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德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utao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博文

【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79)

已有 2944 次阅读 2016-4-25 18:18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五七  多彩的小学

    1954年我们家乡淹大水,水退以后,我们回家。其实已没有了家,房子都被水冲走了或倒了,实际上回家只是说回原藉,人们在原地重新盖房,重振家园,恢复生产。我们小孩够条件的就上学。那时小学入学年龄为八岁,我正好刚过八岁,可是附近又没有学校可上,各村自谋出路,找有文化的人出来办学,我们村请小王先生出来当老师。没有教室,就找民房办。我们家复建的房子大,我父母便主动腾出房子堂屋免费提供当教室,老师和教室都有了,基本条件具备,便开始招生。那时入校不考试、不测试,只要愿意来,拿两毛钱学费报名即可。开学那天,所有的学生自带桌椅到“学校”,把桌椅放进我家的大堂屋,教室就初具规模了。在教室里,各式各样的桌子和凳子都有,桌子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方的、圆的、条的都有,没有一个相同的。凳子也是五花八门,条凳、圆凳、方凳、靠椅都有,坐上去摇摇晃晃,吱吱呀呀,拿起来落寸掉腿的都有。一个班的同学,大小差距有四岁左右,最大的一位女生十三岁,所以她小学毕业以后就结婚了,那时婚姻法规定男二十,女十八。

     我们学校只招了一个班,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课程都由他一人教,好在那时开课不多,只有语文、算术和音乐课。那时语文课开始学的是注音字母,因为还没有拼音。1955年国务院才召集人研究拼音问题,拼音方案经过毛主席批准,1958211日经国务院第五次会议通过方案,并决定从1958起在小学教学,同时注音字母方案也停止使用了。所以,我们那时的学生,学的注音废了,学拼音又过了时节,我们没有学拼音。可是拼音又十分有用,包括查字典,当时不知道,现在上电脑也要用拼音打汉字,上网、交流、写作等更是必不可少。

     小学生学习,离不开字典,而后来出的字典都是用拼音注音,在逼得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到书店去买了一本绿色封皮的《汉语拼音方案》书,开始自学,好在那个书上把拼音的读法和注音字母对应起来,加上我学注音的基础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我到底是学了半瓢水的汉语拼音,然后边用边学,终于可以用拼音查字典了。由于是自学,加上我们那里口音对ZCSzhchsh,以及iningononganang等不分,所以我这一关过的不好。

     除了学会拼音之外,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是在小学时开启了我自学的小门,提高了我自学的信心,往后有很多东西我想学,而又没有老师教时,我就想:“自学吧,应该可以学得会。读小学时都能自学拼音,现在自学应该没有问题。”就这样自我鼓励,自己壮胆,我一生还是自学了很多东西,如电子电路、各种仪器安装和调试、各种家用电器修理、家庭装修设计、家庭用电系统、一般电脑软件安装、小钳工、电工、木工、水工、泥工等。这些为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使我干成了很多事。“坏事变好事”这话真是很有道理的,关键是遇到坏事时怎么对待,怎么转化。正像如何认识处理危—机、利—害,舍—得一样。

     我在自己家里的小学读完一年级之后,我们两个相邻的村子的相同小学合并了,于是我又跑到邻村小学去读二年级。这个小学好像是更远至二公里外的一所正规小学的分校一样,记得我们读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到正规小学去宣誓:加入少年先锋队,我带上了红领巾。我们的“分校”只有初小,没有高小,所以读完三年级,该升入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又整体转到二公里外的正规小学去读书。也是有趣,我的学历与家校间的距离成正比:小学一年级在家里;小学二年级在邻村距离1公里;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在1.5里外小学(生产大队地);初中在两公里外的集镇(公社地);高中15公里的县城;大学在150里外的省城。

    进入高小,学习环境更好,师资水平更高,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得到很大提高,老师嘉奖我,给我先封了个少先队中队长,胳膊上挂了两条杠,后来又让我当班级常委——劳动委员。就这一“基层锻炼”,对锻炼我的胆量,改变我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后续成长打下了基础,我读初中的时候当上生活委员,读大学时也当了个委员,此是后话。

    我读小学时期记忆最深的有几件事:有最好的语文和算术老师,有老师被打成右派、1958年集体住学校睡在教室里、在学校种菜、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一帮一”结对活动、学习董加耕和邢燕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

    我们的语文老师讲课绘声绘色,出神入化,听他的课连开小差的机会都没有,他教我们认字、读书,还教我们学习方法。我们的算术老师自己做各种教学道具,把算术中的加减乘除概念都形象浅显地讲解演示出来。算术老师还把加减乘除的方法法则编成口诀,让学生背记,既上口又易记,我至今记得分数乘除法口诀中的几句:“子乘子、母乘母,乘法法则;分数除、颠倒乘,一点不差。”

     1958大跃进时,公社社员们干劲冲天,晚上都要挑灯夜战,在田野的地里干活至半夜,食堂送饭来吃以后,大家就住在田头用树杆、竹竿和芦席搭起的“战斗棚子”里,不回家。早上起来不用走路下地,脚迈出棚就站在地里,就开始干活,省时间。那时“家”也改变了,生产队把全队(村)各家房子挨家挨户间的隔墙都凿开,打通成一体,就像地道战的情形那样,在各家各户可以自由穿墙而过,再摆上一长串大方桌,作为公共食堂使用。家长不回家,小孩没有人照看,公社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公社召开各小学会议动员:大跃进年代要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学生要从小培养,要过集体生活,学生都搬到学校住,教室发挥多功能作用,白天是教室上课用,晚上是寝室,供学生集体住。我校教室有限,就一个班一间,那时学生年纪不大,男女生都开地铺混住。就这样,我从小就体验过一段时间的集体主义生活。

     那时候,倡导评比三好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为了培养小学生爱劳动的精神,学校把为老师提供蔬菜的菜地贡献出来,每个班分配承包一块地,由班主任带领小学生种菜。种菜要肥料,那时候还没有化肥,学校想出一个培养学生的好办法,学生上学时每人背上箢子和耙子,在上学的路上沿途捡猪粪、牛粪和鸡粪,到学校老师验收后倒入粪池。学生多,大家都要捡,粪源有限,学生们经常完不成任务,学校又改革方法,每两个学生每月抬一桶大粪到学校,这样学生可以从家里的粪池里掏一桶送学校。粪桶虽不大,可是臭味很大,学生用扁担抬着、闻着、沿途散发着浓郁的臭气,桶内桶外还有白色的蛆爬着,乡里伢们都习惯了,所以我们并不以为然。种出的菜不能浪费,还是都送到学校老师的食堂。

     有一段时间,学校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互帮互学的精神,让我们高年级学生帮低年级学生学习,班与班、生与生结成对子“一帮一”。我那时读五年级,我们班帮助一年级一个班,分配我结对子的是一位漂亮的一年级小女生。我和她交流学习时,总是我讲,她不做声,多数时,她低着头,好像很害羞的样子。我担心这样子她进步不大,拖了我们“一帮一”的后腿。好在这项活动时间不长,只进行了三、四次就停止了,大概学校和老师们发现这样效果并不好。我们班上一位女生和我有未来的亲戚关系,她是我娃娃亲对象的堂姐,有一天她悄悄告诉我,和我结“一帮一”对子的那位女生就是我娃娃亲对象,她也知道我是谁。她这么讲,当时搞得我满脸通红,万分不好意思。我不知道她也在这学校读书,她怎么知道我的呢?又一次,她堂姐告诉我:是堂姐给她悄悄指认的。搞半天我早就被人盯上梢了。真奇怪,一个班几十人,怎么那么碰巧遇上她了。其实,这些都是大人们按古老传统习俗正儿八经做的“游戏”,定这种关系时我们都只有几岁,就是我们巧遇时也都是非常非常很很懵懵懵懵懂的。

     比我高一年级的小学生毕业后,当时在我们那儿就算是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可以安排工作,吃商品粮。就在我们进入六年级的时候,全国来了第一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那时提倡向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典型董加耕和邢燕子学习。我们正好赶上了这一波形势,有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毕业后要回家种地,无法升初中。那时初级中学少,全县才四所,每所学校招收23个班的学生,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刚过不久,工业还不发达,企业吸纳人数有限,不下乡到哪儿去?我们班上50多位同学,有九位考上了初中,我不用下乡,有幸去读初中。

(2016年3月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288-972706.html

上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78)
下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80)
收藏 IP: 221.232.109.*| 热度|

3 徐令予 董焱章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