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yidere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iderek

博文

站在学科发展历史的视角写博士论文 精选

已有 9841 次阅读 2018-9-2 20: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两周前跟导师讨论自己的毕业时间,然后发现离博士论文预答辩(决定能否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关键环节,应该说比正式答辩更为重要)的时间不到三周了!也就意味着需要在三周时间内整理之前的素材写完博士论文的初稿(从头开始!),所以上周全身心投入到博士论文撰写中去,现在主体的技术部分内容也写的差不多了,就写写博客换个心情吧!

两周前和导师的谈话,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深刻:我们应该站在学科发展历史的视角写博士论文。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两种感受:一个是被打脸,之前一直觉得写几篇SCI论文,然后凑一凑就是博士论文了,SCI越多博士论文应该也就越好吧,而导师更关注的是博士论文为电气工程(本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然后是压力大,因为这种“历史视角”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怎么去凝练总结自己已有的研究从而实现升华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几个月前我去华中科技大学进行了一个学术的交流,介绍了自己博士阶段做的一些工作,当时学院W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做了这么多东西,那到底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核心问题,在电力系统里面有什么样的应用?这个问题顿时让我语塞,只能星星点点的说一些某个具体工作解决了哪个小的问题,不能对已有的工作进行很好的归纳。W老师对我的拷问也一直让我倍感压力。

其实导师在很早之前就跟我说过博士论文不是几篇小论文的堆砌,好的博士论文要在本领域提出新的理念(定义一个新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新的视角)、新的理论(一个体系化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能够用于解决很多本学科基本问题的理论)或者是新的方法(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创新性的方法)。他认为能够同时做到这三个方面最好当然也最难,做到其中一个也不错,然后盘点了实验室之前毕业师兄的博士论文,谁谁谁在哪个方面有贡献,让我去体会他对博士论文的要求。

我之前对博士论文是有偏见的,因为我知道国外很多博士论文都是几篇论文放在一起,每个章节之间逻辑关系并没有那么强,没有一个非常紧凑的体系。当时甚至一直抱怨导师对博士论文有点吹毛求疵,在已有工作上去提炼一些“虚”的东西没有意义,因为实实在在的工作就在那里。

写了一周的博士论文,越来越觉得导师的话很有道理,越来越觉得对已有工作的提炼非常重要,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博士论文是一个反思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拷问自己到底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核心问题,和别人相比做了什么原创性的成果,自己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做哪些东西从而构成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这种反思是有益的,让我不要去盲目扩张找到一个创新点就写可以篇论文,不要为了论文而论文,而是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2)写博士论文是一个寻找标签的过程,导师一直说要搞学术就应该要在学术圈有自己的“标签”,当别人想到这个词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我之前提了很多词比如“用电大数据”等,导师要么觉得这些词太大,要么觉得太小,都不能成为自己的标签。于是我找了历届大佬评选杰青和优青时的项目标题,才慢慢理解了什么叫学术“标签”(可能还没理解透,以后慢慢理解吧!)。
3)写博士论文是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比如导师的启发让我有了历史观,看整个电力系统发展有哪些阶段,都在关注什么问题,现在又有什么机遇挑战,能够定义什么新的问题;在定义好一个新的问题基础上,应该从哪些维度去构建相应的理论研究框架,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应用维度?等等。

如果学弟学妹们还有和我之前一样的想法,对博士论文“吹毛求疵”的行为“嗤之以鼻”,我想我一定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告诉他们,写一篇好的博士论文真的很重要!

今天就先写这么多吧,博士论文第二章(核心理念)的章节还没开始写,明天还要和导师讨论,先好好准备一下,等真正写完博士论文再谈谈自己其他方面的感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9085-1132388.html

上一篇:国家奖学金举报事件-也谈“举报文化”
收藏 IP: 59.66.53.*| 热度|

7 徐义贤 史晓雷 朱鸿源 黄永义 唐道胜 xuqingzheng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