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哲学的家丑

已有 3865 次阅读 2008-12-15 22:50 |个人分类:评论述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偶然, 因果律

网上找到的关于《驯服偶然》评论

评论者:kama http://www.douban.com/review/1499445/ 如果没有丰富的统计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和法律的知识,这实在是一本艰深的书 但是,作者的文笔实在是高,把各种统计定律引入得如此巧妙却又妙处横生,在磕磕绊绊的火车上也能磕磕巴巴的看完。难怪被称为是“20世纪100部英文写成的最佳作品”(但我看得是中文)。对于想了解统计学发展沿革、开拓视野,这本是很有价值的。

我是带着对统计规律,统计学的怀疑和不解开始阅读的,由于各种背景知识的缺乏,加上只阅读了一遍,很多内容不免没有真正领会。 我已经把它列为购买书面中的一本了。

接下来准备看他的另一本畅销书《概率的突现》,现在没有看到中文版,只有去图书馆借英文的,怎么没有出版社翻译这么好的一本书呢?看英文可费劲了。2008-09-17

因果律:哲学的家丑《南方都市报》,西闪

多少年来,“偶然”一直是有识之士不可容忍的事物———哪里有什么偶然?只是因为你不知道世界运作的必然机制而已。所谓偶然,要么是懒惰的托词,要么是庸俗的迷信。休谟描述过“偶然”在很多人眼中究竟是什么东西:“哲学家通常都承认,粗俗之人所谓的偶然除了是一种诡秘的和隐匿的原因外,什么也不是。”他进一步解释说:“人们普遍承认,没有其存在原因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而偶然当被严格检验时,仅仅是一个具有消极意义的词语,不代表自然中无所不在的任何真正力量。”

因此,当那些偶然现象一时很难塞进某个严格的定律框架时,尴尬总是难以避免。我还记得,从前的药代动力学老师很抱歉地对大家讲:“不好意思,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其中的规律,因而只好用统计学来解释。”是的,对于偶然,人们不得不心有所愧地使用像概率这样的有缺陷的统计学工具。与“偶然”针锋相对的是“必然”,它由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链接而成。因果关系或因果律曾像帝王一般统治着人类的知识王国。在哲学意义上,因果律指的是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关系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并带有时间上的先后性,即先因后果。

像之前的多数哲学家一样,休谟也强调因果律的重要性,“因为因果关系是能使我们超出当下直接印象而推知任何对象的存在、或者任何事件的发生的惟一关系。如果没有因果律,我们就没有根据去相信任何超出我们自己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事物。”但正是在休谟对因果律的分析中,一个重大的归纳问题产生了。为此,哲学家的解决方案汗牛充栋,但问题似乎长久无法得到解决,以至于休谟问题成为“哲学的家丑”。

休谟举例来分析:一个弹子球撞击另一个弹子球,从而引发那个球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事件甲引起了事件乙。这是什么意思呢?休谟说,首先,甲和乙在空间上接近了;其次,甲发生在乙之前;但是,这些尽管是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很显然,每一对在空间上接近,在时间上有先后次序的事件并不一定发生关系。因此,还有一个条件必须满足,那就是甲和乙要有必然的联系。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弹子球滚向另一个弹子球,二者发生接触,第二个球也开始滚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观察到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称之为必然联系。也许有人会以“力”、“做功”、“创造”、“动机”等等来解释,但这些都无助于一个事实,即必然联系是无法观察到的(《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

休谟还注意到,即便一对空间上接近和时间上持续的事件反复出现,且毫无例外,这种所谓的“恒常联系”也不是必然联系。但是,它往往被人们误认为是必然联系。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误会,乃是因为人们在经常发生的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习惯性的联想”。这种联想,事实上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而非逻辑学基础上的。对此,罗素讲过一个绝妙的笑话。他说,一群天天被农夫的谷糠喂得饱饱的肥鹅,再怎么归纳也归纳不出来,终有一天会被农夫拧断脖子。

不单罗素,康德把因果律视为人类知性的先天形式,尼采把因果律看作人类生命活动中后天形成的习惯,都是在休谟基础上的延伸而非解决。大多数哲学家承认,因果律问题最关键的词语是“信念”。尼采说,我们之所以异常坚定地相信因果性,是因为我们除了用意图来解释一个事件外,无法以其他方式来解释。所谓人的因果性本能不过是出于对陌生之物的恐惧心,是在其中发现某种熟悉之物的企图。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对意志的信仰。伯林的看法是,无论如何,人们对因果律的依赖是建立在记忆的可信性上的,是一种信念。他试图用生动性、稳固性和坚定性来说明人们对因果律的信念与一般虚构的观念的不同,但他也承认,这种说明没什么哲学意味,信念是如何从人的心灵中产生的,至今仍是哲学的最大秘密之一。

关于因果律的讨论最终导致了二十世纪最具决定意义的观念变革,那就是“因果性这座由形而上学长期占据的堡垒,终于垮了”(《驯服偶然》,中央编译出版社)。世界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遗憾的是,这一讯息还没有被普通人充分接受,也没有充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51254.html

上一篇:《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的几个特质
下一篇: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的关系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