我无数次受伤的一个小小episode而已,还有很多很多,且听我十年后的下回分解哈。受伤太多之后我就想,为啥他们不回邮件呢?为啥呢?带着这个重要问题,我决定到新加坡,一个超过五分钟回邮件都会内疚的地方,去呆个几年,希望反差能为我对这个深刻的哲学问题的思考带来一丝灵感。在新加坡那几年,书读的不怎么样,倒是把不回邮件这个长期困扰我的哲学问题好好思考了一番。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理由,这里我说的是我个人观察,不完全归纳哈。

1)我们还没有形成邮件文化。有人说,开玩笑,我们现在网络比他们快多了!这个邮件文化不是 办公电子化那么简单,主要是我们的交流习惯和community of practice。我们是熟人社会,大部分时候都是口头解决很多问题,但我们正处于从以口头交流为主转向以文字交流为主;西方是流动社会,很早以前就已经是合同社会,contractral society,通过文字来交流,当然他们也有口头,但我们说的是工作,是跟陌生人或者工作相关的人之间的交流。他们口说无凭,口头的最后都会落到合同上,而我们基本是口说为凭,不需要文字确认,现在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加我们才开始转向文字交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电子邮件的出现就大大迎合了西方的交流方式,而对于我们来说,真有点水土不服。所以我们经常会碰到给某些老师发了邮件,没回复,但是见面,他会说,你的邮件我收到了,我常常暗地里想,难道给我打“已收到”那几个字那么难么?大家把掐架等各种现实中的行为都搬到了网上,还有发扬光大的趋势,唯独是这一项从小长辈们教的最基本的别人跟你说话你要吱一声的礼仪没搬上去。这个时候为啥就感受不到那点虚拟的真实呢。可是我现在已经习惯了没有那吱的一声了,而且有时候我自己也不吱了。但为啥中外民众对收件方不吱声感受那么强烈呢?老外是觉得他们的规矩被破坏了,习惯了制定游戏规则的他们当然不爽。老中呢,我们一言九鼎文化如果能一直保留,大家估计也不会稀饭邮件,只是现在不靠谱的人越来越多(严重点就是信用危机),口头肯定靠不住了,大家也就对笔头有了期待。

2)中西方对沉默的理解不一样。西方是silence is admission,一个事情你不回复,那么有可能被默认为是同意。我们是silence is rejection,但碍于中国面子,不好赤裸裸地将一个不字打出来,于是便采取沉默。所以很多中国人不回复的邮件都是对方不想给你正面答复的邮件。我觉得我们从小学习的读心术在解读这个silence is rejection这点上还是很有用的,听说不少人报考博士的时候给老师写了个邮件,老师那几个星期出差没回复,他觉得被拒了,赶紧换个老师考,若干年后跟那个老师回首往事,那老师才说一句,我那个邮箱密码忘了。我个人倒是觉得我的网络脸皮比现实脸皮厚些,所以我一般rejection都是直接回复。

3)累不觉爱了。我们的邮箱反过滤太不给力了,各种垃圾邮件,看多了就麻木了,除了几个自己知道的人会看看,其他的一律删掉!!!还有就是我们很多邮件特别无厘头的,看多了也不想吱了。比如有些人常常转发一些跟我完全不相关的邮件,他不知道我就是扫一眼马上点击删除也要花时间的。还有学生常常给我发一段翻译,说老师这是我另外一个课的作业,你能帮我polish一下吗?我看到火冒三丈啊,我额头上写了我是代做作业的吗?还有一些找我看论文的人,没缘由,言简意赅得吓人:请你帮我看一下某篇论文,我虽然有服务社会的义务,也不至于为一个陌生人奉献我那少得可怜的空闲时间吧!有那闲功夫我给我同事看看论文不好,听学生聊聊他们的恋爱故事不好。好歹来点真诚的话语,让我觉得我不是被别人耍啊。这种负面信息对人的杀伤力是很强的,慢慢地,对于可回可不回的就不回了,再慢慢地,对于必须回的也不回了,从此不回邮件大军又多了一名新成员。

还有很多,包括之前一些老师提到的中国科学家没有promote的意识,没有与社会互动的意识等等,不列了,列完估计得到明天去了。

我们来说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吧:对老外的抱怨,我们不要跟着一起抱怨,要向他们解释清楚,这事情无关乎人品,你们回邮件的文化值得尊重,我们不回邮件的文化也应该值得理解,不然就是文化强权了,这在这个鼓励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可不是件好事。各种行为习惯和文化知识上场,以小见大地让老外领略一番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但为了跟国际接轨,而我们又还没能成为游戏规矩制定者之前,恐怕我们还是得养成回邮件文化。治不回邮件的西医绝招就是:把一个中国人放到一个孤岛里,十天不允许他说话,邮件是唯一一个情感需求沟通交流的渠道,让他将唠嗑的本性通过回邮件发作出来,估计以后他回邮件比新加坡人都快。

但我们要用中医从根源治呢,那就得从娃娃抓起,培养我们学生的良好邮件意识,终于扯到教育大业上了!为了让我自己少一些不想回的邮件,我对我的学生要求特别清楚,给我发邮件我必回,但必须得有标题,也必须告诉清楚你的班级、姓名,如果他们匿名,我一定会问清楚姓名才回答问题。我打算从这个学期起要求他们得起一个到点的邮件标题,不能给我来一个“求助”,得是“口译记录缩写问题求助”,不能是”失恋求助“,得是“失恋后注意力缺乏求助”。这些有助于他们抓住交流的关键问题。语言学习归根结底就是交流技能的训练,我们很多语言老师天天抓语法,却抓不住交流关键,那不是误人子弟么。而对于回复邮件,我的学生有一个习惯比不回复让我更哭笑不得,那就是设了自动回复。他们不明白自动回复比不回复更恼人,自动回复让发邮件的人一阵惊喜,却发现不是人话,是机器说的话,要有心脏病的人,这过山车式的情感变化会出人命的。

按从小写作文的习惯,最后再来一句提升高度的:人的行为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很简单的行为都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在里面,这个不回邮件的问题放语言学就能做好几个博士论文,社会学估计更多,心理学也有。有人说,这有意义吗?它引起了那么多人的不快,为啥就没意义呢?难道非得开发出一种用于抗不回邮件所引起的不快的药才是有意义?不吃药能治病不更好么?

这个世界不缺乏有价值的课题,缺乏的是发现有价值课题的眼力,更缺乏证明某个课题价值的能力,最缺乏的是将课题价值真正实现的毅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9982-769625.html

上一篇:穷并淡定着
下一篇:周末了,开学了,我该换个智能手机了
收藏 IP: 113.64.136.*| 热度|

20 刘立 张骥 余国志 戴德昌 王海辉 张能立 李万峰 麻庭光 王府民 李天成 刘淼 强涛 苏光松 王永林 田云川 李健 李宇斌 hangzhou wangqinling ch55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