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逻辑与人生(30)——诺贝尔文学奖的喜怒哀乐
冉思伟 2012-10-13 11:42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赞扬的。。。 不屑一顾的。。。 鄙视的。。。 悲哀的。。。 五味杂陈! 看到一班科学家对一文学现象作评论,深感意趣。 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放在科学网上谈论,像鸡肋,食之无味,去之可惜。又像吃了一团 ...
个人分类: 哲学科学评论|3891 次阅读|没有评论
逻辑人生(29)——逻辑学界的两个事件
冉思伟 2011-11-2 16:37
2011年,对中国逻辑学界而言,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件: 第一件事是中南大学的本科生刘路 作出了对兰姆塞 (Ramsly)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 的研究,被认为彻底解决了 英国 数理逻辑学家Seetapun于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 第二件事是我国著名逻辑学家张清宇先生溘然长逝。愿张先生 ...
48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逻辑人生(28)经济学——中国人最有可能做出世界级贡献的科学
热度 3 冉思伟 2011-8-30 09:01
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许多商品上打着印记:Made in china.就是最好的说明。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发生在世界经济中心的经济现象影响远大于发生在周边小国的现象。中 ...
5252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逻辑人生(21)——逻辑与政治
热度 4 冉思伟 2011-4-17 22:55
最近,听了一位军事专家关于‘天安号’事件的报告。其中提到联合国的最后决议,有两点: (1)天安号事件,美国和韩国认为是朝鲜干的; (2)朝鲜认为不是朝鲜干的。 熟知逻辑的人都知道,这是自相矛盾的。可是这是政治。这就是政治的逻辑。政 ...
个人分类: 哲学科学评论|3831 次阅读|17 个评论 热度 4
逻辑人生(16)——狂妄言论的逻辑分析
热度 1 冉思伟 2010-11-15 13:51
一个人口出狂言是有一个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在双重起作用的。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希望得到重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而实际上这个社会或者国家并不重视他。(社会角度) 双重作用下,狂妄言论只是一些酸话,只要“充耳不闻”就可以了。如果将这种话当真(或者说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辩证的策略),那这个人更以为自己 ...
个人分类: 哲学科学评论|366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逻辑人生(15)——科研制度的一点点经济哲学反思
冉思伟 2010-11-11 22:48
我待的单位与经济学比较密切,有时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看问题。有很多人抱怨科研政策制度这不好那不好,说到根本就是为了钱以及钱的分配问题。美其名曰科研经费。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可是僧多粥少,怎么办?作为科技工作者,有时候有职称的压力,有生活的压力,这方面那方面的压力。一切压力都可以总结为一 ...
个人分类: 计算机与智能科学|2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逻辑人生(5)——回答周可真先生的一个问题
冉思伟 2009-12-8 10:43
周可真先生,您好!您批评的很对。我要虚心的接受。在我的意见当中有些情绪化的表现。至于两个名字,是因为注册的名字与实名是不同的,有时候未登陆就直接填写出了一个名字。 至于我的意见确实有情绪化的表现。在这里我具体谈谈我个人的理解与体会。在西方哲学文本的翻译中,至少有一个根本的词 ...
个人分类: 哲学科学评论|3627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与想象——中西电影观感
冉思伟 2009-11-8 00:49
我这个人从小就是一个武侠迷,特别迷恋金镛古龙的武侠小说。但是现在不怎么看了,因为我觉得尽管那些书有文学与历史的痕迹,但仍是幻想的产物。试想谁真的有能耐一跳跳那么高,现在奥运会的所有跳高纪录都没达到武侠小说中所达到的水平。中国就不是一个科学的国度,是个经验加幻想的国度 ...
个人分类: 哲学科学评论|407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逻辑人生(4)——钱学森先生的逝世与海归时代的结束
冉思伟 2009-10-31 18:42
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的逝世可以说标志着海龟时代的结束。伴随浙大涂博士的自杀,海归人才的那份荣耀已成昨日黄花,悬在头上的光环,也一去不复返。 随着全球化时代与互联网的发达,科技资讯与可以在全球进行流通,可以达到全球共享,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标准在全球上可以达到一致,虽然中国目前在实验设备与科研环境上有待 ...
个人分类: 哲学科学评论|864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