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思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chen

博文

关于郭磊老师事件和学术界皇帝的新装

已有 6787 次阅读 2009-5-29 15:41 |个人分类:科研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皇帝的新装

读了郭磊老师《学术界的皇帝新衣》一文以及相关系列故事。感觉有的事情可能不必牛角尖,事物的存在和对其改变都是有原因的,也是有条件的。作为真正有能力,有良知的科学家,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审时度势的追求真理。有时先活下来,保存元气要紧。"Live today, fight tomorrow!"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554

从引用我的一个评论和郭老师的一句回复开始:
qichen:
建议郭老师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媒体宣传和人气拉动上。
个人觉得,如果能够用比较低调的方式在其他杂志上发表确切的数据(比如证明Pc2-GFP,pc2-eGFP小鼠的纤毛上确实没有信号表达),将会是这场 官司的转折点。如果你的实验室没有做transgenic的平台,建议你和国内其他实验室合作(比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做一个transgenic也就 5万元左右,不会超过一年。做出transgenic小鼠后,如果确实纤毛上没有信号,文章送到《genesis》这样的杂志应该是会接收的,然后以这个 小鼠为根本你会逐渐获得更多同行中的支持者,估计会有其他实验室向你要小鼠,这样形式应该好转。那个时候在开始媒体反攻估计胜算更大些!
我不是你那个专业,但是都是做生物的,感觉还是相通的。
一点个人建议,希望参考。

博主回复:谢谢建议。一直在考虑。
"只是我从这个事件看到了事情的关键症结不在于科学或学术上的讨论,而在于整个学术制度里的一些根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阐述。很缺乏诚实的敢说话的同行出来指证和揭露这种集体学术造假事件的。我是第一个。希望不是最后一个。"

我的看法是:
其实学术界本来就是是不断地在推翻前人的失误/错误/谬论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这个事件中郭老师因为受到了伤害,因此一直用了“集体造假”这个非常敏感的词。其实如果远远地观望,无非是“完美story驱动下有目的的数据挑选”。这种故事在今后的科学发展中一定会被“修正”和“完善”的。如果郭老师希望能够继续在你的学术圈子里工作,其实可以选择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修正者”,而不是拍案而起的“指控者”。

试想,要这些大牛及其机构在公堂上打自己嘴巴是何其的难呀,但是,如果你能够用你扎实的工作“修正”以前的不足(不管他是不是有意的),你的名字是会被业界的人记住的。其实这样的事件我经常在大综述里面读到,对于一些前后抵触的结果往往最后会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将后来“修正”的数据公之于众,同时又给那些“大牛”实验室给足面子,更多的情况,那些“大牛”会自己站出来写综述抚平争执。这样,科学仍然得到了进步,大牛还是大牛,后来说实话的新人也得以崭露头角。

如果郭老师现在能够静下来抚平受伤的心,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实验数据的积攒中,等到你相应的文章发表后,相信在适当的时候,会有象Dr. James Whitfield这样的人物站出来说话,find a peaceful solution for your situation.

一句话,如果你真的热爱科研,追求真理,继续你的实验是正道,不要通过媒体急于求成。

说实话,关于科学界皇帝的新装,只要是真正懂得做科研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关键是看自己站在什么角色了,其实,安徒生童话已经告诉我们,最终揭开真相需要孩子一样的天真和真实。试想,如果哪个大臣敢去揭露真相,那肯定是砍头了。郭老师现在的角色其实很象一个誓死力谏的忠丞,想揭露事实,顶撞皇权,但却遭到灭顶之灾。
为何不学学孩子的策略呢?不用顶撞,用置身事件之外的态度发几篇真实的小paper,之后就坐观人群骚动去吧。

"Never discourage anyone who continually makes progress, no matter how slow."-Plato (427-347 B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843-234890.html

上一篇:live fast and die young
收藏 IP: .*| 热度|

6 李小文 刘进平 孙学军 周春雷 邹斌 郭磊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