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村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xiaoyingz

博文

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和教学原则

已有 7303 次阅读 2010-1-12 19:37 |个人分类:教育与思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教学, 学习, 方法, 青年, 思维特点

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和教学原则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汉语教学是如何逐步展开,最后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周期。一个小孩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实际上在一直练习汉语听力,听力练习到一定程度他才开口讲话,这个时间大概是一岁半。所以从出生到一岁半是听力练习阶段,当然以后也是练习听力阶段。一岁半以后是口语练习阶段,从此后一生都在练习。5岁是读写开始练习阶段,从此开始识字,同时开始讲故事听故事,小学是他们记叙文的练习阶段,开始记流水帐故事,后来写的故事作文开始有水平了,但是不满足了,于是对说明文发生了兴趣,初中开始大量阅读各种知识(说明文),宛然知识爆炸了,后来世界观慢慢形成了,也发现不是所有的说明文都是正确的,于是开始议论,高中学生开始对辩论十分热衷,这时候他们的作文能力提高最迅速,进入议论文学习阶段,学会了分析、讨论、辨别,同时学会了许多文体知识,大学阶段开始欣赏各种流派的文学。至此完成全部汉语教学任务。实际上文学欣赏阶段已经不能算是汉语教学的普通阶段了,所以正式的语文教学工作在高中后期正式结束,这时候学生的年龄在18岁左右。可以看出大量识字阶段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识字量大概占一生生字使用量的90%,这时候学生的年龄大约15岁,也就是说人在15岁以前就记住了大约5000个汉语生字,从6岁开始上学算起平均一年记忆500个,少年的记忆能力很惊人。由于英语单词量远大于汉语单词,所以可以看出在中学阶段让他们掌握60008000个单词并不过分,他们的天分是惊人的。所以我只能得出以下结论:把英语学习的重点从大学转移到中学,极大的增加任务量、教学量。

人认识世界的循序是从具体到抽象,所以学习语言的顺序也应该是先具体后抽象,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学习语文的时候开始总是喜欢看记叙文,你看小学生听故事的神态就像他自己是当事人一样,后来他们看小说上瘾,这一阶段往往在初中和高中早期,有的人不经过说明文阶段直接进入议论文阶段,人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以后才真正进入议论文学习阶段,有的人从记叙文阶段进入说明文阶段,在初中高中对各种知识如饥似渴地读,这种人往往最后成为议论大家。所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喜欢接受的东西显然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由于他们的习惯、喜好、生理、心里也在变化,对教学的爱好方式就完全不同。比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不适合少年儿童,但是特别适合于成年人。特别是30岁以后上了年龄的人,反而不喜欢那些花花绿绿,看似精彩的教学方法。我们许多大学里请的外教喜欢给研究生做游戏,演戏剧,我也参加了,但是我并没有觉得我的英语水平有什么提高,反而惹得我烦心,这和我十几岁的时候的表现大不一样,我那时候只要叫我做游戏我就来劲。我想根本原因是大人们对英语对应的各种事物已经完全了解,理解深透了,对他们而言只存在英语载体和概念的搭配问题,已经不存在理解问题了,对这种人满堂灌教学方式是最好了。但是对那些即在学习语言,又在体会人生经验的人,增加感性认识的就大不相同了,必须运用各种媒体工具,教学工具,表达工具使他们深刻体会。我们过去给小学生“满堂灌”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它的错误就是教学方式的“张冠李戴”。所以一定要设计出符合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和个人天赋特点的对应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青少年的记忆特点是年龄越小记忆力越好,尤其是机械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下降;思维特点是儿童期“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慢慢转移到“抽象思维上,反映在兴趣上就是少年喜欢记叙文,青年时才喜欢议论文,少年儿童的听写特点是听力远远好于书写能力。青少年的思维特点是:在婴儿时期不会思维,仅仅会简单的反映,儿童时期学会简单的判断,少年时期学会了“具体”思维,思维深度很浅,然后逐步深入,到了青年时代学会了“抽象思维”,但是深度在逐渐增加,到了30多岁思维才彻底“发育成熟”。

根据以上规律,教学改革的原则应该是:

首先,在中学大量使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分量,在大学里逐步加进议论文分量。而且记叙文应该由日常生活开始,然后逐渐推到文学作品。这些在现在的英语教材中反映的很好,但是分量不够。实际上由于我们在中学阶段的训练分量不够导致在大学里学习议论文非常费力,所以学不好。看看我们大学的课程基本上全部是说明文和议论文,完全没有做好和中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大学里英语设置上至少要加进大篇幅文学欣赏作品。为什么没有安排,可能是我们的教授还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给学习带来的巨大好处。实际上即使是成年人,初次学习一门外语也应该首先从记叙文学起,这是记叙文的特点决定的。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都是从具体开始的,然后才逐步引申到引申意,最后才引申到抽象概念。所以学习记叙文非常有利于对单词原意的理解,只有对原意的深入理解才能进一步学习。这一规律实际上和人们建立发明这些词汇概念的过程是一致的。在英语中,可能有许多相同的概念却有多个单词来承载,比如“牧草地“,英语中就不下五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但是有些单词却有许多种含义,比如delicate。这种概念与单词的组合、交叉是理解英语的难点,而这些难点只能放到记叙文和说明文中才好理解,因为在记叙文中一个单词往往在不同的场景下反复出现,这非常有助于理解它的用法,如果放到议论文中可能使人更加迷糊,学习效果自然很差。记叙文的另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它能帮助学习者更好更准确的掌握单词单数复数、介词,连词和各种语态,时态的用法,这种优势是议论文所不及的,而这恰恰是写作翻译的难点。第三个好处是记叙文中有浓浓的感情,所以非常有助于调动读者的七情六欲,理解单词的感情色彩,进而有助于理解单词的引申义,加深记忆和理解。这和直接学习议论文的效果截然不同。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多数大学生、研究生之所以阅读能力还好,但是不会灵活运用,不会翻译写作实际上是对单词的理解深度不够,对它的用法没有完全掌握,也不会和其它词汇灵活搭配,而这些问题在“看英语小说”中基本可以解决。那么议论文有什么缺点和特点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议论文中的单词许多是抽象概念,中国人用汉语去理解也有一定困难,何况是用英语?一个单词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结点”,是一个思维连续体上截取的一个小段,抽象单词基本上就不能脱离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风俗特点而存在,因为它们是思维连续体本身,也不能脱离人们对概念的截取范围而存在。概念的截取范围往往导致英汉互译的的歧义、重复和不完全。这些特点决定了议论文在概念上的歧义和虚无性,英语水平没有达到相当程度的人是很难完全理解其内涵的。第二,议论文的思维跳跃性太强。这也与民族特点和个人思维特点有关系。议论文作品常常使人觉得那个人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讲”,非常零散,你一点内容不理解就可能影响整个篇幅。一般来说,外国人所写的议论文和中国人所写的大不相同,就是把外国人所写的议论文正常、正确地翻译为中文常常也难于理解。最明显的例子是《资本论》,《资本论》是经典著作,已经明白无误地翻译成了汉语,但是你去读汉语版的《资本论》仍然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它的引例特点,思维的连续性和跳跃性和中国人是不同的。第三,议论文往往有比较强的专业性,非专业人员对它的理解难度就很大。第四,议论文的文化差异是不能以议论文为教学基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文化差异集中地体现在宗教理念、生产组织方式、家庭婚姻观念、政治体制等方面,由于这些不同,对外国人来说普通的东西对中国人说也可能难于理解,正如中国的中医理论和八卦理论基本上不被外国人理解一样。第五,作者的思维高度和深度不同,写作作风不同,以及它们与读者在以上内容的差异也是造成议论文不好理解的重要原因。思维深度浅的人理解高水平的议论文就有困难。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开这些产生歧义和难于理解的东西,否则只能是没有学习效果,甚至反效果。这一点在我自己的学习中深有体会。当然大学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应该有选择有针对地加进议论文。

其次,学习内容迅速展开,难度逐渐加大,强度不要减小,时间把握好。我说对孩子教授汉语,从一开始强度就很大,只是难度在加大,学习量在逐渐加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学习强度和难度有什么区别呢?学习强度就是相同或者相近内容的东西不断练习的次数,简单说就是重复练习。学习难度就是指学习内容能够被学生理解的程度,自然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有关系。那么大的学习强度在学习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孩子们重复的练习写字、听说,手、脑、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联合运动,实际上在强化潜意识文字反映能力,是把感觉神经、中央神经和运动神经三种神经兴奋集约整合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后就可以做到手脑耳眼同时反应,使同学们能够做到“望文生意,听音遂心,书写自由”。简单说实际上是“形成和扩展大脑中汉语语言区的过程”。实际上这项工作在学习任何技能的时候都必须做,包括学习英语。

其次,充分利用概念建立和英语单词理解之间的滞后现象,在学生用汉语充分理解的课程中设立英语专业课,会极大的促进英语的学习。教育部专家的工作就是筛选这些课程。设立英语专业课有利于深化理解和复习以前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它有双重学习的效果。英语专业课的设立应当是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必修课,尤其是大学。必要的英语必修课应当是英语数学,英语文学和基础专业课等。要充分照顾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并与之对应。我们现在大学的大学生英语、研究生英语的文章很精彩,但是说实在有80%我都不喜欢读(我能读懂),与我的兴趣没有多大关系,也与我的研究专业毫不相干吗,(而我想读的却没有,遗憾吧!)。我们的教育专家也许犯了两个个永远也不应当原谅的错误,那就是兴趣爱好实际上是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而他们以统编教材严重的“扼杀”了许多人的这种原动力,直接导致现在的研究生质量大幅度下降————他们没有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能力,这实际上在扼杀我们的综合国力。另一个错误就是他们可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个道理,实际上通过对个人所爱好的专业的强化训练,也完全可以达到我们所要求的其它常规能力。比如对数学特别爱好的学生通过专业数学的读、写、听的练习,完全能够达到我们大学英语六级所要求的英语水平,甚至许多方面会超过,实际上数学对那个学生来说仅仅是英语的一个能力“突破口”,经过了这个突破口进入了英语王国以后,以后的事情只能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了。

第三,要善用“题海”战术,用大量的篇幅、大量的词汇来刺激学习,但是用更低的及格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有它的原理,是语言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也是大脑的根本特点决定的。你掌握了一种语言以后并不像物理等专业东西一样用的时候很少,相反,语言是天天用,时时用的一种工具。而且你每用一次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感情在里面,所以实际上语言是不断学习、不断使用、不断熟悉,不断体会的过程,既然是这样那就没有必要一次就学通,学精,实际上一次就学精是不可能的。语言往往有它的表面意思,潜藏意思,引申意思,抽象意思,感情意思,场地意思等等,而且它的意思会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人不可能一次就把这些意思完全吃透。所以学习英语实际上是个不断熟悉,不断认识,不断理解的过程。学习英语的最大特点恐怕是“不怕重复”了。既然是这样,就完全有必要一开始就把英语的全貌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而展现全貌的最好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从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掌握全部的常用单词。不一定让他们全部记住,但是起码的要求是他们见了这个单词知道是什么基本意思,另外对小孩来说最好的是他们见了具体的事物,当来灵感的时候最好能记起对应的单词。从人的大脑记忆规律来讲,人有短时间记忆功能,也有长时间记忆功能,两种功能有对应的大脑结构区间。而要把一个东西从短时间记忆区转移到长时间记忆区间符合“爱斌浩思-满爱真微分记忆算法模型”,它实际上就是要求不断重复,不过重复在一定时间规律下才能很好地记忆。我们要求学生记住大量英语单词,但是是不是加重了学生得学习负担,是不是学习效果会大幅度下降。只要我们处理得当,不会发生这些问题。我们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掌握大量单词,并不是说在短时间内掌握,可以分阶段要求深度。比如初中一年级要求记忆2000个单词,我们对他们得要求是“认识”,考察方法是单词和汉语意思连线,“连线”题大量出现,初二我们用“单词翻译”,看见英语单词写汉语,初三我们要求他们“听写”,听见就能写出单词,高中阶段我们要求他们能“汉译英”,这样四步走,到高一阶段学生完全记住了初一要求得2000个单词,同样他们在高二完全记住初二要求的2000单词,高三完全掌握初三要求的2000单词。到高三,学生就基本能熟练阅读一般的英语文章了,恰好基本接近英语系国家初高中的英语水平。实际上这样做依然是不够的,我们不可能仅仅出一种题型来考察学生。所以最好的做法是按比例,有计划的加进有一定难度的题型,但是大幅度降低及格标准。比如初中英语在加大单词量以后,可以把及格分数降低到3050分,不超过50分,题型越多,难度越大、题量越大,越要降低要求。这样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大幅度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初中高中阶段的英语题型不应当太多,35种基本题型就好,而且设计标准一定要从简单到复杂,少量参合复杂题型,最主要的我认为加大题量很重要,加大题量会考察得更全面,起到全面督促的作用。这样做的客观要求是降低合格分数,实际上分数在这种“一体式”教学方法中意义不大,仅仅起到督促作用和检验学习效果作用。

第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学习特点设置课程及教学方法。人认识世界的循序是从具体到抽象,所以学习语言的顺序也应该是先具体后抽象,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学习语文的时候开始总是喜欢看记叙文,你看小学生听故事的神态就像他自己是当事人一样,后来他们看小说上瘾,这一阶段往往在初中和高中早期,有的人不经过说明文阶段直接进入议论文阶段,人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以后才真正进入议论文学习阶段,有的人从记叙文阶段进入说明文阶段,在初中高中对各种知识如饥似渴地读,这种人往往最后成为议论大家。所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喜欢接受的东西显然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由于他们的习惯、喜好、生理、心里也在变化,对教学的爱好方式就完全不同。比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不适合少年儿童,但是特别适合于成年人。特别是30岁以后上了年龄的人,反而不喜欢那些花花绿绿,看似精彩的教学方法。我们许多大学里请的外教喜欢给研究生做游戏,演戏剧,我也参加了,但是我并没有觉得我的英语水平有什么提高,反而惹得我烦心,这和我十几岁的时候的表现大不一样,我那时候只要叫我做游戏我就来劲。我想根本原因是大人们对英语对应的各种事物已经完全了解,理解深透了,对他们而言只存在英语载体和概念的搭配问题,已经不存在理解问题了,对这种人满堂灌教学方式是最好了。但是对那些即在学习语言,又在体会人生经验的人,增加感性认识的就大不相同了,必须运用各种媒体工具,教学工具,表达工具使他们深刻体会。我们过去给小学生“满堂灌”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它的错误就是教学方式的“张冠李戴”。所以一定要设计出符合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和个人天赋特点的对应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这些方法对儿童而言简单讲就是“命令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兴趣教学法”“非翻译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叫孩子演话剧,做讲演,读课文,用英语描述图画等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615-286603.html

上一篇:沙漠真的无法治理吗?
下一篇:如何研判地形图
收藏 IP: .*| 热度|

1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