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如何去评价一本书 精选

已有 8027 次阅读 2013-12-29 20:27 |个人分类:论文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是一个同事问起我对某本书的看法而引发的一系列感想。

同事问:《XXX》这本书据说很烂,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我知道对方或许期待我来一个,“对,很烂的一本书”,用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气概说出来,或许会让被论文、项目、和职称等压抑着的同行快意一把人生。我要说,这本书还可以啊,对方会要么觉得我卖弄自己那点小知识,要么觉得我偏颇,不纯粹,因为书的作者是我的熟人。在这个坑面前,跳还是不跳?于是有感而发。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评论任何一本书是好或差,但单纯去评论一本书很差或许会导致评论者失去一个了解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过程的机会。我们用“那本书很烂”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来评价一本书,其实是最容易的,它还往往备受欢迎,因为这个烂字背后背负的不是对书内容的评价,而是评论者对作者或者某一个流派的愤怒。我不习惯于用一句话去评论一本书,如果非要对某本书做一个感情色彩很浓的好或差的评论,那么我在评论完了以后会倾向于去看为什么一本引起人神共愤的书会出来,并且还有不低的索引率。

书出了奠基性的经典,还有开拓性的尝试。有些书收录基本是某个新领域开创性研究,若干年后在方法和数据上可能都会显得有些欠深度,就像我们现在看自己十年前的写作,也会觉得幼稚。但是你如果回到10年前,对于一个起步性的研究领域,方法也属于比较原始阶段,对于书中所有作者,敢于去尝试和做出来本身对这个领域就是贡献,这种贡献很难被衡量的,这类书就往往会被不懂行的人认为是烂书(当然也不排除是真正意义上的烂书的可能)。真正了解这个领域发展过程的学者反倒往往会继续引用这类书以作为他们对这些开创者的致敬。

在我不知道研究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也特别倾向于非常‘犀利’地给某些书或者论文套个‘烂’标签。这似乎是我们认知的一个习惯,小时候看电视出来一个人,家人就会说,这是个好人,这是个坏蛋,我从来不会去质疑为什么他是好人或者是坏蛋,只会跟着一起享受她们在恶狠狠地说出‘这是个坏蛋’这句话的快感。但是慢慢地,我更多地是不敢也不愿意去以一个好或者坏来衡量别人的研究。这类开创性的书或许对现在的研究方法可能已经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但是对于用来指导学生或这个领域的新入门者却很有价值,这些不那么成熟的研究可以让新手们学着怎么去做研究,它们的不完美可以让新手更快上手,我个人认为它对新手的启发比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的奠基性论文或许要更直接。

我们周围不少人往往倾向于误以为批判性思维是要把某个东西批的一无是处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实则不然。以评价一本书为例,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要搞清楚它为什么存在,它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维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的问题和价值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每一个了解一个学科发展的机会,也能更好地使用它。有水平的批评都是建立在承认某一本书对学科做的贡献上面。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9982-753989.html

上一篇:笨人的社科类论文写作经验谈
下一篇:谈谈考研基地对个人的副作用
收藏 IP: 113.68.239.*| 热度|

7 刘钢 张忆文 王启云 文玉林 文克玲 曹聪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