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buc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buct

博文

以课题组为单元的师生互动

已有 2721 次阅读 2018-4-7 09:2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1. 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寄予学生较高期望

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杰出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提出“从游论”来诠释其教育理念,即“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目前国内多数院校实际的师生关系因为诸多原因而令人堪忧,可用梅贻琦先生描述当时师生关系的一段话(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概括中国高等教育的师生关系现状,梅先生当时觉得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就好像吹拉弹唱的“奏技者”与袖手旁观的“看客”,“奏技者”在台上拼了老命,费了老劲,卖力得很,“看客”却在台下嗑着瓜子,漫不经心呢。

依据梅贻琦先生的“从游论”,基于“夯实基础、强化实践、鼓励创新、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本课题组从2009年开启“以课题组为单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并吸纳本科生从大一入学就在课余时间参加课题组的日常科研活动。这种做法提供了充足的师生接触时间,有效加强了师生互动。比如师生可在教师办公室、课题组学生办公室、实验室、食堂等场所开展讨论,同时,课题组还建立了NMTER微信群和QQ群,学生有问题要讨论,既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交流,也可采用即时聊天的方式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寄以高的期望值,并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注重本科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本科生通过查阅文献和小组讨论(组会)的形式解决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允许本科生在安全限度内尝试,从“试错”和“试对”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引导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学术成果,从而提高了学生使用相关软件(包括办公软件、绘图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及专业解析软件)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同时,还能通过学以致用“倒逼”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甚至通过查阅英文文献提高英语四六级通过率。

2. 获取学生需求,给予适时反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反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一种简单有效的做法。在以课题组为单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中课题组教师会针对每个本科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立培养目标在学生执行个性化培养方案时课题组教师随时监测学生进展和学生需求。当学生遇到解决问题的瓶颈和困难时,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启发思维的方式辅导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鼓励学生讨论,直到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费时费力,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验结果表达能力,是一种提高学生能力的反馈方式。在进行反馈的时候,课题组老师根据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但总的原则包括并不限于以下几条。(1)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适时给学生反馈,掌握反馈的时机和火候。适时反馈与延时或过早反馈相比,能使学生对反馈的信息和结果更感兴趣,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反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根据反馈情况继续努力或调整自己的工作。反馈的方式可以是单独/当众面对面谈话、电子邮件或发信息等。不管是哪种反馈方式,原则是适时,过早反馈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延迟反馈会让学生感觉过于迷茫,从而失去了反馈的意义和价值。(2)在反馈时要注意多肯定鼓励,适当批评。现在的大学生自尊心很强,批评太多,会打击其积极性,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在对其工作进行肯定和表扬时,这一小小的成就感会促使他们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在充分讨论后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改进方向和努力方向。(3)反馈的信息尽量具体,不应模棱两可。不管是肯定学生的工作还是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都尽量做到具体明确,这样可使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合理的,并知道哪些做法是不妥或者欠妥的。同时,要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反馈,比如对于取得成绩后骄傲自满的学生要适当“镇压”使其安心于手头的工作,而对于工作屡屡受挫的同学要经常予以积极的反馈,挖掘其工作中的闪光点,帮助其建立自信,积极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4)反馈程度要适度。反馈内容的多寡以及反馈程度(肯定或批评)应以有利于学生掌握既定学习内容达到培养其能力为目的。反馈内容过多,学生会因为消化不了而将后续工作搁置,反馈内容过少,学生面临的瓶颈问题或疑惑问题难以解决。

3. 给予学生个体特别关注,实现因材施教

目前,课题组来自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的本科生。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专业背景、天赋、能力、学习目的、学习时间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给这些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时要接受这样的多样性并尊重多样化,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事先熟悉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并注意跟踪学生的发展情况,从而做到动态调整其培养方案。课题组提供了很多机会用以挖掘课题组成员的潜力,使他们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鼓励擅长绘画的同学将课题组的成果艺术化展示,用以制作投稿论文的图文摘要,助力论文的发表。鼓励制作PPT或视频的同学利用自己的技能制作精美PPT参加组会报告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或将课题组的成果拍摄成视频经剪辑后作为投稿论文的视频附件,方便读者直观了解我们的科研成果。鼓励擅长数学的同学对课题组的一些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建模和计算,从而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理论高度,有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实验数据。鼓励擅长演讲的同学能用简单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予以表达,有助于科研成果被大众所知。甚至,课题组还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制作新型实验装置,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王崇臣, 齐勇, 王鹏, 赵晨. 以课题组为单元的师生互动助力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建设教育, 2017(6): 82-9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9566-1107818.html


下一篇:水文化遗产展览图册-跋
收藏 IP: 223.72.8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