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休息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q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博文

也说爱国

已有 4163 次阅读 2009-5-14 11:41 |个人分类:清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开了博客,却很久不见内容,今天心血来潮,写几句话充个数。

以前常听那些出国回来的人说,人在国外的时候,更爱自己的祖国。我对这话绝对相信,从来没有怀疑过。现在我在国外快一年了,根据自己的体验,越发相信这一说法了。其实,一个人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自己的祖国,都是人之常情,没必要想那么多,更不必上纲上线。可是今天不知为什么,忽然忍不住想讲几个与爱国有关的故事。故事分两类,一类是年少时从书上看到的,如某科学家谢绝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去报效自己的祖国。这种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不必听我细讲,自己回忆回忆就行了。我主要讲第二类,共两个故事。故事1是我瞎编的,就像孙悟空大战六耳猕猴,绝对不是真的。诸位看官不要打听这故事发生在哪里,更不必对号入座。故事2我没有乱编,是真的。

故事1. A君在国内读完大学后,留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几经拼搏,在某个国家的一所三流大学得到副教授职位,这等于是铁饭碗了。A君心思本不在学问,之前也曾在学业上下过点功夫,出过一些成果,那是为以后铺路的。现在铁饭碗在手,精力便转向别的地方了。此君能活动(不是体育活动,是国人都明白的那个活动),善交际,按照新时代的标准,绝对属于有本事的人。这不,在极短的时间内,已是国内某211大学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就是每年工作9个月的那种。能在一年内,同时在两个国家全职工作9个月,这本领实在太大。估计爱因斯坦、霍金也做不到,尽管他们对时间的理解高于常人。由于心不在做学问,A君这些年虽有论文但没什么实质性成果,在那个三流大学几次申报教授,均以失败告终。这老外也真是的,给咱中国的长江学者一点不留面子。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国内的那些耀眼光环,什么杰出学者、著名专家等等称号,越来越多。给国内大学生作报告时,掌声照样很热烈。被A君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的青年学子,一抓一大把。

A君既然很能活动,必然就有收获。除了长江学者的待遇外,大把大把的科研经费到手了。咱中国这些年有钱了,那经费数目绝对不是小数字。拿到经费后,自然需要出成果。在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搞科研,首先需要做大量的试验, 采集数据。A君没那个耐心,让他安心做试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成果从何而来?这你不用担心,有本事的人是难不住的。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出大批量的SCI论文,按照当前的标准,SCI论文就是高水平成果啊。他有哪些高招呢?最简单的办法,雇人做事。凭他的光环,找几个能干活的年轻人还不容易?再花几个钱,从全国各地的各类观测站买来数据(似乎比编造数据要高尚一些。不过,A君有没有编造数据我不知道),让雇来的小年轻用现成的软件做做分析,文章很快就出来了(和网上披露的文怀沙老同志编什么什么丛书有点像,只是工作量和知名度小一些)。这仅仅是初等手段。那真正的秘诀(现在也不秘了,大有普及之势),还得从国人推崇的SCI杂志说起。

客观地说,SCI杂志就整体而言,比其它杂志质量要好一些。但任何事情一旦绝对化,就多少有点不合适了。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咱中华大地上挂起了一股强盛的SCI旋风,一切学术评价唯SCI马首是瞻,评职称拿学位莫不如此。国外出版业界某些头脑精明的商业人才,立即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现了商机,相应的服务应用而生。比如,你出钱,将某杂志的整个一期包下来,发表什么文章由你定,我保证这些文章被SCI检索。这项服务有广阔的市场和大批的顾客。B君就是这样的商人,而A君则是这些顾客当中的杰出代表。

A君拿到大笔科研经费之后,不慌不忙,开始做各种“学术活动”。买数据,雇人写文章效率太低,还要付报酬,不是上策。最佳选择是: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在一周之内解决问题,不但是高效率,而且还有高效益。过程如下:

第一步:成立会议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尽量请一些大人物充门面;第二步:和B君商谈,将某SCI杂志的某一期承包下来,作会议文集。第三步:广发会议通知,一定要说明会议论文集是SCI检索。会务费不能少。当然,你实在没有经费也行,提交文章,我们可以合作。凭SCI这块金字招牌,大批黄盖自然接踵而来,他们等着评职称呢;第四步:开会。选一个好地方,开幕式场面要尽量宏大,有记者报道最好。第五步:出版会议论文集,主要做好一件事,A君领导的课题组的论文数量要保证。B君收费后,很快会向A君交来文集。那叫互利互惠,皆大欢喜!

有了以上的出色工作,就可以拿着SCI文集作支撑的结题报告,举行项目验收会。验收专家当然都是大人物,不过不要怕,他们很友好。鉴定结论或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不会有悬念的。只要准备工作做到家,让他们指鹿为马也不是多难的事(有实例为证:当年的“汉芯一号”,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而闻名天下的三鹿奶粉配方,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哪个不是专家评审的?至于他们是故意指鹿为马,还是真的分不清马和鹿,就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A君任长江学者的那个学校肯定要庆功了,过程是固定程序,略去不说。庆功之余,A君并没有闲下来,正忙着报奖呢!如果顺利,拿一个某某级别的奖项还是大有希望的。当然专业奖项不太好拿,还需要多投入。至于那个“先进什么什么”或“优秀什么什么”奖牌,已经挂在墙上了。不过,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讲稿还没有准备好,也真够忙的。

记得多年前,曾有人说:真正的诗人是不写诗的,另一拨人立即予以反驳。依我的水平,判断不了谁对谁错。今天忽然觉得,也许前一拨人是对的。因为分明看见了,的确有一些学问家是不做学问的。还有,从来没有教过书的教授,相信大家都见过。

我已经说了,这个故事是瞎编的,万万不可当真。但我感觉还不够,有几句大家熟悉的话,需要copy一下:大多数同志都是很好的,弄虚作假的人总是极少数。要多从正面看问题,不要只看阴暗面,否则就是钻牛角尖了!

故事2. 第二个故事和前一个没啥关系,说的是国际上很有名的那个出版社Elsevier。这个故事很短,也不太像个故事,就当一件事情看吧。

Elsevier出版社出了很多杂志,涵盖多个学科。我们国家的SCI论文,很多发表在这个出版社的杂志上。今天随手翻了某杂志的最新两本,里面分别有65篇和70篇论文,每一本上出自中国大陆作者之手的均在25篇左右,超过三分之一。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科研成果的数量的确越来越多了(顺便说一句不好听的题外话:很多人认为,这本杂志的质量在不断下降)。

Elsevier出版社的杂志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很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都订阅了。这需要花大笔的钱,也应该花。对科学教育事业投入大笔经费,绝对没有错。让人有点不爽的是,一方面,中国科技工作者将大量的成果无偿转让给了Elsevier。另一方面,Elsevier用这些成果从中国赚了大笔的钱。我从网上搜到这样一段话:“根据2008年征订方案,Elsevier今后3年在华年均提价15%(实际16.7%),是至今4次调价中最高的一次。”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大量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帮Elsevier赚中国人的钱。注意,我绝对没有说中国科技工作者不爱国,万万不可上纲上线!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们能够有点自信心,以我们自己的科研成果作支撑,办好自己的杂志,在国际上打开市场,我们就可以少花钱,甚至能赚点钱了。

故事讲完了,按照惯例应该有个总结。我的总结如下:我们国家很多的钱被不太合理地花掉了,而且是在有点神圣的科技领域。我自认为是一个爱国的人,所以感觉不舒服。

这和爱国的题目遥相呼应,总算没有跑题。

曾经读过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本来不记得了,但输了几个词上网一搜,竟然找到了,是《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网络真的很厉害!),他老人家说,咱们中国爱国主义人物的故事是最多的,在欧洲举一个著名的爱国者就不好举。季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这话肯定是对的。但从这里要得出中国人最爱国的结论,似乎不行。有时候,甚至是很多时候,越是强调某个方面,很可能就是因为某个方面有点问题。比如,我上课一般不强调课堂纪律,如果某一天强调了,必然是那天的课堂纪律实在太糟糕。

讲这些故事,其实是想对我们国家的人才引进制度、科技投入政策以及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点看法。可提了又怎样?都什么时候了,还一副中学生式的天真,实在不应该。

夜深了,赶快睡觉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841-231793.html


下一篇:“两个半小时”和“2.5小时”的差距
收藏 IP: .*| 热度|

4 曹广福 孙学军 曹鹏 chaoger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