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测井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包德洲 2016-7-29 21:09
由中油测井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油气测井技术与装备,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等三部委组织的验收。这标志着我国已实现了常规测井向成像测井的重大跨越,技术装备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新一代技术,成像测井可以将沿井壁或井周的地层信息以三维电子图像的方式显示出来,比常规测井曲线方式更精准、 ...
个人分类: 测井科普|622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小井眼测井技术新进展
热度 1 包德洲 2012-12-23 18:22
小井眼测井技术新进展
小井眼测井系统下井仪外径只有 57mm ,温度压力指标分别为 125 ℃和 86Mpa ,适应最小井眼尺寸为 3in ,作业效率高于常规测井仪。井下仪器包括阵列感应 - 浅聚焦电测仪、双侧向测井仪、微电阻率 - 微侧向测井仪 (4.9 in.) 、岩性密度测井仪、补偿中子测井仪、伽马温度测井仪、井眼补偿声波测井仪、双臂井径仪以及非电缆测 ...
个人分类: 测井科普|6271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小直径高温测井系统SlimXtreme
包德洲 2012-5-21 20:12
斯仑贝谢开发的小直径高温测井系统( SlimXtreme ),提供井场实时解释结果。单次下井可获取数字补偿声波,阵列感应电阻率、体积密度、热中子孔隙度和伽马和加速度、泥浆温度及张力等参数。以下是该系统的技术参数: 一、仪器特点 1. 仪器组成 :小井眼 ...
个人分类: 测井科普|54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随钻声波测井仪
热度 1 包德洲 2012-5-19 20:08
近年来,声波测井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随钻测井 (LWD) 中。随钻声波测井技术为钻井施工和储层评价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和测井解释。目前,国外三大公司分别推出了自己的随钻声波仪器,它们分别是贝克休斯公司的 APX 随钻声波测井仪,斯伦贝谢公司研制的新一代随钻声波仪器 sonicVISION 和哈里波顿公司研制的双模式随钻声 ...
个人分类: 测井科普|7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新一代测井仪Scanner
热度 1 包德洲 2012-3-25 12:04
斯伦贝谢公司新型测井仪 Scanner 系列包括 Rt Scanner 、 MR Scanner 、 Sonic Scanner 、 Flow Scanner 、 Isolation Scanner 。各仪器的主要性能情况如下: 1. 三维感应测井仪 Rt Scanner Rt Scanner 仪器可以同时测量纵向和横向电阻率以及地层倾角和方位角的 ...
个人分类: 测井科普|57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国外阵列感应测井仪的新发展
包德洲 2012-3-18 09:04
阵列感应成像测井仪应用广泛,测量地层电阻率精度高,能划分油水层,且分层界面清晰;能定量描述地层层理,确定冲洗带侵入特性,反演含油饱和度;仪器纵向分辨率高,薄层及薄互层显示好;电阻率成像形象直观,便于解释应用;适应复杂非均质地层测井综合解释;可满足油侵泥浆井,空气井测井需求。国外阵列感应测井仪商 ...
个人分类: 测井科普|7068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从墨西哥湾漏油 看测井的重要性
包德洲 2010-8-1 19:12
2010 年 4 月 20 日 , 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爆炸起火, 36 小时后 , 平台沉没 , 4 日后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泄漏污染,造成了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看,事故的重要原因是固井质量不好,固井前泥浆循环不充分,固井后没有认真进行测井检查工程 ...
个人分类: 测井科普|58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上天容易入地难, 你了解测井吗
包德洲 2010-4-5 12:28
在油田勘探开发中,测井是定位和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手段,是石油科学领域中的十大学科之一,它能在油井中测量油层的储集信息。利用岩层的电、声、核等多种地球物理特性,确定油气储集层的特性参数。 测井被称作“石油勘探中的地下千里眼”,是油田开发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领域之一。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 ...
个人分类: 测井科普|51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影响高温高压测井仪开发的因素
包德洲 2010-3-17 22:13
当今世界对石油、天然气的巨大需求、低投资高回报率及有限的油气资源,使得石油天然气勘探业趋向于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寻找油气藏。根据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预测,到2010年,占全国总产量12%的天然气将产自深度超过15000ft(4500m)的地层。深度小于10000ft(3000m)的天然气井数量将下降。深层 ...
个人分类: 测井科普|5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