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y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yao

博文

入情 童谣

已有 2651 次阅读 2013-11-22 08:5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入情                       童谣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入情。

诗人可以入情,是入诗,如李白;文学家可以入情,是入梦,如曹雪芹;演员可以入情,是入戏,如张国荣;科学家可以入情,入科学之情,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伽利略、布鲁诺、陈景润、陈独秀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佩雷斯、罗阳……

科学是严格的,冰冷的,如何入情,且看

居里夫人说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爱因斯坦说在漫长的生涯里,我领悟了一件事——我们的全部科学,相对现实来考量的话,都是简单朴素而充满童趣的。又说相对论是有魔力的。

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都入了科学之情

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不仅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人格魅力,追求科学真理之美的童心也是令人感佩的。应该成为当今学术界尤其青年人学习的楷模。

居里夫人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仪器设备和材料,所以她的家庭经济条件是很拮据的,但她甘于这种清贫。把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奖金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有一次居里先生向她建议:我们是否可以把我们提取镭的研究成果申报专利。居里夫人回答说:我们应该把研究的成果全部无偿的奉献给人类。所以他们从来都没有申请过专利。在发现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过程中耗费了他们毕身精力财力甚至健康。由于她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英国授予她皇家勋章,她回家以后,就把这个勋章随意的给了她幼小的女儿玩耍,当有人看到感到很惊异时,居里夫人说:我要让我的女儿从小把荣誉看得像玩具一样。然而,她对祖国荣誉却是很重视的。在她发现的元素中,有一个被她命名为钋,这是为了把这崇高的荣誉给她的祖国——波兰。

居里夫人献身于科学事业毫无个人名利的动机,她的目的就是追求科学真理,“科学的伟大之美!

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一样具有这种崇高的科学精神。当他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校方要给他一万二千美元的工资,然而他说只要三千美元就够了。在他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他埋葬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不要再有人去瞻仰,他要安安静静在那里。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凡是在科学上有大成就者都是淡薄名利的人。

有人公然鼓吹要为个人的名利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纯粹为个人名利而进行科学研究只会引导到伪科学、假科学和反科学的道路上。近年来,这类的例子和教训已经足够多了。例如,毒奶粉三鹿婴儿奶粉(河北省婴儿奶粉配方)就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又如,肖氏反射弧等等。

我们国家科学上的重大的原创性成果为什么这样少?为什么我们没有获得过自然学科的诺贝尔奖项?这是值得深思的。为了改变科学上的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学习这些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入科学之情、入艺术之情,以追求科学和艺术之真善美为目的精神。

伽利略为坚持日心说而身陷囹圄;布鲁诺在刑场上当熊熊烈火在他的身下燃起时他仍高呼地球正在围绕太阳转;陈景润在文革的文攻武卫的狂潮中独自在狭小的楼梯间的昏暗的灯光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陈独秀数度入狱,他“前脚迈进监狱,后脚就进了研究室”,在监狱中他居然完成了纯学术性的著作文字考据学;俄罗斯数学家佩雷斯研究庞加莱猜想竟然对颁发给他的菲尔茨奖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拒绝认领;罗阳为试验舰载飞机而病逝在辽宁舰上,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把生命都置之度外。以上等等,如果说这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名利,那就是对他们最大的亵渎。

诗人李白在安徽采石的长江上泛舟,看到水中的月亮很美丽,捞水中的月亮,落入长江而斃,现在采石为了纪念李白之死还在长江边上建了一个“捉月亭”。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我还是相信他是真实的。这是李白入了诗情。难道他跃入江水捉月是为了名垂青史吗?

诗人屈原跃入汩罗江也是入了诗情。

梵高是入了画情。

张国荣是入了戏情。

……

在凡人眼里他们是书呆子。其实他们是真正的学者,纯粹的学者。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入了情,入科学之情,艺术之情,科学艺术之真理是他们心中的信仰,为了追求科学和艺术至高无上之美而献身!

这种精神在当今科学界艺术界,在我们心中还有多少?这种纯粹的学者在当今青年中还有多少?为什么至今我们没有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奖项?值得深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4114-743716.html


下一篇:百万分之一是百分之百 童谣​
收藏 IP: 118.250.0.*| 热度|

12 鲍海飞 刘进平 彭莎 李宇东 刘全慧 郑小康 pklgf YL0 wangruomu lucia106 YH99 HONGLILI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