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heng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shengwei

博文

一位高龄野路子小麦育种者

已有 5126 次阅读 2017-8-13 11: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冒出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如果小麦的穗像水稻的穗子一样也是分枝穗,那么小麦的穗粒数将达到200-400粒。这样的话,产量不增加才怪呢!而且搞出来的小麦就叫稻麦,像水稻的小麦。后期留意了一下,还有有不少人研究小麦穗分枝,据说有个小麦材料叫“九头麦”,穗粒数很多。当然想要实现这样的想法还有很多路要走。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身份特殊的小麦育种者,我在网上的一些报道上看到的。他叫王珍河北临漳一老汉,今年差不多有80岁了,搞小麦育种差不多50年。培育出一个小麦巨穗小麦“邺麦44”,穗粒数差不多能达到200粒。


我想介绍下他的野路子,或许对我们小麦研究有些启发。

一个农民,怎么走上了小麦杂交育种的道路?王珍笑着说,我给你看样东西。他转身拿出一个旧得纸页发黄的笔记本。“为把我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粮食稳产高产的国家而奋斗。”笔记本的扉页上,王珍工工整整地抄录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周恩来总理1958年到临漳视察粮食生产时说的,这让当时还是高中生的王珍深受鼓舞。


天天泡在地里的王珍发现,田间的茅草长势旺盛,他灵光一现:可不可以将茅草和小麦杂交?把茅草穗大、粒多、茎壮、抗病的优点结合到小麦上,会产生什么效果? 就这样一个好似天方夜谭的想法,王珍一试就是十来年,失败,失败,还是失败,但王珍一直坚持,变换方法进行尝试。1977年,终于杂交成功了! 那年,他只收获了两粒种子,其中一粒还不饱满,是废种。靠着这一粒种子,王珍开始在自己的花盆里繁种。期间,质疑不断。王珍顶住压力,偷偷将麦子移植到农场里。这期间,甚至有某科研机构的业内人士嘲笑讽刺他。对此,他不为所动。


据了解,杂交小麦虽然基本定型,并且成活率和抗倒伏能力超强,但麦穗的形状并不完整,同时部分小麦在成长过程中甚至出现变异现象。正是品种的不稳定,才导致农民不敢盲目种植。王珍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再次选择了沉寂,继续坚持定向选择、优中选优,低头一干又是35年。近年来,他的小麦性能渐渐稳定下来,结出的麦穗几乎全部是新品种,平均亩产近2000斤。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当地普通小麦亩播种量30-35斤,今秋他的10亩“邺麦44”亩播种量仅6.5斤,播种量少,分蘖力强,株高约70厘米,秸秆、叶片似芦苇,茎秆坚韧、不倒伏,叶片宽大浓绿,抗病虫害,多年来没喷过农药。穗头巨大,穗长8—12厘米,穗形独特,穗粒数平均110粒,最多有196粒。


育种、繁殖、示范、推广,是一个农业新品种获得认可的四部曲。王珍说,如今他已走完前三步,而且已经迈出了第四步。但质疑声依然存在,一年时间里,很多人慕名而来,其中既有各大学的教授,也有外省市的农业专家。有的想引进,有的求合作,但欲“眼见为实”的居多,因为“茅草杂交小麦”太过独特,很多人不相信。中科院农业专家告诉王珍,他的新品种在业内引起不小波澜,有的专家认为这在理论上行不通,有的专家觉得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中科院专家走时带了部分“邺麦44”样本,准备回去做DNA鉴定,证实到底是不是用茅草和小麦杂交而成的。


后记:上述信息整理自网络,关于王珍的介绍非常少。根据一些报纸的报道,王珍还有很多杰作:一茎多穗麦、夏播小麦、黑色小麦、红色小麦、多年生小麦。这样一个老汉对小麦育种的执着,让我们年轻人感到由衷的敬佩和尊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94241-1070894.html

上一篇:上哪个学校很重要?
下一篇:Pm21的“盖头”被完全掀开——有着一张熟面孔
收藏 IP: 58.213.93.*| 热度|

11 马德义 陈楷翰 赵建民 蔡小宁 檀成龙 张晓良 杨正瓴 樊晓英 朱晓刚 wqhwqh333 zxk73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