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村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xiaoyingz

博文

沙漠治理观念中的几个误区 精选

已有 17014 次阅读 2010-3-11 14:32 |个人分类:气候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沙漠治理, 方法, 误区, 观念, 实践

                             

 沙漠治理观念中的几个误区

     我是学水土保持的,但是近几年水土保持专业另起了一个名字叫“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成为一个专门的专业,就是说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有着同根相连的关系,所以我也被大家认为是荒漠化治理方面的专才,但是我对荒漠化治理的确是半瓶水,但是看了社会上关注荒漠化治理的同志们的想法,我又不得不说一些让大家失望的话。

我觉得社会上的人对于沙漠治理在观念上还有一些误区,现将其列举如下:

首先,治理沙漠不是固定沙漠,固定沙漠仅仅是治理沙漠的一个首要步骤。治理沙漠的终极目的是使得沙漠产生某种顺向演替,即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称为初生演替,使得沙漠从沙漠景观改变为草原景观或者森林草原景观,这些景观必要的一个条件是有生物生产活动。同时沙子必要地改变为能够生产生物,有一定营养的土壤。所以,治理沙漠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沙子变为土壤后,土层的厚度,例如在毛乌素沙地的东南部,经过50多年的综合治理,有些沙地的土壤厚度已经达到了4cm,效果相当不错。有了土壤层,有了腐殖质层,沙子一般就不会再流动了。

一个没有生物生长的沙地,用别的化学方法再治理,就是完全固定了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当然对于住宅,城市和道路还是有些用处的。所以荆州老叔(他的真名叫高德敏)所说的利用沙子造砖,然后用砖大面积铺到沙地中的作法没有实际意义,尤其对于大面积治理沙漠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对于铁路两边,公路两边以及城镇的沙漠治理是有意义的,而且人们已经在行动。例如,如果到陕西榆林城去,可以看到在古老的街道和住宅区的小巷子,全部是用砖倒立铺过来的,其用砖量应该以万为计量单位了。但是假如用砖铺了沙地,沙地就不流动了吗?依然不是的,还要流动。砖本身也会被再次风化为沙子,仅仅是时间上推后10年左右。

另外一些人认为用塑料薄膜来覆盖来治理沙漠,这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大面积覆盖不可能,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是33.76万平方公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是4.88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约4.43万平方公里库姆塔格沙漠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腾格里沙漠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加上河西走廊地区的沙漠和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中国的沙漠总面积超过52万平方公里,要给这么大面积的沙漠覆盖地膜或者铺上砖,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倒回一万步,即使把地膜全部覆盖上,也不会阻止沙漠的前进,首先,地膜的受力强度很有限,在7级大风下很快会破坏,第二,地膜也是会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分解为粉末的,尤其在极其干燥的条件下,第三,沙漠中地形是很复杂的,新月形沙丘的高度就达到了50多米,小的也在十几米,铺设是很困难的。最根本的,固定流沙不是治理沙漠的终极目的。我们民间有许多人十分关注沙漠治理,提出了许多想法,铺砖和铺地膜是其中两个典型的例子,但是老实说,都是不可取的。

荆州高德敏老师还提出一个方案,就是在沙漠中修建许许多多的储水窖,来储存雪水,这个方法好不好呢,很好,但是不够实际,对于东部沙地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西部沙漠是不合适的。西部地区的人们为了节省水,早就发明了类似的坎儿井。高老师可能没有考虑到降雨量和蒸发量问题。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00mm以下(过了玉门关),而玉门关以东到榆林这段的降雨量在100mm以上350mm以下。全年降雨量不及南方地区一天的降雨量,而且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就是说在普通水窖中,也会因为蒸发和渗漏而消耗掉全部雨水,特别是西部。在新疆伊犁地区,多年不降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水窖面临的尴尬是无水可存。而且,在沙漠地区修建水窖因为没有牢固的地基,所以全部会坍塌。

治理沙漠的第二个观念误区是混淆了沙漠和沙地的区别。一般来说,我国的沙漠处在宁夏以东的是沙地,我国的沙地多数处在草原森林景观地带。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松嫩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沙地地区的降雨量一般在250mm以上,沙地中部分地区的水量还是很丰沛的,例如陕西榆林,由于降雨量达到350mm,有河流水系,所以这种沙地的治理就比较容易,植物也容易成活。十年前,榆林农村地区的地下水的水位仅仅只有5m左右,而且水质甘甜爽口,就是现在榆林人依然在种植水稻。所以,沙地的问题主要不是流沙固定,也不是水分不足,而是土壤没有形成,生物无法大面积生长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地下水相对多,但是地表水很少,植物无法持续生存问题。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沙漠和沙地有什么区别,区别第一就是水分,沙漠中是极其干旱的,所以我的老师说无法治理是正确的,但是他并没有说沙地也是无法治理的,沙地的治理在毛乌素沙地,在科尔沁沙地都有很好的经验,例如科尔沁沙地引种的樟子松已经成为当地的优势树种,面积很大。有了水分,就有了生物生长的首要条件,所以,沙地治理在我国近几十年成效是很大的。许多地方的林草覆盖率已经达到70%以上,沙地中不仅出产象甘草等药物,而且出产木材、粮食等作物。沙漠和沙地的区别之二,就是沙漠本身没有植物,流沙非常多,而且多是大沙丘,而沙地中天然植物很多,可以就地利用。沙漠和沙地的区别之三是,沙漠中的沙丘是巨大的,而沙地中的沙丘一般不高,地形起伏不大,沙漠中沙丘流动性大,而沙地中的沙丘流动速度很小。沙漠和沙地的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土壤,都是荒漠化地区,沙子中基本没有营养物质,营养渗漏和流动很快。

我国的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大约300多万平方公里,数目很大,但是荒漠化面积并不都是沙地和沙漠面积,还包括荒漠化面积,石漠化面积。所谓荒漠化就是指退化土壤的土质正在发生变化,营养正在减少,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贫瘠化很严重,基本不能再生产植物的土地,这部分土地是沙风暴的主要源发地,多数是退化草原。而石漠化土地是指,在强烈水蚀下,细沙粒土粒被流失殆尽,石头已经裸露的地区。荒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共同组成了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是这部分土地中有些地区还在住人,还有希望。住人地区的治理可以采用高德敏老师的建议。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治理沙漠指的是整个沙漠和荒漠化地区,所以方法就大不相同了。

治理沙漠的第三个观念误区是混淆了治理的尺度。我国的沙漠面积是52万多平方公里,而毛乌素沙地总面积为3.98万平方公里,浑善达克沙地面积大约5.2平方公里,科尔沁沙地面积大约5.06平方公里,呼伦贝尔沙地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加上松嫩沙地,我国沙地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公里,而如果把沙漠和沙地总称为沙漠,那么沙漠总面积超过了68万平方公里。而且我们讲,中国的沙漠化面积还以每年32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前两年的数据)。我国的沙漠化和荒漠化面积达到了300多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个巨大的数字,从景观尺度上来讲就是大尺度。大尺度的东西就必须采取大尺度的措施来解决。那种小打小闹式的小尺度,精细化的解决办法是不会起多大用处的。

打个比喻,我们是林业工作者,在荒山野岭中栽植树木,那叫林业,但是也有一部分林业工作者,他们搞的是城市绿化,叫“园林”,以精致美丽为目标。而林业工作者的工作目的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荒漠化,另外一个作用现在还有个漂亮的名词叫“碳汇”。很显然,园林和林业的作用是有根本区别的。

同样,因为尺度不同而采取的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也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者基本上已经一致性地认识到治理沙漠的根本途径是大面积大规模地调水。高德敏老师不同意这个方案,他认为没有可操作性,因为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高老师的想法代表了中国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认识。这个就是没有认识清楚治理的“尺度”,他们以小尺度的方法来对付大尺度的问题。只有用大尺度的调水才能解决大尺度范围内的水文、气候和自然条件,从而才能根本治理。我在我的狂想博文《世界土地整治千年规划》提出的就是这个调水规划,针对的就是大尺度环境治理问题。

所以,无论是民间的科学家,还是经院科学家都应该提出附和尺度要求的治理方法。那些覆盖砖块、大水窖、覆盖地膜等方法都是针对小尺度的方法。而只有造林种草、大范围调水等措施才是大尺度,适合大范围的措施。而使用人粪尿实际上也是一个适合小尺度,仅仅适合在东部沙地使用的方法。如果在西部沙漠地上,再多的人粪尿也会快速分解气化。

治理沙漠的第四个观念误区是认为仅仅用物理的和化学的、或者工程的方法就可以包揽一切,解决问题。实际上,要正真解决问题,必须采用生物方法,同时兼顾其它方法。这有个主次问题。生物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生物可以繁殖再生,只要治理好,它可以自动修复自动产生持续效果。而其它方法都不具备这种效果。比如,有人发明了一种胶,可以固定沙漠,效果很好,但是这种胶的作用能持续多久呢?十年不错了,十年以后怎么办?而且沙地上的资源和太阳光能源利用了吗?所以,依然不是非常理想。所以,任何治理沙漠的方法都必须和植物方法相结合,才是好方法。比如,有人发明了一种吸水胶,把它放到树木的根部,就能为树木提供水分,树木依靠这个长盛不衰,就能够治理沙漠。

所以,目前治理沙漠的主要办法依然是栽植植物法。科学家研究出“防护林”来减少蒸发。研究出极度抗旱的植物,极度抗盐碱的植物栽植到沙漠中,效果很好。研究出分隔模式把沙地和农地区别对待。

   治理沙漠的第五个观念误区是错误地看待沙尘暴等沙漠气象现象的作用。有些人一致认为流沙和沙尘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黄土高原的土壤为什么如此深厚,就是因为沙尘暴把大量粉粒和粘粒质的土壤吹到了黄土高原等地,从而形成了深厚的土层和发达的农业文明;就连日本和夏威夷岛上的土壤也是得益于中国西部,而中国东部和东南部许多地区的土壤来自这个地区的占相当大的一部分。相反,中国西南部很少得到来自西北的尘土,所以他那里的土层就很薄,也不能及时补充,那里的农业就不是很发达。

    从根本上来讲,沙漠是一种风蚀地貌,是风蚀产生的结果,和水蚀地貌、冻容地貌一样,有其特有的特点。对于风,只要加大其湿度,加大地面粗糙度,就能较好地减小。而科学家治理沙漠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从这里出发,然后利用再生资源。这是当今治理沙漠的一个主流思路,对于民间思路和更更好的方法,我们有更殷切的期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615-301959.html

上一篇:从黄土高原的土窑洞说开去
下一篇:如何利用autocad2004制作林业规划图
收藏 IP: .*| 热度|

15 周可真 李小文 胡良军 杨远帆 吕喆 钱磊 关法春 柳东阳 李志俊 李学宽 武京治 丛远新 赵月前 孙景鑫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